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期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非扩张性损害患儿左前降支(LAD)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方法 分析31例急性期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非扩张性损害患儿(KD组)的LAD血流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分析<1岁、1~3岁和>3岁3个亚组KD患儿急性期LAD近段内径、血流量、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PDV)、平均血流速度(MDV)、速度时间积分(VTI),并分别与27名正常儿童(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不同年龄段急性期非冠状动脉扩张性KD患儿,其LAD近段血流参数PDV、MDV及VTI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但LAD近段内径、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组内比较:<1岁、1~3岁及>3岁亚组LAD近段内径、血流量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DV、MDV及VT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内比较:随着年龄的增加,LAD内径、LAD血流量增加,PDV、MD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VT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KD急性期冠状动脉炎性病变可导致LAD血流速度增加;研究LAD的血流动力学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非冠状动脉扩张性KD的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82.
目的 分析苏州市儿童急性肠套叠患者发病原因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采取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采用调查和病毒检测相结合,对2009年8月至2010年12月儿童肠套叠439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该期间共有儿童急性肠套叠患者439例,男性264例,女性175例,12月龄以内有250例,12~24月龄有126例,大于等于24月龄有63例.发病主要集中于3~8月,8月为高发季节,发病主要集中于市区城乡结合部,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病例组阳性率为25.8%,而对照组阳性率为8%.结论 儿童急性肠套叠以12月龄以内男性儿童多见,轮状病毒感染为肠套叠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为早期有效的防治儿童急性肠套叠,应针对高发人群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3.
正摘要目的注射对比剂后增强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3D-FLAIR)序列延迟扫描提供了血迷路屏障(BLB)异常病变的新的检查方法。本研究目的是评估单侧急性前庭综合征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中医证素特点及规律。方法:选取74例UC患者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病性证素以湿为主,其次为气滞;病位以大肠为主,其次为脾;②诱发或加重因素以饮食最常见,其中以寒凉食物为主;③青年者病位主要在大肠、脾,病性以湿、气滞、热为主,中年者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气虚、气滞为主,老年者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性以湿、气虚、血瘀为主。④0~5年病程段病位主要在大肠、脾,病性以湿、气滞、热为主,5~10年病程段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气虚、气滞为主,≥10年病程段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性以湿、气虚、阳虚为主。⑤轻度者病位主要在大肠、脾,病性以湿、气滞、热为主,中度者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气滞、气虚为主,重度者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性以气虚、湿、血瘀为主。⑥病变在直肠者病位主要在大肠,病性以湿、气滞为主,直、乙结肠者病位主要在大肠、脾,病性以湿、气滞、热为主,左半结肠者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气滞、气虚为主,全结肠者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性以气虚、湿、血瘀为主,区域结肠者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为主。结论:UC病位证素以大肠、脾为主,病性证素以湿、气滞、热最常见;病机多为虚实夹杂。病情初期,证素以大肠、湿、气滞、热多见,随着年龄增长、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及病变范围扩大,证素以脾、肾、湿、气虚为主。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低频与高频超声相结合诊断儿童肠套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3例儿童肠套叠彩超低频与高频声像图表现.结果:863例中826例低频超声有明确的长套叠征象,35例低频超声提示肠套叠征象,但不能确诊,2例低频超声无肠套叠征象;863例高频超声均有明确肠套叠征象;低频与高频超声相结合诊断准确率可达100%.结论:低频与高频超声相结合诊断儿童肠套叠的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86.
婴幼儿肠套叠是小儿腹部危急重症,传统腹部X线平片诊断价值有限,超声对于肠套叠确诊率接近100%;然而有关肠套叠的声像图表现与病理或空气灌肠的可复性的关系一直有争议.本组旨在探讨婴幼儿肠套叠超声检查特征对指导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预测性价值,在追求整复成功率的同时,有效避免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转化生长因子-alpha(TGF-α)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脾胃湿热组、脾胃气虚组及正常对照组胃窦黏膜内NF-κB、TGF-α。结果:脾胃湿热组Hp感染率(72.73%)明显高于脾胃气虚组(24%,P<0.01);正常对照组胃黏膜内的NF-κB和TGF-α在上皮和腺上皮细胞基部呈弱表达,脾胃湿热组NF-κB和TGF-α呈高表达,与脾胃气虚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脾胃湿热证患者有较高的Hp感染率,NF-κB和TGF-α的表达较脾胃气虚组和正常对照组增强。  相似文献   
88.
将16号或18号持针钳夹针面的后二分之一部分水平向分别磨低0.8毫米,沿正中纵向线磨一贯通裂槽,用11号手术刀片改制成两块剪刀面,将刀片固定部分磨毛糙,先用少许蜡将刀片作暂时固定,按剪刀夹角规律,靠持针钳关节部稍松,调试好后,用耐高温的环氧树脂分别将...  相似文献   
89.
目的运用伪无菌实验与肠菌移植技术,探讨气滞证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的肠道菌群对肠道动力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气滞证STC组6只、伪无菌组12只。气滞证STC组采用洛哌丁胺混悬液3mg/kg灌胃联合夹尾刺激建立气滞证ST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采集气滞证STC组和正常组大鼠的新鲜粪便制备100mg/ml粪菌混悬液。伪无菌组采用抗生素鸡尾酒法(给予含杆菌肽、硫酸链霉素、硫酸新霉素各20mg/ml的混合抗生素混悬液灌胃)建立伪无菌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粪菌液组、气滞证STC粪菌液组各6只,再分别给予制备的相应大鼠粪菌混悬液10ml/kg灌胃;气滞证STC组大鼠给予等体积无菌水灌胃,均每日1次、连续7天。比较气滞证STC组、正常粪菌液组、气滞证STC粪菌液组小肠推进率;ELISA法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5-羟色胺3受体(5-HT3R)、5-羟色胺4受体(5-HT4R)阳性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色氨酸羟化酶1(TPH1)、色氨酸羟化酶2(TPH2)、5-羟色胺转运体(SERT)、单胺氧化酶A(MAO-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粪菌液组比较,气滞证STC组、气滞证STC粪菌液组大鼠小肠推进率、血清5-HT水平,结肠组织5-HT3R、5-HT4R阳性表达以及TPH1、TPH2、SERT、MAO-A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气滞证STC组和气滞证STC粪菌液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滞证STC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肠道传输功能减慢,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5-HT的合成、转运、代谢等途径而导致肠道动力障碍。  相似文献   
90.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等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危重型病例可迅速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导致死亡.准确判断病情、适时应用呼吸机、实施正确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1].本院对手足口病患儿在综合治疗和正压通气的基础上采用具有抑制多种炎症介质释放的药物乌司他丁(UTI)[2]治疗,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