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4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71篇
药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中国2013年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及死亡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13年全国报告法定传染病的发病与死亡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013年全国报告的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数据进行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 ArcGIS 10.0软件制作图表。结果 2013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为473.87/10万,较近3年平均值下降3%;总死亡率为1.23/10万,较近3年平均值上升2%。报告病例的实验室诊断率为38.4%。其中,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乙型肝炎、肺结核和梅毒,报告死亡的病种主要为艾滋病、肺结核和狂犬病。按传播途径分析,肠道传染病占本年度报告发病总数的49%,其次分别是经血与性传播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动物源性及虫媒传染病;按病原分析,病毒类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68%,高于细菌类和寄生虫类传染病。上海、浙江和江苏等地新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麻疹、登革热、布鲁氏菌病等疫情上升明显,肺结核、乙型肝炎等传染病发病水平呈现下降。海南、广西、广东、新疆和浙江等地报告的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排在全国前5位。结论 2013年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的实验室诊断率仍较低。西部省份和部分东南部省份的传染病发病水平较高,死亡水平较高的为西部省份。新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及局部地区的麻疹、登革热、布鲁氏菌病的高发与流行受到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52.
中国2012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根据2012年全国狂犬病监测数据,分析我国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与趋势,探讨相应防治对策建议。方法 利用2012年“传染病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6省监测点监测上报的数据,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结果 2012年全国共27个省731个县(区)报告狂犬病1 425例,报告死亡1 361人,报告发病率为0.11/10万,报告死亡率为0.10/10万。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较2011年下降26.0%和27.9%。我国狂犬病疫情仍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次为中东部地区,广西、广东、湖南、贵州和河南分别位居报告发病数的前五位,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49.6%。病例仍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病例总数的70.9%、8.3%和5.8%。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6:1。2012年共收集到294例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表,致伤动物仍以犬为主(92.1%),其次为猫(6.8%)。病例潜伏期M=70 d。62.4%的病例为上肢暴露,暴露后疫苗接种率仅为6.9%,Ⅲ级暴露者的被动免疫制剂注射率为2.9%。暴露预防处置门诊监测显示,伤人动物以犬为主(81.7%),7.0%的就诊者为Ⅰ级暴露,50.5%为Ⅱ级暴露,42.5%为Ⅲ级暴露。各监测点的暴露分级构成存在差异。结论 2012年我国狂犬病发病例数继续下降,但疫情波及县(区)数下降相对缓慢,并有向西部和北部地区扩散的趋势;病例多发于农村,儿童和老年人仍是风险较大人群,犬仍是狂犬病主要的宿主动物;病例暴露后伤口处理、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率低是其发病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分析2009-2012 年6 个省(直辖市)<5 岁儿童住院肺炎病例的病毒性病原,并描述其季节性分布。方法 从北京、上海、重庆、广东、甘肃、四川6 个省(直辖市)选取开展全国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的8 家医院,对其纳入的<5 岁儿童住院肺炎病例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冠状病毒、偏肺病毒、博卡病毒、腺病毒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分不同年份、年龄组对儿童住院肺炎病例的病原谱进行分析,并描述各种病原阳性病例的季节性分布特征。结果 2009-2012 年,8 家监测医院共纳入<5 岁儿童住院肺炎病例4 508 例,其中至少1 种病毒检测阳性的2 688 例(阳性率59.6%)。RSV 阳性率最高(21.3%),其次为副流感病毒(7.1%)和流感病毒(5.2%),博卡病毒、腺病毒和偏肺病毒阳性率分别为3.8%、3.6%和2.6%,冠状病毒最低(1.1%)。RSV、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博卡病毒和偏肺病毒的季节性明显。结论 RSV是我国<5 岁儿童住院肺炎病例的最常见病毒性病原,应在流行高峰季节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其对婴幼儿健康的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54.
流行性感冒(流感)大流行是指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或旧亚型重现,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病毒在人群中快速传播,引起全球范围的广泛流行。如何在流感大流行来临前做好准备,将大流行可能造成的经济、社会影响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地保护人类健康,是目前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流感大流行的干预措施可分为药物性和非药物性干预措施。[第一段]  相似文献   
55.
2005-2009年中国人禽流感(H5N1)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国2005-2009年人禽流感(H5N1)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和措施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5-2009年我国确诊的人禽流感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病例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特点。结果 2005-2009年全国共确诊人禽流感病例38例,其中有2例为军队病例。2005-2006年冬春季和2009年初的人禽流感疫情有明显的报告发病高峰。病例分布在17个省份,前三位为安徽(5例)、湖南(5例)和福建(4例),占所有报告病例数的37%。病例的年龄中位数26岁(2~62岁),女性(53%)略多于男性。病死率为66%。感染来源主要是病死禽,活禽市场也是一个重要的感染危险因素,而人禽流感病例或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很有限。结论人禽流感病例有较明显的季节分布特点,感染人群以50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性别和职业分布无明显特点。病死禽和活禽市场暴露在我国人禽流感病例的发病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
肺炎链球菌病已成为全球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范围内,肺炎链球菌始终是导致婴幼儿严重疾病的首要因素,也是引起肺炎、菌血症、鼻窦炎和急性中耳炎的最常见病因.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有160万人死于肺炎链球菌病,包括70万~100万5岁以下儿童,其中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1].  相似文献   
57.
流行性感冒(流感)大流行是指人群中出现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新亚型或旧亚型重现,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病毒在人群中快速传播,超出国界和洲界,引起全球范围的广泛流行[1-3].流感大流行的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性和非药物性干预措施.药物性干预措施包括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但数量有限.特别是对于资源匮乏的国家,非药物性干预措施是阻止疫情蔓延的有效途径[4].常见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包括隔离、检疫、社会隔离、旅行措施、医院内感染控制、个人卫生、公共卫生信息沟通和消毒等.  相似文献   
58.
中国2012年疾病相关过早死亡的间接经济负担估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12年中国疾病相关过早死亡(早亡)所致间接经济负担。方法 利用2012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人口普查和WHO生命表等数据,分别采用人力资本法和摩擦成本法测算不同疾病相关早亡的间接经济负担。结果 采用人力资本法估计,2012年我国早亡所致间接经济负担为4 251亿元,约占同期GDP 8‰。其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相关早亡的间接经济负担所占比例最高(67.1%,2 954亿元);其次为伤害(25.6%,1 089亿元);传染病、母婴疾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最低(6.4%,269亿元)。前五位早亡所致间接经济负担顺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意外伤害、故意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早亡所致间接经济负担主要集中在20~59岁人群。与人力资本法估计结果相比,采用摩擦成本法估计值为其0.11%~3.49%。结论 目前中国疾病相关早亡所致间接经济负担较重。其中慢病是主要疾病负担,其次为伤害,且主要集中在劳动年龄人口。  相似文献   
59.
目的建立城市水平的Serfling回归模型,估计青岛市2001-2002至2007-2008年度的流行性感冒(流感)超额死亡,为中国北方温带地区估计流感死亡负担奠定基础。方法使用根本死因为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RC)和全死因(AC)两类死亡数据,分全年龄组、65岁和≥65岁年龄组,分别拟合Serfling回归模型,估计青岛市2001-2008年的流感超额死亡数和超额死亡率。结果 2001-2002至2007-2008年度,使用RC估计的青岛市全年龄组、65岁和≥65岁年龄组的流感超额死亡数分别为平均每个年度1018(95%CI:484~1552)、77(27~127)和853(424~1282),超额死亡率分别为13.8/10万人年(95%CI:6.6/10万~21.1/10万)、1.2/10万人年(95%CI:0.4/10万~1.9/10万)和108.4/10万人年(95%CI:53.8/10万~162.9/10万)。结论 2001-2008年,青岛市每年流感超额死亡估计超过1000人,其中≥65岁老年人占90%以上,提示老年人为流感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60.
流感大流行的疾病负担和经济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流感大流行是指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或旧亚型重现,人群普遍缺乏相应免疫力,病毒在人群中快速传播,从而引起流感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行。历史上每次流感大流行都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灾难性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