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2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8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特别是终末期肾病不仅严重地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越来越为广大患者所重视。我们发现,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2.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是外周胰岛素抵抗,二是胰腺β细胞分泌受损[1].这些异常既由遗传因素决定,也由环境因素所致.胰岛素在维持葡萄糖稳态中起重要作用.肌肉、肝脏、脂肪组织是胰岛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从分子水平看[2],胰岛素通过与胰岛素受体(IR)结合刺激受体磷酸化并同时激活内在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使胰岛素受体底物酪氨酸磷酸化并结合、活化含SH2结构域的蛋白(如磷酸肌醇-3激酶PI3K),然后发挥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由此可见,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通路发挥作用.在其通路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可以弓起胰岛素生物学效应的减低,并参与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而胰岛素受体是这一信号传导通路的起始部位.1971年Roth等人首先发现了胰岛素受体,提出了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作用的基础.从此引发了许多关于胰岛素受体在胰岛素作用中的研究,但是仍有许多确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不明了[4].基因敲除鼠模型为我们从分子水平探讨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中的作用提供了可能,本文主要探讨胰岛素受体缺陷在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实验性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68,自引:5,他引:168  
采用腹腔内1次注射60mg/kg体重STZ方法,建立了速发型链脲佐菌素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采用每周1次连续3周腹腔内注射(CFA0.5ml和STZ(25mg/kg)方法,建立了迟发型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结果提示:速发型模型建立的机制与STZ直接损伤胰β细胞有关,迟发型大鼠糖尿病模型胰β细胞损伤可能与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胰升糖素试验在评价 2型糖尿病 (T2 DM)病人胰腺 β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方法  T2 DM病人 1 5 0例 ,空腹血浆血糖浓度 (FPG)大于 7.0 mm ol/ L。隔夜空腹取血测定 FPG、空腹血清 C肽 (C肽 1 ) ,静脉注射胰升糖素 1 m g,注射时间 1 m in,注射后 6 min取血测定血清 C肽 (C肽 2 )。计算前后差值 (Δ C肽 =C肽 2 - C肽 1 )。注射前后测定患者血压、脉搏 ,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  T2 DM病人注射胰升糖素后血清 C肽均升高。空腹 C肽与注射胰升糖素 6 m in后 C肽呈正相关 (P<0 .0 5 ) ,基础和刺激后 C肽浓度与 BMI呈显著正相关 (P<0 .0 5 )。 ΔC肽与空腹 C肽 (P<0 .0 5 )、注射后 C肽 (P<0 .0 1 )呈正相关 ,与病程呈负相关 (P<0 .0 5 )。血糖控制差组 (Hb A1 c≥ 7.0 % ,n=86 )与血糖控制好组 (Hb A1 c<7.0 % ,n=6 4 )相比 ,基础 C肽差异无显著意义 ,而刺激后 C肽和 C肽增加绝对值 ,血糖控制好组高于血糖控制差组 (P<0 .0 5 )。 结论 胰升糖素试验是一种判定胰腺 β细胞功能的较为简单、可靠、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
正常人与氟骨症病人血清和头发8种微量元素测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60名正常人和41名氟骨症病人测定了血清和头发的8种微量元素,包括Cu、P、Zn、Mg、Fe、Ca、Mn和Ba。结果表明:氟骨症病人血清Cu明显高于对照,Zn和Fe低于对照;而发Cu和Mg均明显升高。头发容易收集,更便于临床测定,但不能代替血。最后讨论了8种元素变化的意义,但对其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相似文献   
36.
高璐  于德民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11):1002-1003
目的 比较单独使用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和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福辛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 (EDN)的疗效。方法  5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 (EDN)患者 ,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脂血症 ,随机分组 ,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一组给予洛伐他汀 2 0mg/日 ,睡前服药 ;另一组给予上述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福辛普利 1 0mg/日 ,晨起空腹顿服 ,疗程均为 1 2周。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及 2 4h尿微量白蛋白 (u MA)的变化。结果 洛伐他汀能明显降低血浆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 (P <0 0 5) ;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及 2 4hu MA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 (P >0 0 5)。洛伐他汀与福辛普利联合治疗能有效降低 2 4hu MA ,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结论 对EDN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血脂谱 ,但对尿蛋白排出无明显改善 ;与ACEI联用后能明显减少尿蛋白的排出。  相似文献   
37.
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将之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饲养2周后取出肝脏,以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肝脏G6pase mRNA的表达,蒽酮比色法测定肝脏糖原含量.结果糖尿病组肝脏G6pase催化亚基及转运亚基mRNA的辉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肝脏糖原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在糖尿病状态下肝脏G6pase催化亚基及转运亚基mRNA表达均增加,使得6-磷酸葡萄糖向葡萄糖的转化增加,从而肝糖输出增多,由此可见肝脏G6pase表达的增加在高血糖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基因沉默对肝脏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S6K1在肝脏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体重12.6~14.8g的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普食对照组[普通饲料(ND)+含U6启动子空载体腺病毒组(pU6Ax组),即ND+pU6Ax组]、普食实验组[ND+S6K1短发夹RNA(shRNA)重组基因腺病毒组,即ND+S6KIAx组]、高脂对照组[高脂饲料(HFD)’pU6Ax组,即HFD+pU6Ax组]、高脂实验组(HFD+S6K1Ax组),分别喂养1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尾静脉分别注射S6K1Ax、pU6Ax(均为普食实验组及对照组90ml,高脂实验组及对照组120ml,效价为2.0×10^10pfu/m1)。注射后第6天过夜饥饿后,4组各随机抽取6只行葡萄糖耐量实验,剩余的小鼠处死取肝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脏炎性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观察肝脏蛋白S6K1、S6K1苏氨酸389(S6K1-thr389)、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丝氨酸1101(IRS1-ser1101)、IRS1丝氨酸636/639(IRS1-ser636/639)、蛋白激酶B丝氨酸473(Akt—ser473)、c—Jun氨基末端激苏氨酸183/酪氨酸185(JNK—thr183/tyr185)表达。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肝脏S6KI基因沉默后,与高脂对照组相比,HFD+S6K1Ax组小鼠炎性因子MCP-1、TNF-α、IL-1βmRNA均表达下降(分别为0.549±0.016比0.871±0.081、0.635±0.079比0.905±0.059、0.642±0.042比1.327±0.025;t=9.55、6.71、34.07,均P〈0.05)。IL-6mRNA未表现出组间差异(P〉0.05),抗炎因子IL-10mRNA在HFD+S6KIAx组肝脏S6K1基因沉默后升高(0.773±0.076比0.436±0.046,t=9.27,P〈0.05)。Western blotting显示与HFD+pU6Ax组相比,HFD+S6K1Ax组肝脏S6K1基因沉默后,IRS1-serll01、IRS1-ser636/639、S6K1-thr389、JNK—thr183/tyr185表达下降,Akt—ser473表达增强(t=6.59、8.44、5.37、3.15、6.52,均P〈0.05)。结论高脂喂养可引起肝脏低度炎症并介导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肝脏S6K1可能通过促进炎症因子、抑制抗炎因子表达参与了肝脏胰岛素抵抗发生。  相似文献   
39.
目的比较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和门冬胰岛素30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对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1013至2012年6月2013住院的体质指数(BMI)〉25kg/m^2的2型糖尿病患者10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拉鲁肽治疗组和门冬胰岛素30治疗组。其中利拉鲁肽治疗组52例,给予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门冬胰岛素30治疗组57例,给予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共24周,于用药前、用药4、12、24周后分别测定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体重、腰围、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肾功能、C反应蛋白(CRP)、24h尿微量白蛋白(UMA),记录用药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和其他不良反应。采用t检验和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d后血糖均开始下降,24周后利拉鲁肽组和门冬胰岛素30组FPG分别下降(2.9±1.3)、(3.5±1.2)mmol/L(t=-3.2,P〈0.01);PPG分别下降(4.2±3.7)、(4.5±2.8)mmol/L(t=-0.83,P〉0.05);HbAlC分别下降(1.7±0.6)%、(1.9±0.8)%(t=-0.6,P〉0.05)。利拉鲁肽组体重下降(4.2±2.7)kg,门冬胰岛素30组体重增加(1.2±1.7)kg(t=-3.7,P〈0.05)。两组收缩压分别下降(5.2±4.4)、(1.8±2.3)mmHg(1mmHg=0.133kPa)(t=4.9,P〈0.01)。两组间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出现TG、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但是组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利拉鲁肽组比门冬胰岛素30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但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比14.0%,t=-1.51,P〉0.05)。利拉鲁肽组患者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多于门冬胰岛素30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6.2%比1.8%,t=2.00,P〈0.05)。结论对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与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降糖效果相当,而利拉鲁肽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患者体重和血压,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对胰岛β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C.pn在人喉癌细胞系(HEp-2细胞)中增殖培养后,以感染复数为0.08、0.20,干预时间为6,24 h的C.pn感染体外培养的胰岛β细胞系(INS-1细胞),通过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染色方法确认感染模型的建立.在不同感染复数(0,0.04,0.08,0.10,0.12,0.14,0.16,0.20)、不同干预时间(2,4,6,8,16,24,36 h)的C.pn作用下,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台盼蓝活细胞计数及流式细胞仪观察C.pn感染对INS-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C.pn感染后经高糖(25 mmol/L)和低糖(5.6 mmol/L)刺激的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小剂量(0.08)加短时间(6 h)C.pn感染组INS-1细胞密度增加,细胞间隙变窄,大剂量(0.20)加长时间(24 h)C.pn感染组INS-1细胞骤缩、变圆、仍聚团生长.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染色显示特异性亮绿色荧光,证实C.pn感染INS-1细胞的体外模型成功建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小剂量(<0.20)加短时间(<24 h)的C.pn感染促进INS-1细胞增殖(t=-8.907,P <0.05)及INS-1细胞分泌胰岛素(t=-9.186,P<0.05),而大剂量(>0.20)加长时间(>24 h)的C.pn感染则促进INS-1细胞凋亡(t=-37.306,P<0.05)且抑制INS-1细胞分泌胰岛素(t=9.592,P<0.05).结论 C.pn感染对胰岛β细胞增殖和功能具有双向作用,可为2型糖尿病早期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