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大黄素(emodin)对多种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配体-受体竞争结合实验以及报告基因检测了大黄素对维甲酸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 alpha,RXRα)的结合和转录活性的调控,并研究了大黄素对肺癌细胞H460和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和凋亡的作用。结果发现,大黄素对两种癌细胞有很强的抑制增殖作用,加入RXRα的天然配体9-顺式视黄酸(9-cis-retinoid acid,9-cis-RA)共同处理可显著缓解这种抑制作用。大黄素能浓度依赖地引起两种癌细胞系的凋亡,使细胞核出现碎裂和染色质浓染。报告基因实验发现大黄素对RXRα同源和异源二聚体的转录激活有显著抑制作用。体外的配体竞争结合实验发现,大黄素不直接结合RXRα的配体结合区。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发现,大黄素不影响RXRα的蛋白表达。结果提示,大黄素具有诱导肺癌细胞H460和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和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大黄素抑制9-cis-RA对RXR转录激活作用以及9-cis-RA具有一定程度拮抗大黄素对肺癌细胞H460和肝癌细胞SMMC-7721的生长抑制作用,提示大黄素的抗癌作用可能与细胞内RXR的功能有关,并以RXR转录非依赖性的方式起作用。配体竞争结合实验结果提示大黄素可能间接作用于RXR。  相似文献   
32.
盐酸法舒地尔、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盐酸法舒地尔、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112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62),对照组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和盐酸法舒地尔联合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14 d、28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ESS评分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显著(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盐酸法舒地尔、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比单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更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33.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心肺复苏(CPR)成功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我院256例接受CPR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合并症与心肺复苏成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急诊ICU心肺复苏成功率46%。年龄、性别及复苏前心脏电生理状况对CPR的成功率无明显影响,合并有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疝的CPR成功率下降。气管插管所需的时间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结论:在急诊ICU内CPR的成功与患者原发病及合并症有关;与气管插管时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基于一项回顾性的队列研究,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患者入院时血清警报素(S100A8/A9)与严重性以及预后之间的关联,并分析CAP患者血清S100A8/A9升高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就诊于阜南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CAP患者临床资料和生物样本,随访其预后结局,利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S100A8/A9水平。结果 符合CAP诊断标准的111名患者被纳入该研究,随着CAP严重性评分(CRB-65,CURB-65,PSI,CURXO和SMART-COP)的升高,CAP患者血清S100A8/A9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住院时间长的CAP患者入院时血清S100A8/A9水平高于住院时间短的患者,死亡患者入院时血清S100A8/A9水平高于存活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血清S100A8/A9升高增加了住院时间和死亡风险。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高收缩压,合并有高血压均是CAP患者入院血清S100A8/A9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S100A8/A9升高与...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52例重型脑室出血患者作为治疗组,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联合脑脊液置换,每天2次向脑室内注入尿激酶2~4万U,夹管2h后开放引流血性脑脊液。术后每2~3d复查头部CT,脑室内积血基本清除后拔管。将以往单侧脑室引流的4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术后72h,治疗组意识转清率升高;术后第7天,治疗组血肿清除率提高,血肿引流时间缩短。4周后根据GOS评分,治疗组优良16例,轻残26例,重残6例,死亡4例;对照组优良7例,轻残18例,重残11例,死亡9例,以优良和轻残视为有效,治疗组有效率80.8%,对照组有效率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方法是一种治疗脑室出血的有效方法,可提高脑室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36.
袁光雄  付林  朱云龙  许俊  龙臣 《新医学》2014,(3):162-164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小板CD62p和CD63表达的影响。方法按所给药物不同,将80只SHR随机分为复方丹参滴丸加阿司匹林组、复方丹参滴丸组、阿司匹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20只,各组持续给药4周,于实验12周末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后SHR血小板CD62p和CD63的表达水平,并对各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第12周末复方丹参滴丸组血小板CD62p、CD63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复方丹参滴丸加阿司匹林组CD62p、CD63表达水平较阿司匹林组或复方丹参滴丸组低(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具有抑制血小板CD62p、CD63表达的作用,复方丹参滴丸与阿司匹林合用治疗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37.
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与改良根治术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林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6):579-581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适应证,以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水平。方法3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治疗(观察组),将其临床资料与同时期年龄、病程等匹配的32例采取传统改良根治术(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远期疗效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采用保乳治疗效果满意,且术后患侧乳房外形均较美观。  相似文献   
38.
重症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传统抢救方法是彻底洗胃、应用M受体阻滞剂和胆碱脂酶复能剂,病死率很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展血浆置换(PE)治疗重症AOPP以来,病死率有所下降,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笔者采用留置胃管反复洗胃联合PE治疗重症AOPP,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本院收治的68名经口服中毒的AOP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洗胃机洗胃后留置胃管反复洗胃联合PE,对照组30例洗胃机洗胃后未留置胃管,只联合普通PE。根据文献[1]的分级标准,68例均符合重度AOPP。1.2治疗方法①①常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颅内囊性病变的神经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应用wolf硬质神经内窥镜治疗颅内囊性病变2 7例 ,其中颅咽管瘤 10例 ,透明隔囊肿 4例 ,蛛网膜囊肿 13例。结果 临床症状改善 2 7例 ,影像检查改善 2 4例。术后并发气颅 1例 ,电解质紊乱 2例 ,一侧动眼神经麻痹 1例 ,术后高热 6例 ,均经过治疗缓解。本组病例无死亡。结论 神经内窥镜手术治疗颅内囊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0.
通常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新近发生的,永久性的冠脉阻塞伴侧枝循环血流不足,1976年neill提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间隙性的,可逆的冠脉阻塞的理论,Folt等动物实验证实这一理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血流量下降的机制是由于冠状动脉在固定的、不完全阻塞部位有血小板的聚集,血管内皮的破坏或痉挛造成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