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51.
目的:研究抗活化蛋白C(APCR)现象在新疆正常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及在血栓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APCR法对414例正常人进行APCR敏感比率(n-APC-SR)(<0.68)和APCR阳性(<2.0为阳性)率测定。结果:APCR发生率正常人中为6.28%,其APCR发生率在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汉族中分别是12.00%、8.40%、8.35%及4.80%。且各少数民族与汉族APCR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CR现象可能在新疆地区正常少数民族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与人种地域有关。  相似文献   
152.
选取86例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需进行胃癌根治术,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其中43例术前使用全身麻醉作为对照组,另43例术前使用全身麻醉外加硬膜外阻滞作为观察组。结果两组患者使用不同麻醉方式手术后,观察患者术后6h、12h、18h、24h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下降幅度较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更低,P0.05。在行胃癌根治术时使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效果显著,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低,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53.
目的 探讨α1-抗胰蛋白酶水平以及其基因位点rs1243166多态性与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集429例维吾尔族人群血标本,其中227例COPD患者作为病例组,202例健康维吾尔族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利用α1-抗胰蛋白酶检测试剂盒检测α1-抗胰蛋白酶水平,MassARRAYiPLEX单碱基延伸技术进行基因检测,对最终检测结果进行?字2检验,采用单因素的logistic回归对不同基因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α1-抗胰蛋白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1243166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布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群携带rs1243166-GG基因型患COPD的风险是携带rs1243166-AA基因型的 2.039倍,携带rs1243166-GA基因型的人群患COPD的风险是携带rs1243166-AA基因型人群的1.875倍。结论 α1-抗胰蛋白酶与COPD相关, rs1243166基因位点与COPD的易感性有关,人群携带rs1243166-GG基因型和rs1243166-GA基因型有较高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54.
目的:研究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哪种麻醉方式效果更优。方法:选取70例于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在某院产科接受剖宫产的肥胖孕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实验组35例肥胖孕妇选择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35例肥胖孕妇剖宫产选择的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观察2组麻醉疗效。结果:实验组35例肥胖孕妇采用的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较对照组要好,实验组较对照组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分别为14.2%、42.8%,P0.0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对于剖宫产的肥胖产妇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安全性高、药效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5.
目的:探讨维医药综合治疗白癜风及其对患者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白癜风患者采用维医药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前、中、后疗效及安全性评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治疗前或用药前、用药后患者血清5-HT等15项神经内分泌免疫因子水平,并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同时心理干预前后测定血清CRH、ACTH、CORTIS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维医对白癜风临床痊愈率11.4%、显效率49.3%、有效率33.1%、无效率6.2%,总有效率为93.8%,其中成熟剂和清除剂对控制白斑的扩散有显著的作用(P<0.01)。入组患者治疗前ANG-II、EP-β、IFN-γ、sICAM-1、5-HT、IL-10、IgG抗体、NE、Cortisol、E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TNF-α、IL-8、IL-2、IL-6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5-HT、IL-10、sICAM-1、EP-β、E等指标较治疗前降低(P<0.05),IFN-γ、NE、ACTH、IgG抗体等指标较治疗前升高(P<0.05);心理干预后,干预组HAMA、HRSD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白癜风发生和发展过程是一个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综合效应过程,这与维医自然力失调致白癜风理论相映,是一种失衡的状态,而疾病的发展是这种状态的升级,其产生与存在反馈抑制代谢补偿等动态效应过程;维医药对白癜风具有独特的疗效,心理干预提高维医药对白癜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6.
目的:对地锦草软膏进行体外抗真菌实验,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值,观察地锦草软膏对豚鼠皮肤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NCCLS《产孢丝状真菌的液基稀释抗真菌药敏试验参考方案》(M38-P)方案,观察对红色毛癣菌(T.r)、石膏样毛癣菌(T.m)、石膏样小孢子菌(M.g)、絮状表皮癣菌(E.f)等临床常见皮肤癣菌的M IC,同时制备豚鼠皮肤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感染模型,用地锦草软膏进行治疗并观察抗真菌效果。结果:地锦草软膏对石膏样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4种30株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对不同菌种的MIC90值范围为148~429μg/ml。其中对T.r的敏感性最强,抗菌谱由强至弱以此为T.rubrum、T.mentographytes、E.floccosum、Mgypseum。同时地锦草软膏能够减轻真菌所致豚鼠皮肤病变程度,提高豚鼠治愈率和真菌镜检转阴率,其中大剂量疗效均较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和空白对照组优。结论:地锦草软膏对临床常见皮肤癣菌具有显著的抗真菌作用,对豚鼠皮肤癣菌感染具有明显的抗真菌效果。  相似文献   
157.
目的 通过对2007~2008年血液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析,了解病原菌分布情况,指导临床经验性用药.方法 对医院血液科2007年1月~2008年8月住院患者中临床分离出病原菌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在各种培养物阳性100例菌株中,革兰阴性菌占52%,革兰阳性菌占35%,真菌占13%,血培养阳性率为36%,痰培养阳性率为27%,尿培养阳性率为21%,分泌物,咽拭子及便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6%、3%,引起感染病原菌中排列前3位的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结论 2007~2008年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临床上在细菌培养结果 出来前建议用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兼顾革兰阳性菌的广谱抗菌活性强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8.
【目的】利用基因检测技术检测哈萨克羊杂交后代多胎主效基因FecB,进行基因分型,为多胎种羊选种留种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59只哈萨克羊杂交个体,采集血样提取DNA,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技术检测FecB基因的多态性。【结果】基因分型统计显示,实验群体5%的母羊含FecB基因纯合子,47.5%为FecB基因杂合子,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5,0.475,0.475。【结论】实验表明通过杂交导入小尾寒羊多胎基因,哈萨克羊杂交群体的多胎主效基因比例显著提高,有效提升了原有群体的繁殖率,同时利用基因检测技术,选择含有多胎基因的个体留种,对育种群体种羊进行精准选择,可为地方多胎品种(系)的培育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9.
【摘要】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力衰竭,约占全部心力衰竭患者的50%。HFpEF的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M)在HFpEF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2型糖尿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Diabetes Mellitus-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DM-HFpEF)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心力衰竭症状重、治疗效果差、最佳治疗方法仍不明确,考虑HFpEF患者的发病机制与2型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160.
目的 总结分析颞骨岩部胆脂瘤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类型岩部胆脂瘤的诊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颞骨岩部胆脂瘤,按Sanna分型分为迷路上型(10例)、迷路下型(11例)、迷路下-岩尖型(1例)、巨大迷路型(9例)、岩尖型(1例),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手术方式。评估面瘫情况:术前面瘫10例(31.25%),面瘫HB分级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2例,Ⅴ级2例,Ⅵ级4例。术前即伴颅内外并发症者21例,其中脑脓肿5例。归纳总结各类岩部胆脂瘤的治疗经验。结果 32例颞骨岩部胆脂瘤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以彻底切除胆脂瘤为前提,其中1例巨大迷路型胆脂瘤,病变侵及桥小脑角区,术中残留少许,其他患者在显微镜下或内镜下观察均无病变残留。术后新增的并发症有Bezold脓肿1例、额颞顶枕部硬膜下血肿1例、脑脊液耳漏1例、术后面瘫3例,均予以相应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6~36个月,其中有迷路上型1例复发,巨大迷路型1例复发,并再次行手术治疗痊愈,随访中无死亡病例。结论 颞骨岩部胆脂瘤的治疗,术式选择至关重要,需根据病变分型、面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等综合评估,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前提下,并保留面神经功能、重建听力及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