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加强安全输血的保障体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安全输血是指从采血到输入血液或血制品到患者体内的整个过程中的安全保障,这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报道,美国每年有29 000万单位的血液成分被输入到49000万名患者体内[1]。我国每年临床用血量约为1 000多万单位。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国对血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安全输血不仅影响受血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对预防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保障社会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的病原体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和2型(HIV 1、2)、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Ⅰ/Ⅱ)…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血站血液筛查工作中,HIV核酸检测(HIV nucleic acid test,HIV NAT)反应性是否可代替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抗体确证试验作为HI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筛查方法的确证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HIV ELISA筛查不合格的标本641份,比较其HIV NAT结果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判定的WB结果,并对HIV NAT反应性但WB不确定或阴性的献血者分析其CDC随访的WB检测结果.结果 641份标本中,219份(34.2%)HIV NAT结果为反应性,其中WB确证结果为阳性206份,WB不确定13份,WB阴性0份.对13份ELISA不合格HIV NAT反应性WB结果不确定的标本经北京市CDC随访成功7份,WB均转为阳性;其余6份HIV NAT和WB条带结果支持HIV早期感染,且依据2019版《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判定为WB阳性.因此219份HIV NAT反应性的HIV ELISA筛查不合格献血者均为HIV感染者.结论 对采用HIV ELISA双试剂和HIV核酸并行检测程序的采供血机构,对于HIV NAT反应性的HIV ELISA筛查不合格的献血者,可考虑直接上报为HIV确证阳性;对于HIV NAT非反应性的HIV ELISA筛查不合格的标本则送CDC参照临床诊断检测策略进行确证,可助于缩短HIV阳性献血者的确证时间.  相似文献   
23.
目的 通过序列测定方法对ABO血型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采用ABO基因的克隆序列测定方法对临床疑难标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建立了稳定的ABO基因克隆测序方法并应用于疑难标本鉴定.结论 该诊断方法不仅成为ABO血型确诊的可靠保障,而且为ABO变异型分子基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4.
对献血者HIV抗体测定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  修淑丽  任芙蓉 《北京医学》2007,29(6):374-374
近年来,HIV病毒感染已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我国因采血浆及输注血液制品而感染HIV者分别占9.79%和1.5%[1],故HIV抗体检测是血液筛查的重要项目.我们将2004年的219 073份献血者的HIV抗体二次筛查实验结果和确证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对HIV抗体初筛实验假阳性的原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5.
100名个体献血者血液中庚型肝炎病毒RT-PCR检测结果100088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任芙蓉李慧赵海燕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王宇庚型肝炎病毒(HGV或GBV-C)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肝炎病毒[1、2],国内外对HGV及庚型肝炎(HG)的研...  相似文献   
26.
目的 了解献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抗-丙型肝炎病毒(HCV)ELISA筛查不合格标本的假阳性情况.方法 对2009年2~5月常规国产和进口双试剂ELISA筛查HBsAg不合格的107份标本采用核酸和血清学中和试验加以确认,对常规国产和进口双试剂ELISA筛查抗-HCV不合格的184份标本采用核酸和血清学RIBA试验加以确认.核酸和(或)血清学补充试验阳性判为确认阳性,不能被确认阳性者判为假阳性.对假阳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sAg筛查不合格标本中,HBsAg ELISA双试剂阳性、单试剂阳性、灰区标本的假阳性率分别为2.0%、58.7%、63.6%,总假阳性率为32.7%;抗-HCV筛查不合格标本中,抗-HCV ELISA试剂假阳性率分别为23.9% 、95.2%、96.1%,总假阳性率为67.9%.HBsAg国产试剂单阳及灰区的假阳性率[78.6%(11/14),100%(3/3)]高于进口试剂单阳及灰区的假阳性率[50.0%(16/32),50.0% (4/8);x2=5.188,P<0.05];抗-HCV国产试剂单阳及灰区的假阳性率[96.3% (26/27),95.5% (21/22)]与进口试剂单阳及灰区的假阳性率[94.3% (33/35),93.5%(29/31)]差别不大(x2=1.048,P>0.05).结论 灰区标本的假阳性率极高,但从血液安全考虑灰区设置有必要;抗-HCV ELISA检测的假阳性问题较HBsAg ELISA严重;针对血液筛查假阳性问题,建议对血液及献血者应独立管理,建立献血者归队方案.目前HBsAg进口试剂的特异性优于国产试剂,而抗-HCV试剂的特异性进口试剂与国产试剂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27.
正2010年版《中国药典》要求从2010年10月1日起生产的梅毒螺旋体抗体ELISA检测方法由一步法改为两步法。本实验室在使用新的两步法ELISA梅毒抗体(抗-TP)试剂时发现原厂家试剂的稳定性差,因此对两步法ELISA抗-TP试剂进行了遴选,对试剂的阴性符合率、阳性符合率、精密度、干扰试验、室间质控品检测的准确性及与两种类型的外部弱阳性抗-TP质控品的适宜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8.
噻唑橙光化学法病原体灭活对红细胞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噻唑橙(TO)光化学法病原体灭活处理对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设实验组(n=10):悬浮红细胞经TO光化学法处理后,在4℃储存0、7、14、21、28、35 d时,分别测定pH、溶血率、钾浓度、ATP浓度、2,3-DPG浓度;对照组(n=10):悬浮红细胞未经TO光化学法处理,测定时间、项目同实验组。结果保存过程中实验组pH、2,3-DPG(μmol/gHb)及ATP(μmol/gHb)下降趋势均与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实验组分别从0 d的7.03±0.07、9.43±1.14、4.23±0.58下降到35 d的6.57±0.06、0、2.40±0.49,对照组分别从0 d的6.95±0.09、10.67±1.17、5.18±0.64,下降到35 d的6.57±0.07、0、2.99±0.44;实验组和对照组35 d储存期末ATP浓度分别为0 d时的56.7%和57.7%。;实验组在储存期末,溶血率为(0.27±0.06)%,略高于对照组0.11±0.04%(P0.05),仍满足溶血率≤0.8%的国标要求;钾外漏实验组较对照组增加,35 d时分别为(40.41±2.94)mmol/L和(28.33±3.34)mmol/L(P0.01)。结论 TO光化学法处理对储存过程中的红细胞的质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9.
对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常规采血过程、标本采集及保存方式对HCV RNA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集HCV RNA阳性献血者的血样,以不同的抗凝剂、经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保存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HCV RNA病毒载量,考察HCV RNA的稳定性。结果不同抗凝剂下抗凝全血于4℃保存48h,HCV病毒载量未见显著降低(P〉0.05);不同温度保存全血中,37℃组保存48h病毒载量显著降低(下降0.56Log);不同温度保存的血浆样品中,25℃保存7d,病毒载量出现显著降低(下降0.60Log);经反复冻融4次,血浆中病毒载量未见显著降低(P〉0.05)。结论HCV较为稳定,常规血液采集、运输、实验室处理和保存等方式对其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0.
陈冬梅  宋美兰  冯博  谢珊  王卓妍  任芙蓉 《北京医学》2014,(4):316+320-316,320
新版国家标准《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1]中明确规定悬浮红细胞容量范围为标示量±10%,标示量需要以ml为单位。目前,各地血站制备悬浮红细胞的方法未完全统一[2,3],因此国家标准规定标示量需要各血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由于目前本血液中心向临床提供的悬浮红细胞容量以单位(U)标示,没有具体到毫升数,因此本研究对悬浮红细胞的容量标准进行初步探讨。此外,国标对悬浮红细胞的血细胞比容(HCT)也作了规定,要求为0.50-0.65,并且在《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4]对该指标要求“75%的抽检结果落在质量控制指标范围内,认为血液采集和制备过程受控”,因此需要对影响HCT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悬浮红细胞的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