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77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previous angina pectoris on 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n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307 patients with a first episod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went 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left ventriculography. The relation of previous angina pectoris to 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peak creatine kinase an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①In the 307 patients, there were 192 (62. 5 % ) with previous angina [PA (+) group] and 115 (37. 5 % ) without [PA (-) group].②The peak creatine kinase (CK) and CK M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 (-) group than in PA (+) group (P<0. 05 for both comparisons) . ③ Collateral circulation to infarct-related artery was more likely to be present in PA (+) group than in PA (-) group (P<0. 05) .④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left ventricular wall motion Cortina score decreased, in PA (+) group than in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externalcouterpulsationEECP)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疗效。方法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且介入治疗成功的患者共469例,其中85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体外反搏治疗(EECP组),另384例予单纯药物治疗(药物组)。临床随访6~72个月,部分行超声心动图和冠脉造影复查,比较两组随访病例临床终点事件、左室功能和造影结果的差异。结果(1)基线资料:对EECP组81例(95%)和药物组350例(91%)成功进行了随访,两组在临床资料、造影特征和介入治疗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临床终点事件:EECP组心绞痛复发率显著低于药物组(8·6%比17.4%,P<0.05);EECP组总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组(18.5%比35.4%,P<0.01)。(3)超声心动图:两组基线室壁运动指数和左室射血分数相似,但复查时EECP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⑷冠状动脉造影:两组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ECP组出现侧支循环患者数明显多于药物组(17.9%比5·1%,P<0.05),复查时病变血管参考内径[(3.29±0.61)mm比(3.06±0.50)mm,P<0.05]和支架内最小腔径[(3.02±0.59)mm比(2.67±0.62)mm,P<0.01]均显著大于药物组。结论对于介入治疗成功的冠心病患者,增强型体外反搏可减少心绞痛复发,改善预后和心功能,并可能有预防再狭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在完全闭塞性冠脉血管成形术(PTCA)中应用的指征及其限制因素。方法 82 例冠脉完全闭塞接受PTCA 患者,根据血管病变性质,决定是否给予置入支架治疗。分析支架应用的指征及其限制因素。术后随访6 个月,发生心脏事件者行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82例中,66 例相关冠脉再通成功,成功率为80.5% 。66 例中,A 组23 处病变单纯球囊PTCA 后取得“支架样”效果,其中B1 组30 处病变置入支架,支架置入率45.5% ,B2 组13 处病变存在支架置入的限制因素而未置入支架,占19.7% 。临床随访期间,A 组5 例发生心脏事件,血管造影复查,2 例再狭窄;B1 组仅2例发生心脏事件,造影复查2 例均再狭窄,需再次PTCA;B2 组 5 例发生心脏事件,3 例造影发现再狭窄。闭塞冠脉再通未成功16 例中3 例出现心脏事件,其中1 例死亡。结论 闭塞冠脉再通成功达支架样效果或置入支架有助于改善临床预后,但部分病变存在支架置入的限制因素,不适宜置入支架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短期的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平素缺乏运动的青年男性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19名青年男性志愿者被随机分为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组(HIT组)、中等强度持续运动训练组(MCT组)和无运动训练的对照组(CON)。HIT组参加持续2周,每周3次,共6次的高强度间歇运动平板训练。MCT组参加2周,每周3次,共6次的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平板训练。训练前后3天各进行一次极量运动试验,比较前后运动耐量的变化。结果:HIT组训练后完成运动试验的运动总时间增加,运动耐量由运动前的(14.1±1.7)METs增加至运动训练后的(15.0±1.3)METs(P<0.05);训练后与CON组比较差异具显著性(P<0.05)。CMT组训练后完成运动试验的运动总时间增加(P<0.05),但运动耐量增加无显著性。结论:短期的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能有效提高平素缺乏运动的青年男性运动耐量,其效果优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腹腔降温法对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6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用交流电致颤的方式建立室颤模型,自主循环恢复后,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常温治疗组(NT)、体表降温组(SC)和腹腔降温组(PC)。观察每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鼓膜温度和腹腔温度的变化,ROSC后12h处死动物,观察肠黏膜损伤情况和炎症因子TNF-α和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每组12只动物,NT、SC和PC组各有9、10和9只动物CPR成功,ROSC后动物均需要行机械通气2~4h,各组分别有5、6和8只动物存活到实验结束。NT组的鼓膜、腹膜温度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SC和PC两组的鼓膜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分别为(29±6.55)min和(62±8.27)min。维持亚低温阶段,SC组腹腔内温度和鼓膜温度维持在33℃~35℃,而PC组腹腔温度维持在31℃~34℃。PC组肠黏膜损伤评分为1.43±0.53,低于NT组的3.40±0.55(P0.01)和SC组的3.17±0.41(P0.05),而NT组和SC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30)。肠黏膜内TNF-α的表达NT组为(9.98±1.79)%,高于SC组的(5.87±1.43)%和PC组的(2.54±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组和P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组肠黏膜内VCAM-1的表达为(5.92±1.06)%,PC组为(3.78±0.53)%,两组VCAM-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NT组(8.53±1.53)%,P分别小于0.01和0.05,PC组VCAM-1表达水平也显著低于SC组,P0.05。结论 CPR后腹腔降温法除能快速诱导亚低温外还能减轻ROSC后的肠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06.
降低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死亡率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降低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死亡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结扎180只Wistar雄性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分析麻醉药品、气管插管方法、结扎部位的高低及术后护理等因素对大鼠死亡率的影响,并取心脏组织行HE染色、氯化四唑(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确认模型成功建立.结果 水合氯醛麻醉死亡率15%,戊巴比妥钠麻醉死亡率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气管插管大鼠死亡率10%,经气管切开插管死亡率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术后护理大鼠死亡率5.9%,无术后护理大鼠死亡率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结扎部位的不同对大鼠手术死亡率及手术成功率亦有明显的影响.结论 本研究显示麻醉药品、气管插管方法、结扎部位的高低及术后护理等因素均对梗死模型的死亡率有影响,选择合适的麻醉药品和剂量以及气管插管方法,正确的结扎部位及适当的术后护理等可明显降低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7.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相关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的病例罕见, 治疗策略尚缺乏共识。该文报道一例69岁女性, 因反复活动后气短入院, 诊断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综合运用经皮肺动脉球囊成形术、血小板单采术、羟基脲、抗凝及抗血小板等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此病例提示,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相关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在常规介入及抗凝治疗的基础上, 需充分考虑针对病因的治疗以获得最佳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8.
环状RNA是一种闭合的环状结构RNA,绝大多数具有物种间的高度保守性,又具有细胞与组织特异性,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凋亡关系密切。研究发现环状RNA对很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该文从环状RNA的形成、调控机制,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肌肥厚、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等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9.
110.
目的 内皮细胞功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用离子电渗透法比较了高血压患者和正常血压者内皮细胞功能和血管舒张功能。方法 3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23例正常血压者志愿参加试验。将1%硝普钠用离子电渗透法导入左前臂掌侧皮肤,皮肤血管则产生非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将1%乙酰胆碱用离子电渗透法导入左前臂掌侧皮肤,皮肤血管则产生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血管流导(VC)计算依照公式VC=皮肤血流/(舒张压+脉压差/3)。结果 高血压患者硝普钠和乙酰胆碱离子电渗透法测定皮肤血管流导分别为1.17±0.36PU/mmHg和0.75±0.29PU/mmHg,正常血压组两项值分别为1.38±0.27PU/mmHg和1.07±0.23PU/mmHg,高血压患者皮肤微血管对硝普钠和乙酰胆碱的反应性较正常血压组均显著下降(P<0.05)。高血压组乙酰胆碱流导峰值和硝普钠流导峰值分别较正常血压组下降30.4±28.2%和15.4±26.6%,前者下降幅度大于后者(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存在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血管平滑肌舒张功能障碍,并以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为主。离子电渗透法是一种无创性评价皮肤血管舒张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