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及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然而,尽管该疗法可有效地开通心外膜大血管恢复血供,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是诊治急性心肌梗死不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就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急性STEMI的影响及其治疗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STEMI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疗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22.
欣维宁对冠脉内急性血栓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欣维宁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对急性血栓的作用及与其他抗栓药物联合运用的安全性。方法将23例介入治疗后发生急性血栓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予欣维宁静滴(治疗组,11例)、欣维宁+尿激酶静滴(联合组,6例)、尿激酶静滴或置入支架(对照组,6例)。结果 3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9%,16.7%,66.7%;CK-MB峰值分别为(374.±2229.3)U/L、(295.9±325.4)U/L、(693.7±238.7)U/L;CK-MB达峰和持续时间分别为(21.0±6.3)h、(63.3±18.8)h,(21.0±4.2)h、(53.0±4.2)h,(41.2±3.6)h、(101.8±6.3)h.结论治疗组、联合组在血流恢复、心肌酶谱改变等方面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不明显,但联合组出血并发症增多。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循环miRNA检测在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00例ACS患者为研究组,匹配冠脉造影正常者10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再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n=32)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68)。采用qRT—PCR方法检测血清miR-1,miR-133a,miR-208b,miR-499。结果:AMI患者的血清miR-1,miR-133a,miR-208b,miR-499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分别上调了4.15,4.46,7.95,6.62倍,UAP组较对照组也显著上升,分别上调了1.62,1.98,2.32,2.98倍,P均〈0.05。4种miRNA在AMI患者中的变化曲线均表现为发病时显著升高,发病后6h最高,发病后24h,72h显著下降,并接近正常水平。miR+1,miR-133a,miR-208b,miR-499对AMI患者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0.75,0.80,0.73,介于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T之间。结论:循环特异性miR—NA的水平升高可用于辅助诊断ACS。  相似文献   
24.
目的:对我科近4 a来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20例进行总结分析,观察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组均先选择右侧股静脉途径,通过起搏心电图图形和导管深度来调整导管位置,行右室心内膜临时起搏。结果:本组中19例成功起搏,1例因心脏电-机械分离无起搏夺获,成功率达95%。2例在术后24h后发生电极脱位。结论: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5.
及时再灌注治疗,如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可以重建冠状动脉血运,使心肌得到再灌注,从而减少心肌坏死面积,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关键。但近来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的骤然开通与血流恢复,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激活炎症因子等,反而加重缺血心肌的损伤,导致再灌注损伤.AMI的动物研究结果表明,40%~50%的坏死心肌为再灌注损伤引起,这种损伤的存在减弱了积极再灌注治疗所得到的益处,因此,减少再灌注损伤成为AMI防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6.
<正>高血压病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出血、脑梗死等危急重症的重要危险因素[1]。最新研究显示,我国高血压病患者约2.45亿,控制率仅为16.8%[2,3]。研究表明,中药降压疗效显著,在多靶点稳定降压的同时,能够有效保护靶器官[4-6]。然而,中医临证组方繁杂,用药规律总结主观性较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受到严峻挑战。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能够系统分析、总结名老中医处方规律[7, 8],对于中医药传承发展和居民卫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9,10]。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运动后收缩压异常波动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以及高血压对其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72例先后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高血压病的有无和冠脉造影结果分组。以运动后恢复早期6min内,收缩压后期比前期升高≥10mmHg(1mmHg=0.133kPa)为阳性标准。结果 收缩压异常波动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等,均优于ST段压低标准;其敏感性与冠脉病变程度成正比;高血压可降低其诊断的准确性;对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两者合用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和阳性似然比。结论 运动后收缩压异常波动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评估借助外埠心脏介入专家赶赴县市级医院(反向转运),就地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4年3月至2008年9月,我院共对8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外请心脏介入专家(转运医生),就地实施急诊PCI进行治疗.男46例,女35例;年龄36.0 ~ 83.0岁,平均(68.6±3.6)岁;前壁心肌梗死56例,下壁心肌梗死25例(其中11例并右心室梗死).起病时间2.0 ~12.0 h,平均(6.2±1.8)h.结果 81例中,除3例病变严重,转上级医院行冠状动脉搭桥外,对78例就地实施了急诊PCI,66例为直接PCI,12例为补救性PCI,梗死相关动脉共植入支架81枚.1例因球囊不能通过病变而失败,手术成功率98.7%.共有4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脏事件,其中死亡2例.随访32 ~86个月,共4例死亡,其中1例为心源性死亡,3例非心源性死亡,剩余患者中无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采用外请专家就地行急诊PCI术(反向转运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安全、可行、有效.但有必要进行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分析12例床旁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73.7±12.9)岁;安置临时起搏器原因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病窦综合征3倒;均选右股静脉入路,起搏部位为右室心尖部;通过分析起搏心电图图形特点、测量导管深度、行X线等检查进行研究,观察该起搏方法的疗效。结果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即刻成功率为66%(8/12);2例电极导管不能通过扭曲的髂静脉,换用普通电极导管在DSA透视下送入右室起搏;1例反复不能进入右室起搏。X线透视下方将导管送入右室而起搏;1例心脏停搏的患者漂浮导管不能起搏,换用普通电极导管后成功起搏。无一例出现栓塞、电极脱位、心脏穿孔或穿刺并发症。结论 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起搏方法,对心脏停搏、血管扭曲的患者应慎用。  相似文献   
30.
冠心病心绞痛是中老年常见病,若不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易致心肌梗塞或猝死,故加强对心绞痛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使用通心络治疗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本组5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系我院1997年7月~1999年3月间住院及门诊病人,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冠心病的诊断标准。随机分治疗组32例,男21例,女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