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4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31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17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 探讨Wnt信号传导通路在阿尔茨海默病(AD)防治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C57BL/6雄性小鼠80只,均为4个月龄,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丹皮酚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小鼠不进行处理;模型组、丹皮酚组的小鼠均通过骨窗向脑海马部位缓慢地注入纤维型Aβ1-42溶液10 μg/5μl,丹皮酚组再用丹皮酚注射液腹腔注射0.14mg·kg-1 ·d-1,持续21 d;假手术组仅按照同法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假手术.21 d后,观察对比小鼠脑组织P53蛋白和Caspase-3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情况.同时比较各组剩余小鼠3个月、6个月、1年的生存情况.结果 模型组和丹皮酚组P53蛋白和Caspase-3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丹皮酚组P53和Caspase-3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小鼠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和丹皮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丹皮酚组3个月、6个月和1年的存活率分别为70.0%、50.0%和30.0%,明显高于模型组小鼠的存活率(40.0%、10.0%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53和Caspase-3均参与并影响Wnt信号传导通路的转导,由于Aβ大量积聚在神经细胞内导致Wnt信号传导通路的抑制或反常活化,阻断了细胞信号向胞内的转导,导致AD.应用相应的药物(如丹皮酚)可以有效的改善Wnt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情况,这为临床治疗AD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膜钠泵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电针内关组、电针神门组、电针合谷组,每组10只,针刺穴位行提插捻转手法1 min后接电针,疏密波,30/100 Hz,2~4 mA,20 min。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无机磷比色法测定缺血中心区心肌组织细胞膜钠泵活性,用RT-PCR法分析钠泵的基因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膜钠泵活性降低,基因表达下调;电针"内关"在一定程度上上调钠泵的基因表达,增强其活性(P<0.01);而电针"神门"合谷"仅有上调钠泵基因表达、增强其活性的趋势,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内关"可能通过上调心肌细胞膜钠泵基因表达、增强钠泵活性,以维持膜内外环境的稳定,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123.
目的观察从单纯的血压控制转移到降低脑血管疾病为治疗原则的高血压新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38例高血压病患者(基础收缩压为160mmHg以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3例持续的给予氨氯地平(5mg)加辛伐他汀(20mg),对照组115例给予氨氯地平(5mg)加安慰剂;观察两年内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血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治疗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两组的卒中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临床效果越显著。结论给予高血压患者氨氯地平控制血压联合他汀类药物降血脂能够更大幅度的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4.
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慢性胃炎中的十四经腧穴用穴规律。主要搜集近五年针灸治疗慢性胃炎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对文献中使用的十四经腧穴进行提取应用。纳入合格文献38篇,腧穴55个,54个腧穴分布于十四经,其中足阳明胃经13个,任脉腧穴11个,膀胱经腧穴8个,脾经7个。纳入穴中特定穴37个,涉及特定穴10种。结果发现,针灸治疗慢性胃炎中使用的腧穴、归经主要以任脉、足阳明经为主,腧穴类型主要以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125.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虚证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证。王小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擅长诊治内科杂病,尤其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颇有特色,她通过多年的临床探索,不断分析总结,在运用温补法治疗脾虚证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通过典型病案举例,探讨了王小娟教授对脾虚证的临床经验,体现了中医药对于脾胃病的治疗特色,强调了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在古方基础上灵活化裁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探讨隔姜灸不同灸治时间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影响。方法:将45例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随机分为隔姜灸20 min组(A组)15例、隔姜灸40 min组(B组)15例、雷尼替丁组(C组)15例。治疗组每天隔姜灸1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服用雷尼替丁每次0.15 g,1 d 2次,连续服药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服药2个疗程。于实验治疗前、治疗后分别抽血取血清检测SOD,MDA的含量,以此观察隔姜灸的疗效及对SOD和MDA的影响。结果:①3组的SOD含量:在各组治疗后与其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B组治疗前后SOD含量的增加,与A,C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3组的MDA含量:在各组治疗后与其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组间比较,各组治疗前后MDA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隔姜灸与雷尼替丁均能使血清中抗氧化酶SOD活性升高而自由基MDA水平降低,且隔姜灸40min提高SOD水平效果显著,明显高于隔姜灸20 min和雷尼替丁对SOD的作用。证明隔姜灸对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氧自由基产生与清除的酶系统具有良性调节作用,隔姜灸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取效可能与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7.
钟艳  严洁  刘政  徐述  罗晓婷 《中外医疗》2009,28(11):127-128
目的观察不同经脉配穴针刺对大鼠胃粘膜前列腺素E2(PGE2)、生长抑素(SS)含量的影响。方法以无水乙醇灌胃法制作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胃粘膜PGE2、SS含量。结果本经配穴组胃粘膜PGE2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本经配穴组、表里经配穴组、同名经配穴组胃粘膜SS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按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进行选穴针刺改善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机制可能与升高胃粘膜PGE2、SS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8.
应用细胞信号转导理论研究针灸效应机理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多年来针灸效应产生的机制加以述评,提出针灸效应的实现最终是通过细胞信号转导所介导的,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是针灸刺激引起机体某些活性物质的释放,继而激活靶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最终导致一系列的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129.
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窦平滑肌细胞舒缩长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从细胞水平研究足阳明经与胃相关的特异性。方法 :将 45只家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阿托品模型组、针刺足阳明经穴组、针刺足少阳经穴组、针刺足太阳经穴组 ,每组 9只。分组处理后 ,取胃窦平滑肌 ,制成活的单个平滑肌细胞悬液 ,在显微镜下以测微尺测定细胞舒缩长度。结果 :针刺足阳明经穴组的胃窦平滑肌细胞长度明显短于其他各组 (P <0 .0 1 )。结论 :针刺足阳明经穴能使经阿托品阻断的胃窦平滑肌细胞产生明显的收缩效应 ,进一步证实了足阳明经与胃之间存在特异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比较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非特定穴以及非经非穴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不同评价时点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经穴效应差异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组(A组)36例、足阳明胃经非特定穴组(B组)39例和非经非穴组(C组)41例。A组针刺冲阳、丰隆、足三里、梁丘,B组针刺条口、阴市、伏兔、犊鼻,并均沿穴位所在经络近心端约2mm位置设置辅助针刺点进行浅刺。C组针刺4个非经非穴点:①肘内侧,肘尖与腋窝连线中点;②肱骨内上髁与尺骨腕部之间中点;③臂内前缘三角肌和二头肌交接处;④足三里水平旁开1~2cm,胫骨外侧缘处,并沿非经非穴点所在肢体纵轴线体表投影在非经非穴点近心端约2mm位置设置辅助针刺点进行浅刺。各组针刺点及其旁开的辅助针刺点均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均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3个月随访观察各组功能消化不良症状积分(FDI)、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情况,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A组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8%(28/33)、67.7%(21/31)、76.9%(20/26)、56.3%(9/16),B组分别为45.9%(17/37)、38.7%(12/31)、42.9%(12/28)、38.5%(5/13),C组分别为15.8%(6/38)、18.4%(7/38)、46.1%(12/26)、16.7%(4/24),A组在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3个症状方面总有效率均优于B组(均P<0.05);A组在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4个方面总有效率均优于C组(均P<0.05);B组在餐后饱胀症状方面总有效率亦优于C组(P<0.05)。各组FDI评分、SF-36评分在治疗后、1个月随访、3个月随访时点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A组在以上各时点FDI评分、SF-36评分较其他两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B组在治疗后2项评分也较C组改善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足阳明胃经非特定穴与针刺非经非穴治疗FD均有效,而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治疗FD具有更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证实了经穴特异性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