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腹腔镜手术部位与体位对全麻患者呼吸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比较上、下腹部手术气腹压与体位对呼吸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38例腹腔镜手术患者分成上腹组和下腹组 ,实施气管内全麻机械通气 ,分别监测三种气腹压 (0、10和 14 mm Hg)和三种体位 (平卧、头高 15°和头低 35°)下的气道峰压、平台压和胸肺顺应性等呼吸力学指标。结果 气腹压与气道压的变化正相关 ,与顺应性负相关 ,当气腹压达14 mm Hg和头低位时 ,各呼吸指标改变更显著 ;手术部位对气道压的影响不明显 ,仅高气腹压时下腹部组顺应性下降显著。结论 气腹压和体位对呼吸动力学有显著影响 ,气腹压达 14 mm Hg时 ,其影响更突出 ;头低位增强气腹压对呼吸动力学的影响以下腹部手术时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方法对气管拔管应激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22例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患,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硬膜外组,每组各11例。两组麻醉前用药、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硬膜外组气管拔管期间复合应用硬膜外麻醉。分别在麻醉前、拔管前、拔管后1min、2min、5min、10min各采集动脉血标本.测定血浆儿茶酚胺等浓度.并做血气分析,计录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两组气管拔管期间血浆儿茶酚胺等浓度均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对照组高于硬膜外组。结论:气管拔管期间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减轻气管拔管引起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纳洛酮对硬膜外吗啡所致副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硬膜外纳洛酮或静注纳洛酮在减少硬膜外吗啡副作用的同时是否仍能保留其镇痛作用。方法:选择硬膜外麻醉下的手术病人90例,ASA I-Ⅱ级,年龄18-60岁,体重46-68kg,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A组:术毕前硬膜外腔注入内含2mg吗啡的生理盐水5ml(镇痛液);B组:在A组镇痛液中加0.4mg纳洛酮;C组:镇痛液同A组,另加0.4mg纳洛酮静注。定时观察并记录副作用发生情况及镇痛评分。结果:3组的镇痛评分(VAS)相近。两纳洛酮组均可明显降低阿片类副作用(P<0.05),但两纳洛酮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硫膜外吗啡镇痛时于静脉或硬膜外辅用小量纳洛酮不但可保证镇痛质量,又可明显降低阿片类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与硬膜外腔注射吗啡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与硬膜外腔注射吗啡用于剖腹产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30例ASAⅠ~Ⅱ级剖腹产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5例,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腰麻用药为0.5%布比卡因7.5mg。A组于腰麻药液中加入0.2mg吗啡,B组则于硬膜外腔注射2mg吗啡。术后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行镇痛评分,观察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术后应用哌替啶的人数也明显少于B组(P<0.01),但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却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持续时间长,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却高于硬膜外吗啡组。 相似文献
16.
吗啡药理学作用和代谢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永功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4,15(3):167-168
吗啡作用于中枢性My-1,My-2,Kappa和Delta阿片受体,不仅肝脏和肠代谢吗啡,也许脑和肾脏也代谢吗啡,吗啡的代谢产物中,6-葡萄糖酸吗啡具特殊重要意义,因为当它在血液中检测出具药理学作用浓度时,其镇痛作用较吗啡还要强,病人长期口服吗啡时,6-葡萄糖醛酸吗啡与吗啡的比例降低,其止痛作用也差,6-葡萄糖醛酸吗啡的副作用也比吗啡为多,患有肾功能衰竭和老年病人,由于肾脏排泄6-葡萄糖醛酸吗啡能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患者全身热疗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23例,ASAⅡ或Ⅲ级,在静脉全麻下采用红外线辐射体表加热实施全身热疗(WBH),包括升温期(食管下段温度达41.8℃)、恒温期(维持41.8℃恒温1h)及降温期(开舱自然降温,体温降至38.5℃)。有创监测血液动力学、呼吸力学、肺氧合指标,测定电解质、血糖和尿量。升温期和恒温期心率、心脏指数、每搏指数、中心静脉压、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肺内分流率和气道峰压升高,平均动脉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pH、BE、血钾和血糖下降,降温期逐渐恢复。恒温期和降温期低血压和肺水肿发生率较高。采用对循环干扰小的静脉复合全麻,有创监测血液动力学,呼吸支持,及时纠正内环境失衡,维持心肺功能稳定,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是WBH麻醉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氧气与空气在不同持续气道正压(CPAP)水平下对单肺通气氧合与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4例单肺通气下行开胸手术的病人平均分成组Ⅰ(氧气组)和组Ⅱ(空气组),常规诱导、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后行单肺通气20min后,组Ⅰ利用氧气向无通气侧肺给予5 cmH2O的CPAP,15 min后再给予10 cmH2O的CPAP;而组Ⅱ利用空气向无通气侧肺给予5 cmH2O的CPAP,15 min后再给予10 cmH2O的CPAP.分别记录单肺通气前、单肺通气20min、5 cmH2O的CPAP15 min、10 cmH2O的CPAP15min、术毕恢复双肺通气15min所测得的动脉血pH、PaO2和PaCO2等数据,并计算Qs/Qt值.结果组Ⅰ:5 cmH2O CPAP 15 min比单肺通气20min:PaO2显著增高(P<0.05)、Qs/Qt显著降低(P<0.05).10 cmH2O CPAP 15 min比单肺通气20min:PaO2显著增高(P<0.05)、Qs/Qt显著降低(P<0.05).10 cmH2O CPAP 15 min比5 cmH2O CPAP 15 min:PaO2显著增高(P<0.05)、Qs/Qt显著降低(P<0.05).组Ⅱ:5 cmH2O CPAP 15 min比单肺通气20min:PaO2、Qs/Qt无显著差异(P>0.05).10 cmH2O CPAP 15 min比单肺通气20min:PaO2显著降低(P<0.05),Qs/Qt显著增加(P<0.05).结论氧气提供CPAP可有效改善单肺通气造成的低氧状况,10 cmH2O CPAP比5 cmH2O CPAP对改善Qs/Qt、提高PaO2更有效.用空气提供CPAP不能使单肺通气产生的低氧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曲马多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应及康复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术后曲马多静脉自控镇痛 (PCA)效果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疼痛反应依赖性方法 ,筛选出 12 8例疼痛高敏和低敏感患者 ,以曲马多 8.4mg/kg·2 4h为标准量 ,随机分为标准量高敏组 (高敏组 )和标准量低敏组 (低敏组 ) ;按标准量增减 10 %、2 0 %及 3 0 %又分为高敏曲增 1、2、3组及低敏曲减 1、2、3组 ,各组均16例。采用静脉PCA技术实施术后镇痛 ,并评价镇痛效果和患者满意度、48h镇痛液用量、不良反应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曲马多标准量对低敏组镇痛效果优于高敏组 (P <0 .0 5) ;高敏患者增量 2 0 %和 3 0 %时 ,镇痛效果和药物用量指标均优于标准量患者 (P <0 .0 1) ,低敏患者减量 3 0 %时疗效不佳 (P <0 .0 5)。不良反应随剂量而增减 ,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 ,并发症减少。结论 :疼痛敏感性影响曲马多静脉PCA效果 ,高敏患者增加标准量的 2 0 % ,低敏患者减少 10 % ,术后镇痛效果更理想 ,并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