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3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垂体窝及其毗邻结构手术相关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神经外科提供鞍区,尤其是垂体窝边界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参数与观察研究。方法用20例汉族成人尸头湿标本、漂白干颅骨15例进行精确显微解剖测量、观察及拍照。结果两前床突间距为(25.2±0.58)mm(20.3~30.0mm);前后床突间距(12.5±1.21)mm(8.1~17.5mm);两后床突间距(12.8±0.87)mm(8.0~17.0mm)。颈内动脉内侧缘与垂体外侧缘间距为(3.8±1.25)mm(2.3~7.1mm)。海绵窦内侧壁为垂体硬膜囊袋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约有20%的垂体侧面向其外侧的海绵窦膨出。结论该显微解剖学研究提供了垂体区的重要解剖参数及其重要毗邻间隙与结构,为临床鞍区肿瘤、尤其是垂体瘤及海绵窦肿瘤的术前诊断、入路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53例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6例出血,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出血原因和处理方法。结果本组853例病例中出血6例。鼻腔出血2例,鞍内出血2例,鞍上出血l例,远隔部位出血1例。经过相应处理,无死亡病例。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悉局部解剖和肿瘤特点,提高诊疗经验和手术技巧,是可以减少经蝶窦垂体腺瘤手术出血的发生。出现出血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判断出血来源,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不当处置而加重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3b期大量蛋白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DKD 3b期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两组患者先进行2周的洗脱期治疗,后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予缬沙坦胶囊160 mg,每日1次,试验组给予芪蛭降糖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以随访点为基线,随访1、3、6个月,观察指标为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Q)、血浆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同时记录两组患者低血糖反应、凝血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高钾血症、肌酐倍增及总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最终纳入有效病例试验组81例,对照组80例。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均在治疗后1个月明显下降(P〈0.05),6个月时下降更显著(P〈0.01),对照组收缩压在随访1、3、6个月,舒张压在第6个月时均低于同期试验组水平(P〈0.05)。随访第1、3、6个月,试验组24 h UPQ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同时也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对照组随访1、3、6个月24 h UPQ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ALB呈上升趋势,在随访的第6个月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也高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对照组ALB水平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SCr均呈升高趋势,在随访的第3、6个月,试验组SCr均高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SCr升高的幅度高于试验组,3次随访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eGFR呈下降趋势,对照组下降幅度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随访1、3、6个月肾功能进展例数分别为0例、8例(9.55%)、18例(21.4%);对照组分别为7例(8.3%)、18例(21.4%)、34例(40.5%),随访第3、6个月时,两组肾功能进展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  相似文献   
15.
侧脑室经脉络裂手术入路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神经外科医师如何利用脑室的自然裂隙到达第三脑室、基底池等脑组织深部结构又几乎不损伤正常脑组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0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放大10倍的显微镜下对侧脑室脉络裂体部、三角部、颞部依照手术入路逐层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脉络裂介于丘脑与穹隆之间呈倒“C”形。经脉络裂体部可到达第三脑室顶部;经脉络裂三角部可到达四叠体池;经脉络裂颞部可到达环池。本研究对经脉络裂到达上述部位的手术入路进行了显微解剖和观察。结论:经脉络裂入路处理第三脑室、颞叶内侧、环池的病变具有手术损伤小、术野暴露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3 d内)显微手术结合抗痉挛药物治疗的效果和经验,探讨及评估早期手术治疗的方法 和价值.方法 经脑血管造影(DSA)及CT血管成像(CTA)确定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共127例,行早期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结合抗痉挛药物治疗,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早期手术治疗的手术入路选择、术中操作方法 和技巧及药物对症治疗等综合处理后的疗效、经验和体会.结果 127例病人术中探查均见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血管痉挛、破裂动脉瘤周围有机化血凝块,在分离瘤颈中有21例动脉瘤破裂出血;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术后治愈或好转109例,其中术后有一过性偏瘫或原有偏瘫加重23例、其中出院时明显好转18例,轻度残废9例,重度残废6例,死亡3例.结论 早期手术能有效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降低死亡率、减轻血管痉挛发生率及后续损害,血管痉挛发生仍是早期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严重并发症,抗痉挛药物术中、后的恰当使用,对预防脑血管痉挛及保护脑功能等方面能起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侵袭性巨大泌乳素腺瘤的综合治疗(附30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侵袭性巨大泌乳素腺瘤的综合治疗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侵袭性巨大泌乳素腺瘤(IGPs)的标准是:(1)肿瘤直径>4cm;(2)血浆PRL>200ng/ml;(3)高泌乳素分泌或占位效应引起的临床症状。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常规的先给以手术治疗,术后给以药物治疗和/(或)放疗,本组18例;B组先给以药物治疗,或配合放疗,必要时再给以手术治疗,本组12例。结果A组失访5例,其余13例在平均随访的42.5个月内肿瘤体积平均缩小76.5%,而B组在随访的23个月内肿瘤体积平均缩小91.3%;肿瘤在MRI上消失A组6例,B组4例;PRL水平控制在200ng/ml以内者A组7例(7/13),B组8例(8/12);A组视力改善者2例(2/13),而B组视力改善者6例(6/12);平均治疗费用A组明显为高。结论对侵袭性巨大泌乳素腺瘤,可先给以药物,能有效地缩小肿瘤体积和控制PRL水平,部分病例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从而避免手术风险,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8.
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行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412例,总结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防治措施.结果 术后出现并发症72例(17.5%),其中尿崩44例(10.7%),垂体功能低下17例(4.1%),脑脊液鼻漏7例(1.7%),视力减退4例(1.0%),外展神经麻痹6例(1.5%),鼻腔出血3例(0.7%),术中大出血2例(0.5%),脑梗死1例(0.3%),无死亡病例.结论 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手术并发症多与手术操作相关,熟悉局部显微解剖及娴熟的手术技巧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巨大垂体腺瘤显微手术的疗效 ,回顾性分析 5 6例巨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依据肿瘤的生长方向及部位将 5 6例分为四型 ,据此分别采用经蝶、经额下、额下经蝶、扩大经蝶、扩大额下硬膜外、额下 -翼点等 10种入路进行显微手术。5 6例巨大垂体腺瘤全切 2 9例 ,近全切 2 0例 ,大部切除 7例。无死亡者。提示依据巨大垂体腺瘤的不同位置及生长方向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是提高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及复发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VCAM-1 siRNA on VCAM-1 protein expression and restenosis following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rats. Methods Lentivirus-based VCAM-1 siRNA was constructed and its efficacy of blocking VCAM-1 protein expression in endothelial cells and carotids was identified by Western blot.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and morphometric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restenosis. Results VCAM-1 siRNA decreased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VCAM-1 in cultured endothelial cells and carotids. Treatment of VCAM-I siRNA show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restenosis and manifested as an increased blood velocity and linear diameter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siRNA (P < 0. 05) . Morphometr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intima to media area (I/M)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CEA group (3.99 ± 0. 65) versus sham-operated group (0. 35 ± 0. 13) (P < 0. 05). Furthermore, VCAM-1 siRNA resulted in an evident decrease in the neointimal area (1.79 ± 0. 43) 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siRNA (4. 33 ± 0. 59) (P < 0. 05). Conclusion VCAM-1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athogenesis of restenosis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 VCAM-1 siRNA blocks VCAM-1 protein expression and alleviates the restenosis following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ra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