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6篇
妇产科学   58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83篇
综合类   205篇
预防医学   64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44篇
中国医学   80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31.
天津地区3000份脐血HLA-DR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汉族人群HLA DR位点基因多态性和HLA单倍型特点。方法 采用反向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 (PCR SSOP)杂交的方法 ,对来源于天津地区汉族产妇的 30 0 0份脐血进行HLA DR位点基因分型 ,对分型结果进行分析 ,并与欧洲白种人、西安汉族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天津地区HLA DR等位基因以DRB1 15最为常见 ,其后依次为DRB1 0 9,DRB1 0 7,DRB1 12和DRB1 0 4。主要单倍型依次为A 0 2 DRB1 0 9,A 0 2 DRB1 15 ,B 13 DRB1 0 7,A 0 2 DRB1 12 ,A 30 DRB1 0 7,B 4 6 DRB1 0 9。DRB1 12和DRB1 0 9在天津地区汉族人群中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欧洲白种人 ,而DRB1 0 1与DRB1 0 3则明显低于欧洲白种人 ,与西安地区汉族人群比较 ,本资料除DRB1 0 4 ,DRB1 13低以外 ,其余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天津地区汉族人群HLA DR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北方汉族人群 (如西安 )分布相近。  相似文献   
732.
目的:神经肽P物质可以促进人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定量分析在此过程中神经肽P物质浓度因素的作用,探讨增生性瘢痕中神经肽P物质与肥大细胞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条件。方法:实验于2005-01/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将取自于西南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烧伤患者的增生性瘢痕活体组织块切下后立即处理(患者或监护人同意),修剪成0.5mm×0.5mm×0.5mm~1mm×1mm×1mm大小,将组织块放入0.5mL含10-6,5×10-6,10-5,5×10-5,10-4mol/L神经肽P物质的DMEM液中,以0mol/L神经肽P物质为对照组。组织块作用30min后提取上清液,为样品组胺;提取上清液后的组织块分别加入去离子水0.5mL,加热煮沸(破坏细胞,释出组胺)20min,摇匀后离心(1500g,10min),吸出上清液,为剩余组胺。荧光法测定作用后上清液中肥大细胞的组胺释放率[组胺释放率=样品组胺/(样品组胺 剩余组胺)×100%]。结果:神经肽P物质10-6,5×10-6,10-5,5×10-5,10-4mol/L组组胺释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9.78±3.56)%,(54.56±1.90)%,(57.12±1.49)%,(60.49±1.41)%,(63.16±2.61)%,(43.96±3.18)%,P<0.01],且神经肽P物质浓度越高,组胺释放率越高(P<0.01或0.05)。结论:在增生性瘢痕中,神经肽P物质以剂量依赖方式刺激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当神经肽P物质达到10-6mol/L时即有肥大细胞组胺的显著释放,随神经肽P物质浓度提高,组胺释放率升高。  相似文献   
733.
目的:研究应用阴股沟带蒂岛状皮瓣修复腹股沟及周围区域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取同侧或对侧阴股沟带蒂岛状皮瓣移植于相应的缺损区,皮瓣范围为6cm×10cm~9cm×17cm。结果:15例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创面Ⅰ期愈合。结论:阴股沟带蒂岛状皮瓣手术设计及操作简便,易于切取,不损伤主要血管,不吻合血管,成活率高,是修复该区域软组织缺损理想的供体。  相似文献   
734.
北京胸科医院结核科主任医师王庆枫是2016年北京市卫生系统选派的一名援疆干部,他被分配到和田地区传染病医院后,担负起了提升当地结核病诊疗水平的重任.  相似文献   
735.
736.
逍遥丸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治疗肝郁脾虚证的经典方,但是其成分复杂,为更好地进行逍遥丸的质量控制,本研究采用LC-IT-TOF/MS方法对逍遥丸中的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甘草酸、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B2等5种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研究,采用LC-MS/MS方法对上述5种有效成分进行了定量研究,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通过高分辨质谱可以得到5种有效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测定逍遥丸中5种有效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线性关系良好、重复性的RSD均小于5%、回收率范围在90%~115%之间、样品溶液放置24 h测定各物质RSD小于10%。对3批逍遥丸(浓缩丸)和2批逍遥丸(水丸)样品进行测定,表明3批浓缩丸中含有的芍药苷含量大于4 mg·g-1,2批水丸中含有的芍药苷含量大于2.5 mg·g-1,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但是不同批次其他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该方法灵敏度高,测定结果可靠,为逍遥丸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依据,为深入研究逍遥丸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37.
目的探讨小肠扭转的超声表现及超声在成人小肠扭转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至2022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经临床诊断或手术证实为小肠扭转并有超声检查记录的34例患者资料,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15例, 年龄(55.0±21.8)岁(范围:19~94岁)。分析34例患者的临床特征、CT影像及超声声像图特征, 并分析超声检查对小肠扭转的诊断价值。结果 34例患者临床症状均表现为腹痛, 其中21例伴腹胀, 19例伴恶心呕吐, 13例出现排气排便停止。8例患者出现腹膜炎体征, 22例肠鸣音异常。20例患者既往有腹部手术病史。34例小肠扭转的患者中, 27例患者因并发肠梗阻行手术治疗, 余7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超声检查结果显示, 11例可见"漩涡征"而明确诊断为小肠扭转, 诊断率为32.4%(11/34), 超声检查同时诊断肠梗阻21例, 腹水17例, 另肠壁增厚4例, 腹部包块2例, 肠套叠1例, 右侧腹股沟疝1例。88.2%(30/34)的患者CT和超声检查有一致的阳性发现。结论超声检查在小肠扭转的诊断及并发症评估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38.
739.
目的 探究二甲双胍缓解小鼠肌肉衰老的机制。方法 2月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衰老模型组和二甲双胍组,每组10只。用125 mg·kg-1 D-半乳糖(D-galactose, D-gal)皮下注射8周诱导衰老小鼠模型。比色法测定小鼠血清和肌肉上清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质谱(LC-ESI-MS/MS)广靶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二甲双胍对衰老小鼠腓肠肌代谢物的影响。结果 二甲双胍对衰老小鼠的体质量和采食量没有影响。四肢悬垂试验显示二甲双胍显著增加了衰老小鼠肌肉力量(P<0.01)。二甲双胍显著增加了血清和肌肉上清中的SOD和GSH-Px水平(P<0.01),显著降低了血清和肌肉上清中的MDA含量(P<0.01)。通过代谢组学测定发现,衰老小鼠腓肠肌中5种差异代谢物丙氨酸-异亮氨酸(Ala-...  相似文献   
740.
目的 通过对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得出不同菌群对患者术后上皮化时间的影响,为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诊疗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在全麻下行FESS治疗,且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曲霉菌或毛霉菌的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伴有鼻息肉和鼻中隔偏分为4组:A组单纯患病组,B组鼻中隔偏曲组,C组鼻息肉组,D组鼻中隔偏曲及鼻息肉组;各组互为对照组,研究各患病组之间真菌菌群的分布差异。以SNOT-20量表对各组患者术腔黏膜上皮化的时间做分析,研究不同真菌和各患病组类型对术后上皮化的影响。结果 曲霉菌和毛霉菌在各患病组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真菌种类对术后上皮化时间的影响无差异(P>0.05)。结论 致病真菌种类与是否伴发鼻息肉和(或)鼻中隔偏曲无相关性。真菌种类对术腔术后上皮化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