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1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7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34篇 |
外科学 | 124篇 |
综合类 | 25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6篇 |
出版年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MRA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本组319例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颈椎骨折261例,双侧小关节突脱位24例,单侧小关节突脱位22例,无放射影像异常的脊髓损伤12例。全部患者接受前瞻性颈椎MRI及椎动脉MRA检查,对继发椎动脉损伤患者,常规行抗凝、溶栓及改善微循环治疗。结果本组319例闭合性颈椎创伤患者,52例继发有椎动脉损伤,单侧51例,双侧1例;其中34例为颈椎小关节脱位,16例为颈椎骨折,2例为无放射影像异常的脊髓损伤。51例单侧椎动脉损伤患者,44例无脑神经症状,7例有头昏、嗜睡,1例视物模糊,经治疗后症状均消失;1例双侧椎动脉损伤患者于伤后1周死亡。结论2DTOFMRA是诊断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有效方法,抗凝、溶栓及改善微循环治疗是降低缺血性损害风险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02.
后路椎体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胸腰椎旋转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椎体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胸腰椎旋转骨折脱位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7月采用后正中切口、后路经椎弓根行椎体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旋转骨折脱位(AO分类C型损伤)患者9例,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23~54岁.全部患者伤椎累及T_(11)~L_2.AO分类:C1型压缩骨折伴旋转侧方移位3例,C2型牵张性损伤伴旋转脱位5例,C3型旋转剪切骨折脱位1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1例,C级4例,D级1例.术后随访骨折脱位复位、植骨愈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9例患者全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5.8 h,平均4.4 h.术中出血1 200~3 500 ml,平均1 800 ml.术后X线片示骨折脱位完全复位,植骨位置良好.3例Frankel A级无恢复,1例B级患者恢复到C级,4例C级患者有3例恢复到D级.随访9例患者植骨而见骨性愈合,未发生内固定或植骨材料松动、移位或断裂.结论 胸腰椎旋转骨折脱位对减压、复位、融合和固定的要求很高,后路椎体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能从单一入路同时完成上述治疗. 相似文献
103.
军队医院接收青海玉树726例地震伤病员救治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分析军队医院接收青海玉树地震后送伤病员的救治措施与经验。方法将4月15日~24日军队医院收治的地震伤病员726例作一总结分析。结果 726例地震伤病员中,地震伤598例,其中复合伤4例,多发伤43例,多部位伤100例,胸腹联合伤1例,单部位伤450例。开放伤44例,闭合伤554例。开放伤合并感染10例(22.7%),气性坏疽1例(2.3%)。手术治疗157例,择期手术116例;非手术325例。急性高原病100例,其中急性高原反应67例,急性肺水肿31例,脑水肿2例。其他疾病28例。726例地震伤病员中无死亡病例。结论进一步规范伤病的诊断、创伤评分(AIS-ISS)及临床资料的完整性,强调分级救治、早期专科治疗和多学科协作救治,能显著提高危重症伤员救治成功率,有效降低伤残率。执行特殊环境下的工作任务,必须要有特殊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硫酸软骨素酶ABC(ChABC)对神经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SD大鼠7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ChABC治疗组,采用Allen法打击大鼠胸10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在伤后即刻和随后每天一次连续一周蛛网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和ChABC.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各时间点脊髓损伤组织形态和尼氏体及神经元的变化,采用BBB功能评分和运动诱发电位(MEP)观察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损伤后1周时BBB评分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别,在2、4周,治疗组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MEP在1、4周的N1波潜伏期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P<0.01).HE和Nissl染色显示治疗组的形态和神经元数量要优于对照组.结论 ChABC能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运动功能恢复,并对脊髓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颈椎小关节脱位与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本组319仍颈椎创伤患者,颈椎骨折261例;小关节脱位46例,其中单侧小关节脱位22例,双侧小关节脱位24例;无放射影像异常的脊髓损伤12例。所有患者接受了颈椎MRI和椎动脉2DTOF MRA的前瞻性检查。动物实验建立犬颈椎小关节脱位的撞击模型,撞击后摄颈椎X线片,24—36h后行椎动脉2DTOF MRA检查。[结果]临床319例颈椎创伤患者,52例继发有椎动脉损伤,单侧51例,双侧1例。发现有椎动脉损伤的患者中,34例(65.4%)原始损伤为颈椎小关节脱位,16例为颈椎骨折,2例为无放射影像异常的颈髓损伤。动物实验14只犬撞击后发生颈椎小关节脱位,12只犬无小关节脱位。14只发生小关节脱位犬中,8只继发有单侧椎动脉损伤,12只无小关节脱位犬均无椎动脉损伤。[结论]闭合性椎动脉损伤最常继发于颈椎小关节脱位,瞬间位移使椎动脉受到过度牵张是主要的致伤因素。 相似文献
106.
下颈椎小关节突脱位前路稳定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前路融合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39例新鲜下颈椎小关节脱位患者,首先在透视下行颅骨牵引复位,34例复位成功(87%)。其中32例完成了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5例未成功者和3例陈旧性脱位,先行后路切开复位,再一期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无迟发性不稳和后凸畸形,术前神经功能正常者术后无一例出现神经损害症状,不全瘫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前路减压融合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获良好的生物学稳定。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体外条件下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特性。方法新生Sprague-Dawley(SD)大鼠取大脑皮层细胞行原代培养,第9~10天时分离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继续在化学条件培养基内生长。通过光、电镜及免疫化学技术研究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生长、分化情况,采用MTT法检测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原代培养第9~10天时混合胶质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分层,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散布于星形胶质细胞表面。分离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呈Oligo2、PDGFR-α阳性,能进一步分化为成熟少突胶质细胞且表达MBP。MTT法检测显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在体外保持良好的增殖能力。结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在体外条件下继续保持定向分化及增殖生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硫酸软骨素酶ABC(ChABC)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中丝200(NF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方法:SD大鼠7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损伤对照组(B组)和ChABC治疗组(C组),每组24只.A组仅打开椎板及置管,不损伤脊髓,不给药;C组和B组均采用Allen's法制作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在伤后即刻和随后每天1次连续1周蛛网膜下腔注射ChABC(6μl/次)和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d、1周、2周和4周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B组和C组以损伤区为中心、A组在相应部位切取1cm长的脊髓组织,以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组织中NF200和GFAP的变化.结果:HE染色示A组脊髓无胶质细胞增生和胶质瘢痕形成;B、C组脊髓损伤区有胶质细胞增生和胶质瘢痕,C组明显少于B组.A组术后1d、1周、2周和4周时NF200阳性细胞数及灰度值和GFAP染色阳性面积无差异,1、2、4周时B、C组脊髓损伤区NF200染色阳性细胞数及灰度值和GFAP染色阳性面积均较A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1d和1周时C组NF200染色阳性细胞数及灰度值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周和4周时C组明显高于B组(P<0.05);1d、1周和4周时C组GFAP染色阳性面积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2周时C组显著小于B组(P<0.05).结论:ChABC能提高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内NF200的表达并抑制GFAP的表达,进而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抑制胶质细胞的增生和胶质瘢痕的形成,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9.
110.
椎动态MRA在预椎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ce angiographyMRA)在颈椎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7-42岁,平均26岁。病变范围C1-C6,X线片及CT显示椎体均有破坏,其中4例侵犯-侧横突,横突孔被包裹在病灶组织内。术后病理证实颈椎结核4例,慢性炎症1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血管瘤1例。全部患者术前行椎动态MRA检查,观察双侧椎动脉成像及走行。结果:3例患侧椎动脉发生扭曲并偏移向中线,2例椎动脉局部受压,3例椎动脉平直行走无扭曲。无1例椎动脉阻塞、管壁侵蚀,假性动脉瘤形成。结论:结椎病变如肿瘤,结核,炎症等常造成椎动脉走行变异,前瞻性MRA检查是预防中椎动脉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