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9篇
  3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01.
目的 测量食管胸中段癌三维适形放疗中因呼吸运动而导致的靶区剂量学变化,为临床医师选择食管胸中段癌靶区外扩范围提供参考。方法 对10例食管胸中段癌患者行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时,分别于自由呼吸(FB)、自由吸气末屏气(IBH)及自由呼气末屏气(EBH)3个时相行相同范围的CT定位扫描。3套图像传输到计划系统并按照相同标准进行靶区的勾画。以FB时勾画的靶区制作计划Plan1,将其完全相同地移植到IBH和EBH扫描到CT上,分别得到计划Plan2和Plan3,观察呼吸运动导致的靶区剂量学变化。结果 对于GTV,3个计划仅V100之间有统计学差异(H =6.423, P =0.040)。对于CTV,3个计划仅V100、V95之间有统计学差异(F =3.992, P =0.030; H =9.920, P =0.007)。对PTV,3个计划仅 DminV100、V90之间有统计学差异(F =3.677, P =0.039; F =4.539, P =0.020; H =6.846, P =0.033),脊髓、双肺在3个计划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按照常规标准对食管胸中段癌进行外扩时,呼吸运动导致靶区的受照剂量虽有变化,但遗漏不大,均能达到临床治疗要求。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回顾分析和比较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后超组)与常规分割+腔内放疗(腔内组)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对1994年5月至1999年11月间4个小样本前瞻性研究的后超组(135例)和腔内组(130例)治疗食管癌的病例进行分析比较.后超组前3周常规分割照射3000cGy(分15次3周完成),后2周采用加速超分割照射3000 cGy(分20次2周完成;150 cGy/次,2次/d,2次相隔6 h,5d/周).腔内组常规分割照射5000 cGy(分25次5周完成)+腔内照射1000 cGy(分2次).结果 后超组和腔内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1.8%、27.9%、19.9%和53.5%、25.2%、18.4%(P>0.05).后超组和腔内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61.5%和57.0%(P=0.235),且RTOG分级3级食管炎比较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放疗方式食管癌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别,但后程加速超分割技术操作方便,易于在临床中实施.  相似文献   
103.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工作中发生锐器伤的情况、防护意识及处理措施。方法对本院2002-2006年参加工作和实习的医护人员共721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医护人员中发生锐器伤的人数为667(92.51%)。共发生锐器伤3868次,受伤2次以上的占92.05%。锐器伤以注射器针头刺伤为主,占57.94%;其次为手术时缝合针刺伤,占25.41%。发生锐器伤上报的占10.79%;在有潜在血液接触操作中每次均戴手套的仅占24.69%。结论临床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意识不强,锐器伤的发生率高。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全面性防护意识,有效降低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和伤害程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4.
劳动合同法已经于2008年开始实施了,这部法律对于足疗行业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产生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笔者从《劳动合同法》的新规定出发,结合其他劳动法律、法规,对几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剖,为广大读者分析足疗行业一些常见劳动纠纷中包含的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希望能够提高从业者劳动法律意识,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5.
我们在医疗实践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患者在病愈出院后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病情复发甚至病情加重而再次入院。因此 ,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 ,对出院后患者的康复、减少复发次数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 ,我院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 ,取得了较满意的成果 ,现总结如下。1 出院指导的时间  通常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的时间 ,是在医生开据了出院通知单 ,患者离开病房前 ,由护士向患者简单介绍出院后在药物的应用方面、生活方面的注意事项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 ,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不同 ,护士的语言表达方式等诸…  相似文献   
106.
万欣  赖光涛 《吉林医学》2015,(4):690-691
目的:为了快速缓解小儿腹泻症状并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分析和探讨治疗过程中复合乳酸菌胶囊和思密达两种药物配合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随机选取150例小儿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上给予常规止泻、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观察组基础上给予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思密达治疗。探讨不同药物组合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得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不如治疗组,且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小儿腹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应用复合乳酸菌胶囊和思密达,能够短时间内控制患儿症状,有效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和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在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者妊娠后胎盘中的表达及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DM妊娠患者24例(DM+妊娠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患者38例(GDM组)以及正常孕妇35例(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游离雌三醇(freeestriol,FE3)和人胎盘泌乳素(humanplacentallactogen,hPL)水平判断胎盘功能,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HIF-1α、ET-1蛋白在胎盘中的表达,比较各组检测指标差异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分析DM患者妊娠后血清FE。、hPL水平与胎盘HIF-1α、ET-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DM+妊娠组及GDM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发生率高于对照组,DM+妊娠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高于GDM组,DM+妊娠组胎盘功能低于对照组和GDM组(P〈0.05);3组胎盘均有HIF-1α和ET=1蛋白表达,DM+妊娠组、GDM组HIF-1α蛋白表达明显增强,DM+妊娠组ET-1表达明显增强;DM+妊娠组HIF-1α、ET-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3.3%、87.5%,GDM组为73.6%、31.6%,对照组为22.9%、17.1%;DM+妊娠组FE3、hPL水平与其胎盘HIF-1α、ET-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79/0.83;r=0.86/0.88,P%0.05)。结论DM患者妊娠后胎盘HIF-1α、ET-1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胎盘功能损害有关,对妊娠结局可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研究马铃薯三糖甘草次酸衍生物能否通过抑制SARS-CoV-2进入靶细胞,作为潜在的小分子新冠病毒融合抑制剂。方法 以天然SARS-CoV-2进入抑制剂甘草酸为先导化合物,利用活性亚结构的拼合原理等设计并合成了系列马铃薯三糖甘草次酸衍生物。利用SARS-CoV-2假病毒体外细胞感染模型,检测该系列甘草次酸衍生物的体外抗SARS-CoV-2活性;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及假病毒模型寻找先导化合物1b的抗病毒作用靶点;利用SARS-CoV-2 S蛋白介导的细胞-细胞融合体系,检测先导化合物1b是否作用于SARS-CoV-2病毒入侵宿主的膜融合过程;基于分子对接与定点突变技术,确定先导化合物1b与S蛋白的作用模式等。结果 先导化合物1b对SARS-CoV-2奥密克戎假病毒有显著抑制作用,EC50值为3.28μmol/L(P<0.05),对其它SARS-CoV-2变异株假病毒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细胞-细胞膜融合实验显示1b能够抑制合胞体的形成。分子对接预测先导化合物1b可与S1与S2亚基交界处的空腔中的Glu309、Ser305  相似文献   
110.
目的:通过中医十层脉诊治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即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临床思路及疗效分析。方法: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为江西省重症COVID-19患者定点收治医院,笔者将中医药介入治疗的4例患者主要分为4个证型:邪热壅肺证、肝胆郁热证、内闭外脱证及邪遏少阳证。本文从中选择各型典型治愈及好转案例,从舌脉及用药特点等方面予以分析。结果:通过中医十层脉,对COVID-19的常见证型诊治疗效显著。 结论:中医十层脉从肺、肝脉对COVID-19的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