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21.
表皮葡萄球菌主动外排氟喹诺酮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耐药表皮葡萄球菌中是否存在主动外排系统,以揭示表皮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应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株和敏感株在加入主动外排抑制剂利血平和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后,对环丙沙星、司帕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变化情况.结果加入CCCP及利血平后,表皮葡萄球菌敏感株及多数耐药株对环丙沙星、司帕沙星的MIC变化不大,而利血平可以使耐药菌SR79对环丙沙星的MIC减低7倍.结论表皮葡萄球菌中可能存在针对氟喹诺酮药物的主动外排系统. 相似文献
22.
23.
氟乙酸钠中毒所致精神障碍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 ,42岁。服鼠药氟乙酸钠约 0 .5克企图自杀。 2小时后昏迷 ,阵发性强直抽搐 ,伴两眼上翻 ,口吐白沫 ,一过性血尿。体检有眼眶周围皮下软组织淤血 ,肌肉阵发性抽搐 ,间隙期肌张力减低 ,步态不稳 ,共济失调。意识模糊 ,有幻视 ,幻听 ,情绪不稳 ,思维不连贯 ,行为紊乱 ,自知力缺失。实验室检查谷丙转胺酶 15 0 u/ L。使用特效解毒药乙酰胺 ,合用小剂量奋乃静 ,于第 7天抽搐停止 ,2 0天后幻觉消失 ,思维恢复正常 ,痊愈出院 ,随访 3个月无异常。作者单位 :42 3 0 0 0 湖南郴州市精神病医院讨论 :氟乙酸钠为剧毒物质 ,经吸收进入机体细… 相似文献
24.
基础医学实验占医学类各专业实验学时数最多,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基础医学理论和后期专业课程学习。本文通过分析湘南学院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建设现状,提出设想和建议,旨在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水平,为培养合格医护人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虫草素对高转移潜能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细胞增殖、凋亡及其TMSG-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虫草素(0、1、2、4和8μg/ml)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经不同浓度的虫草素(0、1、2、4和8μg/ml)处理48 h后,MDA-MB-231细胞TMSG-1蛋白的表达。结果虫草素能够以剂量依赖方式显著地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虫草素可显著促进MDA-MB-231细胞凋亡(P<0.01)。虫草素可以呈剂量依赖方式增强MDA-MB-231细胞TMSG-1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2μg/ml虫草素即可明显上调MDAMB-231细胞TMSG-1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虫草素可以呈剂量依赖方式抑制MDA-MB-231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虫草素可能通过上调MDA-MB-231细胞TMSG-1蛋白的表达,发挥其潜在的抑制肿瘤细胞浸润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27.
湘南微小牛蜱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姆病螺旋体通过某些硬蜱的吸血活动传播给人和动物 ,1987年张哲夫等〔1〕首次从全沟硬蜱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为了解湘南地区自然人群莱姆病感染情况及媒介生物 ,本课题组对湖南省郴州市选点进行人畜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 ,对当地进行了莱姆病螺旋体媒介生物的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点选择 选择与广东接壤的莽山林管局所在地宜章县莽山瑶族自治乡的永安、罗家、沙坪 3个自然村落 (海拔在40 0~ 190 2m之间 ) ,位于北纬 2 4°5 3′ ,东经 112°48′ ,属丘陵山区。全年平均气温 17.2℃ ,年平均降水量 160 0~ 2 3 0 0mm ,属…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小鼠缺氧耐受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低、中、高3个剂量组和对照组,连续给药3 d,采用常压耐缺氧法、亚硝酸钠中毒致死法及急性脑缺血性缺氧法,分别记录小鼠耐缺氧存活时间、亚硝酸钠中毒存活时间及急性脑缺血后喘气时间。取亚硝酸钠中毒小鼠脑组织及急性脑缺血小鼠血清检测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在连续给予依达拉奉3 d后,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能延长常压耐缺氧时间,分别延长31%、60%和91%(P0.05);在注射亚硝酸钠后,能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分别延长9%、17%和31%(P0.05),脑组织中MDA含量降低,分别降低18%、38%和57%,而SOD水平升高,分别升高17%、34%和51%。在急性脑缺血性缺氧条件下,能延长小鼠喘气时间,分别延长17%、37%和55%(P0.05),血清中MDA含量降低,分别降低20%、40%和65%,而SOD活力升高,分别升高15%、32%和53%。结论依达拉奉具有提高小鼠缺氧耐受力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0.
问号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在全球分布广泛,危害极大,已发现25个血清群,273个血清型。钩体病是世界上流行最广的人兽共患病之一,人体感染后,轻者似感冒,重者可有明显的肝、肾、肺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死亡。至少已发现200多种动物为问号钩端螺旋体携带者,动物大多呈隐性感染,钩体在感染动物中可长期存在,持续随尿排出,污染水源和土壤。目前的疫苗通常采用灭活的全菌,而血清学诊断通常采用活菌,主要抗原成分是菌体表面的脂多糖(LPS),不幸的是不同血清型钩体LPS的抗原性不一样。象沙门菌一样,LPS的不同反映出钩体对宿主的不同适应性,每一动物宿主都与特定的钩体血清型相联系。如大鼠与Ietemhemorchagiae,小鼠与Ballum,牛与Hardio,猪与Pomona、Bratislava,而狗倾向于Canicola。LPS的宿主特异性可能是钩体免疫逃避的机制,允许钩体长期呆在动物的肾脏中而不引起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