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152.
以前工作表明,在化学致癌过程中与肝细胞分化有关的组织特异酶,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CSP1)活性下降,同时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天门冬氨酸氨甲酰转移酶活性升高,二者相对活性的变化与肝细胞恶性变相关。并证明癌变过程中CPS1活性的降低与酶蛋白生物合成速度及聚核糖体可翻译的CPS1 mRNA含量的降低有关。本文从纯化的CPS1 mRNA经过逆转录酶的作用合成CPS1 cDNA,通过与同聚物脱氧胞核苷酸接尾,再与同聚物脱氧鸟核苷酸接尾的PBR322 DNA重组,在受体细菌E.Coli HB 101转化,经过克隆筛选及杂交选择翻译法选出含CPS1 cDNA克隆,纯化的含CPS1 cDNA质粒经Pst I切割后,电泳得到  相似文献   
153.
论文答辩是研究生毕业考评中的重要一项,也是在校研究生展示自己科研和临床成果的一种形式。2008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现代外科学前沿:大师论坛》在教学过程中首次引入学员论文答辩的内容,实践证明其效果良好,是一种可行的暑期学校教学和评估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定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跃  郝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0):1244-124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静脉置管技术.对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应该放置在什么位置以及如何在X线下进行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的最适位置、X线定位的影像学标志及导管末端的移动性等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5.
目的:识别新的与食管鳞癌预后紧密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构建预测效力更高的食管鳞癌预后模型。方法:系统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中核心成员MMP1、MMP2、MMP3、MMP7、MMP8、MMP9及MMP10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MP3在315例(训练集197例;验证集118例)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Cox回归分析评价MMP3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预后的关联。整合临床病理因素,构建食管鳞癌预后预测模型。结果:MMP1、MMP3及MMP10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呈异常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MMP3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训练集中,MMP3阳性表达的患者总体存活率(22.22%)显著低于MMP3阴性表达患者(49.25%,HR=2.09,95%CI:1.45~3.03,P < 0.001),这一结果在验证集及合并集中得到进一步验证。此外,整合MMP3表达与临床病理信息构建的预后预测模型,其预测能力显著优于TNM分期模型(AUC:0.733 vs. 0.689)。结论:MMP3可作为食管鳞癌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整合临床病理因素构建的模型可更加准确地预测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检测早期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计数及其TP53、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基因突变结果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0例乳腺癌和良性乳腺肿瘤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尿液标本,采用CellSearch法检测患者外周血CTC数目;采用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技术检测患者血、CTC和尿标本中TP53(p.R248Q、p.R273H、p.R175H)和PI3K(p.E545K、p.H1047R)基因位点突变情况;分析基因突变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发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腋窝淋巴结转移和Ki-67指数等)间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29例患者,患者血、CTC和尿标本中共获得435个基因检测结果,其中发生基因突变的82个(18.9%)。5种基因位点的突变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突变率最高的基因是TP53(p.R175H),有29个突变(6.7%);突变率最低的是PI3K(p.E545K),仅发生1个(0.2%)突变。CTC、血和尿标本间5种基因位点的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1,P=0.002),3类样本中突变率最高的基因都是TP53(p.R175H)。乳腺癌分子分型和Ki-67指数与CTC标本中TP53(p.R248Q)基因突变相关(P=0.003,P=0.028),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能与CTC标本中TP53(p.R175H)基因突变有关(P=0.058)。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分子分型和Ki-67指数与CTC中TP53(p.R248Q)基因突变相关,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能与CTC中TP53(p.R175H)基因突变相关,提示CTC标本中TP53基因突变是早期乳腺癌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判断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57.
目的从髓鞘修复的角度探讨电针治疗坐骨神经损伤(SNI)的机制。方法选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电针组。除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外,采用坐骨神经夹持损伤法建立SNI大鼠模型。电针组采用电针仪治疗,电流2 m A,频率为5 Hz,疏密波,选取的穴位为伤侧环跳、殷门、阳陵泉和承山。模型对照组造模后,与电针组治疗同时开始束缚大鼠。治疗每天1次,每次10 min,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干预。用髓鞘染色法观察脊髓及坐骨神经损伤点髓鞘的损伤及修复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MBP)及其抗体的表达量。结果干预20次后,模型组、模型对照组白质中髓鞘松散,髓鞘化程度非常低;电针组髓鞘化程度较高,髓鞘、轴突结构完整。模型组及模型对照组血清中MBP、MBP抗体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及模型对照组(P0.05),电针组MBP、MBP抗体表达量与正常组接靠近,稍高于正常组。结论电针可以降低MBP在血清中的表达,从而减少髓鞘、轴突崩解;电针可以降低MBP抗体在血清中的表达,减少大鼠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减少对髓鞘的二次损伤,保护髓鞘,进而促进损伤的坐骨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15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