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4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6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目的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探讨饮茶与恶性肿瘤发病之间的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100 639名具有全基因组基因分型数据的研究对象, 剔除基线时患有恶性肿瘤的个体, 最终纳入分析100 218名。饮茶信息为基线自报, 按是否每日饮茶、每日饮茶杯数、每日饮茶克数分别进行分析。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计算3个饮茶变量与随访期间新发的全部恶性肿瘤及多种类型恶性肿瘤(胃癌、肝和肝内胆管癌、结肠直肠癌、气管/支气管和肺癌以及女性乳腺癌)的关联。为控制饮酒行为的影响, 进一步采用多变量MR法或限制在不饮酒人群中进行分析。利用逆方差加权、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法等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分别使用54、42、28个SNP位点构建非加权遗传风险评分作为上述3个饮茶变量的工具变量。研究对象随访(11.4±3.0)年, 期间确定新发的恶性肿瘤6 886名。模型中调整年龄、年龄2、性别、地区、芯片类型及12个遗传主成分后, MR分析的结果显示, 饮茶与全部恶性肿瘤以及各种类型的恶性肿瘤的发病无统计学关联。相比于非每日饮茶者, 每日饮茶者的全部恶性肿瘤及部分亚型(胃癌、肝和肝内胆管癌、结肠...  相似文献   
152.
153.
目的在中国成年高血压人群中, 分析达到强化收缩压(SBP)控制目标(≤130 mmHg)与新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成年高血压患者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达到强化和常规SBP控制目标的影响因素, 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达到强化和常规SBP控制目标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结果共纳入3 628名自报连续服药控制血压的参与者, 其中5.0%达到了强化SBP控制目标。在调整性别、年龄以及城乡后, 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2.36, 95%CI:1.32~4.04)、坚持健康膳食(OR=2.09, 95%CI:1.45~2.96)、每日摄入新鲜水果(OR=1.67, 95%CI:1.17~2.36)以及采用联合用药(OR=1.82, 95%CI:1.03~3.09)的患者更容易达到强化SBP控制目标。随访(10.0±3.7)年后, 复合心脑血管结局发生1 278名。本研究未观察到达到强化SBP控制目标与常规目标者发生复合心脑血管结局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89, 95%CI:0.63~1.25)。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脑血...  相似文献   
154.
目的 比较中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及影响因素差异。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和英国生物银行基线调查数据,以一秒率(FEV1/FVC)<70%作为COPD诊断标准,以代谢当量(MET)作为体力活动水平的衡量指标并按性别、年龄分层的MET值三分位数分为低、中、高3级,分别使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探究体力活动水平与COPD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分级的关系,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506 073名中国成年人和231 884名英国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与非COPD人群相比,中英COPD患者低水平体力活动的OR值(95%CI)分别为1.07(1.03~1.10)、1.03(1.01~1.06);GOLD分级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且在中国人群中存在线性趋势(趋势检验P<0.001)。亚组分析显示,中英人群中高龄、受教育年限少、经济水平低、过去吸烟、有呼吸系统疾病史的COPD患者体力活动水平下降的可能性更大。中国农村COPD患者体力活动下降的可能性更大。结论 COPD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且GOLD分级与体力活动水平呈剂量反应关系,应鼓励和促进COPD患者尤其高危人群多进行体力活动。  相似文献   
155.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10个地区做饭和取暖燃料使用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 CKB于2004-2008年进行基线调查,纳入来自我国10个地区的512 891名成年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收集做饭和取暖燃料信息。本研究利用CKB基线调查数据计算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时间各类燃料的使用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有52.1%的研究对象使用固体燃料做饭或取暖,农村使用率明显高于城市。有36.1%的人使用固体燃料做饭(煤20.1%,柴/炭16.0%);36.7%的人使用固体燃料取暖(煤22.7%,柴/炭14.0%)。各项目地区在固体燃料使用率和主要使用的燃料种类上差异明显。文化程度越低、家庭收入越低的人群清洁燃料使用率越低。煤和柴/炭使用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城市比农村下降更为明显。结论 我国仍有许多农村居民和低收入人群依靠固体燃料生活,是需要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56.
目的 分析疾病家族史对急性冠心病事件(MCE)及缺血性心脏病(IHD)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剔除基线时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及脑卒中的个体,纳入485 784人进行分析。统计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研究人群随访M=7.2年,随访期间新发MCE 3 934例,IHD 24 537例。与无家族史者相比,有家族史者发生MCE及IHD的风险均较高,HR值(95% CI)分别为1.41(1.19~1.65)和1.25(1.18~1.33)。与双亲型家族史相比,同胞型家族史与早发MCE的关联更强(HR=2.97,95% CI:1.80~4.88);超重/肥胖者中家族史与MCE、IHD的关联更强;吸烟者中家族史与MCE的关联更强。结论 有家族史者发生MCE及IHD的风险较高。结果提示应鼓励个体根据疾病家族史信息,及早开展生活方式干预和相关基础疾病的治疗管理。  相似文献   
157.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期家庭抚养环境和成年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 选择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CNTR)中791名≥25岁研究对象,通过短版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从关系、系统维护和个人成长3个维度评价儿童青少年期家庭抚养环境,通过K6量表(中文版)评价成年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研究对象心理健康状况一般及以下的比例为4.6%(36人),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者相比,仅发现两组人群在抚养方式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平均年龄、性别、卵型、抚养方式等混杂因素后,家庭关系和系统维护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促进作用,OR值及其95% CI分别为0.66(0.51~0.87)、0.70(0.50~0.98),未发现分开抚养对结果有效应修饰作用(交互P>0.05)。在各分量表中,亲密度、组织性与心理健康状况得分为正相关,而矛盾性与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则为负相关。结论 儿童青少年期家庭关系和系统维护对成年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8.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10个项目地区成年人习惯性打鼾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 本研究于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收集了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睡眠情况、体格检查指标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特征人群习惯性打鼾的差异并分析打鼾的相关因素。结果 研究共纳入512 713名研究对象,习惯性打鼾标化后报告率为21.2%,男性(27.0%)高于女性(15.3%),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男性:南方31.5%,北方24.7%;女性:南方18.0%,北方16.4%),城市高于农村(男性:城市32.1%,农村26.1%;女性:城市18.5%,农村16.4%)。调整年龄、项目地区、BMI、腰围和生活方式因素后,不同社会经济状态人群的习惯性打鼾率无明显差异,男性、吸烟和既往吸烟者、饮酒和既往饮酒者中习惯性打鼾率较高。BMI每增加1 kg/m2,腰围每增加1 cm,习惯性打鼾风险分别增加19%和6%(BMI:P<0.001;腰围:P<0.001)。BMI相近的人群中,中心性肥胖者中习惯性打鼾率高于非中心性肥胖者;腰围相近的人群中,全身性肥胖/超重者习惯性打鼾率高于正常BMI者。结论 我国30~79岁成年人习惯性打鼾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  相似文献   
159.
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疾病负担严重,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预后模型能够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有助于临床医生采取个性化的治疗管理策略和措施。本文回顾当前IHD的非术后预后模型,总结现有模型的特点,从研究人群、预测结局和预测时间、方法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IHD非术后预后模型的局限性。未来,医疗大数据、生物标志物、多基因风险评分以及机器学习算法或许能够为IHD非术后预后模型的研究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0.
目的 分析骨折住院率的三间分布。方法 纳入参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者,剔除2009年以前失访或死亡者,共纳入506 004人。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2009-2016年10个项目地区任意骨折和5个部位骨折(上肢、下肢、椎骨、骨盆和髋部骨折)住院率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在(7.7±1.2)年(累积3 899 814人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到17 118例任意骨折住院事件,任意骨折的粗住院率为4.39/1 000人年。在控制了固定队列人群年龄增长后,2009-2016年间,不同部位的骨折住院率均呈上升趋势,任意骨折年增长率(95%CI)为9.1%(8.3%~9.9%)。除髋部骨折外,农村骨折住院率高于城市(P<0.05),农村和城市的任意骨折住院率分别为5.42/1 000人年和3.24/1 000人年。骨折住院率随年龄增加。<50岁时,除骨盆骨折外,男性骨折住院率高于女性;≥50岁时,女性骨折住院率均高于男性。结论 骨折住院率随年龄增加的同时,也表现出长期增长趋势。我国正在迈入老龄化社会,骨折的疾病负担将会越来越重,预防骨质疏松和防止伤害相关骨折的发生,从而减少骨折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