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ABO血型基因分型诊断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在北京地区建立一套稳定的ABO血型系统基因分型的诊断方法,为临床疑难血型定型工作提供技术保证和输血安全保障.方法 通过Multiplex-PCR-RFLP技术和PCR-SSP技术建立起ABO血型基因分型方法.结果 所建立的分型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在各种分型检测中均取得了理想的试验结果.结论 建立一套较为完善和实用的基因分型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人ABO亚型的分子基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2.
我国5城市合格献血者血液HIV及HCV残余风险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目的研究我国献血者血液HIV及HCV残余风险;评估我国开展血液核酸检测(NAT)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采集乌鲁木齐、昆明、北京、广州、杭州5城市献血者血样,用Chiron Procleix HIV-1/HCV Assay血液核酸检测体系,对各项血清学筛查均合格的89 467份血液作16人份混合血样NAT检测,凡筛查不合格血样再作单人份检测;对于抗-HCV阴性而HCV RNA NAT阳性者,用备用管作抗-HCV、ALT、及HCV RNA NAT复检。结果共检出HCV RNA NAT阳性但抗-HCV EIA阴性标本3例,未检出HIV RNA NAT阳性但抗-HIV EIA阴性标本;在87 034份血清学筛查合格献血者中,检出HCV NAT阳性2例,其中1例复检ALT为254U/L,未检出HIVNAT阳性;在2 613份血清学筛查不合格者中,检出1例HCV NAT阳性但抗-HCV EIA阴性标本,该献血者抗-HIV阳性、ALT 372U/L;未检出HIV NAT阳性但抗-HIV EIA阴性的标本。结论血清学筛查使我国的血液安全性已有相当高的保障;而NAT技术可进一步提高血液的安全性,但在我国是否可应用于常规血液筛查,需考虑成本与效益比。此外,ALT筛查对排除抗-HCV漏检血液仍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3.
不同保存期全血辐照后红细胞保存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全血在不同保存期辐照的红细胞的活性及功能的变化,确定不同保存时期的红细胞制品辐照后可保存的时间。方法 每袋CPDA-全血分成若干份,于采血后1、8、15、22d进行25Gy辐照,并设不辐照对照组。于辐照后即刻及辐照后7、14、21、28、35d取样测定各项红细胞活性、功能指标。结果 CPDA-全血于采血后1、8、15、22d不同保存期进行辐照,在继续保存至36d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引起其红细胞ATP含量、2,3-DPG含量的明显降低及血浆游离Hb的明显升高,表明不论是新鲜血或是库存血,25Gy辐照对红细胞活性、功能均无明显影响;各辐照组保存至36d时,其红细胞ATP含量仍保持在76.6%以上,表明仍有良好的细胞活性;但所有辐照组血浆K~+含量均于辐照后的一周内升高迅速,表明辐照对红细胞膜有一定的损伤,可引起红细胞内K~+的渗漏。结论 初步的体外研究表明,采集的血液无论何时进行辐照处理,与不辐照血比较,在35d有效期内,均未影响红细胞制品的活性和功能。建议25Gy辐照CPDA-全血保存期与不辐照CPDA-全血相同,也可保存35d;但由于血液在辐照后的一周内K~+升高迅速,因此对于不能耐受较高K~+的新生儿、早产儿、肾功能不全患者及快速大量输血的患者等,血液辐照后应立即输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调查全血、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3种红细胞制品储存期末的溶血率。方法分别收集全血、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品24份、94份和44份。4℃保存至储存期末,检测储存期末的总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和上清游离血红蛋白浓度,计算储存期末溶血率。结果 24份全血的储存期末溶血率均值为0.07%;94份悬浮红细胞有93份的储存期末溶血率均值为0.20%;44份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储存期末溶血率均值为0.24%。全血储存期末溶血率显著低于另外两种红细胞制品,而悬浮红细胞和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99.4%的检测样本的储存期末溶血率低于0.8%;去除血浆成分的红细胞保存基质影响储存期末溶血率;滤除白细胞未影响储存期末溶血率。  相似文献   
45.
目的了解噻唑橙(TO)在红细胞保养液MAP液中的吸收光谱特性及其稳定性;了解红细胞(RBC)对TO吸附吸收、洗脱的动态过程。方法用MAP液配制120 mmol/L TO-MAP液,4℃避光保存,于配制后d 0、3、17,分别用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350~600 nm扫描,观察其吸收光谱的变化;配制成TO-MAP-RBC悬液,于第0、2、4、12、24 h分别离心,取上清液测定其350~600 nm的扫描光谱;取储存2 d的TO-MAP-RBC液,离心弃上清,加生理盐水洗涤6次,每次间隔20 min,收集每次洗涤液,测定其350~600 nm扫描光谱。结果 MAP液中TO吸收主峰位于468 nm,在430 nm和520 nm有2处肩峰,储存0、7 d TO-MAP液扫描线几乎完全重叠,储存17 d扫描线略有降低;TO-MAP-RBC悬液0、2、4、12、24 h其上清液的扫描线有较大的降低;洗涤液的扫描光谱显示,第1~2次洗涤TO被洗脱的量较大,第3~6次洗涤TO被洗脱的量较小,并趋于平稳。结论 TO在MAP液中非常稳定,这为TO光化学病原体灭活提供了必要条件;TO可被红细胞吸附或吸收;TO洗脱的动力学过程提示,为降低TO对测定红细胞活性功能指标的影响,可增加洗涤次数及延长洗涤间隔。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比较美国、荷兰、北京、上海4种血小板保存袋对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保存效果.方法 手工浓缩血小板无菌加入到4种保存袋于22℃保存,保存0、1、3、5、7d后分别取样检测血小板回收率、pH、体外聚集活性、血小板第3因子、第4因子有效性(PF4)及CD62P阳性表达率.结果 随保存时间的延长4种保存袋血小板回收率均逐渐降低,但各保存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保存时间延长pH均逐渐下降,血小板保存5d时各保存袋pH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存7d时,北京保存袋pH(5.8± 0.35)明显低于其他3种保存袋(6.68±0.13、6.88 ±0.13、6.96 ±0.11)(P<0.05).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各保存袋中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下降迅速,但4种保存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保存5d时血小板第3因子(止血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存7d时美国(127.30±20.35)、北京(649.20±504.00)保存袋第3因子(纤维蛋白析出时间)比荷兰(93.38±7.51)、上海保存袋(71.10±4.52)明显延长(P<0.05).保存7d血小板第4因子(释放功能)均无明显下降(P>0.05).血小板保存5d时CD62P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保存7d时北京保存袋(56.63)高于其他3种保存袋(30.79、26.58、30.91).结论 北京、上海与美国、荷兰血小板保存袋相比,血小板保存5d时各检测指标接近,4种保存袋保存效果基本一致;但保存7d时北京保存袋其pH、血小板第3因子及CD62P阳性表达率指标比其他3种保存袋差.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制备可标识血液辐照剂量的辐射变色膜,了解其吸光度峰值与淋巴细胞反应抑制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分别用5、15、25、35、50Gy 5种辐射剂量的射线照射所制备的辐射变色膜和血液,测定辐照前后辐射变色膜的吸光度和淋巴细胞反应抑制率。结果该辐射变色膜具有低剂量响应特征,与血液同时被辐照后,薄膜颜色由粉红色变为蓝色,其吸收峰的吸光度与血液淋巴细胞反应抑制率具有相关性。结论经肉眼观察辐射变色膜可确定血袋是否经辐照,测定辐射变色膜的吸光度可定量标识血液的辐照剂量。该辐射变色膜在血液辐照预防TA-GVHD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8.
4℃长期保存洗涤红细胞体外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延长洗涤红细胞(WRC)的保存期限。方法将悬浮红细胞均分为3份:1份不洗涤(对照组),其余2份分别用生理盐水(盐水组)和红细胞添加剂(MAP组)洗涤,终产品用MAP液悬浮,4℃保存,分6个时间段取样检测红细胞活性、功能。结果上清游离K+、Na+、Hb:盐水组0~35d,MAP组0~28d均符合标准[1];pH:MAP组<盐水组<对照组(P<0.01);ATP:盐水组与对照组下降趋势基本一致(P>0.05),35d时分别保留70.8%和66.9%,而MAP组自保存7d起低于盐水组、14d起低于对照组(P<0.01),至35d时仅保留27.8%;2-3-DPG:MAP组下降速度明显大于盐水组和对照组(P<0.01),7d时下降了92.5%;洗涤效果:盐水组红细胞回收率83.1%,白细胞清除率84.5%,血浆蛋白清除率98.9%,细菌试验阴性。结论盐水、MAP对红细胞膜基本无损伤;但较之盐水洗涤,MAP洗涤不适于WRC持续保存;盐水洗涤后WRC可在4℃继续保存21d。  相似文献   
49.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1989年被发现的,1990年美国第一代抗-HCV酶联免疫吸附试剂(EIA)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目前第三代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有很大提高。我国的抗-HCV诊断试剂自1993年面世以来,经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生产单位努力,经过国家“八五”、“九五”攻关,其质量也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50.
不同程度溶血对抗-HCV EIA试剂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液检验常会遇到溶血的标本,文献报道国产酶免HB-sAg试剂检测溶血标本时可造成假阳性[1,2],溶血也可以使国产抗-HCV试剂检测阴性标本的OD值略高于其相对应的非溶血标本OD值,从而可导致接近临界值者出现假阳性[3]。但以往报道均为对国产试剂的考察,进口试剂是否也有这种现象?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