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2篇 |
内科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27篇 |
综合类 | 10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背景: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可以用来保留椎体运动节段,减少椎体相邻节段的退变。目的:探讨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中期疗效和稳定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骨科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的18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在后路减压的同时行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男11例,女7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5岁。应用目测类比评分进行疼痛评估,以Oswest功能障碍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应用过屈过伸位X射线测量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后腰椎间盘和相邻间盘活动度。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时间20-45个月,平均随访38个月。目测类比评分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前7.1—9.4分,平均得分8.3分,内固定治疗后0—3.1分,平均得分1.5分,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为81.5%。Oswest功能障碍指数在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前35-81分(平均60分),内固定治疗后0—45分(平均22分),功能障碍恢复率为63.3%。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后1例出现松动,1例出现下肢神经症状一过性加重,3个月后逐渐缓解。腰椎间盘在内固定后平均活动度为5.3°。后路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保留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中期临床症状恢复良好,说明该系统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可供选择的非融合性固定方法,但其对相邻节段的影响尚需要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2.
23.
跟腱断裂常见于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中年人群[1~4].而一些被漏诊4~6周后的急性跟腱断裂病例常表现为陈旧性跟腱断裂[1].根据Maffulli等[1]的报道,急性断裂误诊率可达20%~30%.虽然对于如何处理急性跟腱断裂一直存有很大争议,但是对于陈旧性跟腱断裂大多数医生同意应该尽可能的手术[1],因为陈旧性断裂与显著的功能受限是相关的.仅对于功能恢复要求较低或有手术禁忌的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行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骨软骨发育异常导致脊柱畸形的特征,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2001年1月~2008年6月共收治5例骨软骨发育异常患者,均以脊柱侧凸或后凸就诊入院,男2例,女3例;术前常规进行X线片、CT和MRI检查,就其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本组脊柱侧凸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脊髓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颈椎不稳、胸腰段后凸、侧凸和椎管狭窄在本组骨软骨发育不良患者中常见.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5.6个月,采用Frankel脊髓评分,术前患者评分3例C,2例D;获得随访患者术后Frankel评分1例D,4例E,与术前相比神经功能改善1~2级.[结论]因气管插管困难和阻塞性肺病,患者术前应进行麻醉科和影像评估,因患者脊柱发育不良,脊柱的内固定常常很困难.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探讨对于腰椎管狭窄症且行单节段减压融合的患者,机器人辅助下的皮质骨螺钉(robot-assisted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RCBTS)固定与机器人辅助下的椎弓根螺钉(robot-assisted pedicle screw,RPS)固定的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了2020年6月~2022年月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行单节段减压融合且行机器人辅助下置钉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纳入99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67.07±4.65岁;应用皮质骨螺钉固定者41例(RCBTS组),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者58例(RPS组)。比较两种不同术式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的24h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比较术后3d、3个月、6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对JOA评分和VAS评分变化进行了固定效应检验;通过审查术后影像学资料,根据Gertzbein-Robbin... 相似文献
27.
【摘要】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S)固定和传统椎弓根螺钉(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TPS)固定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机器人辅助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13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55例采用CBTS固定的患者纳入CBTS组,58例采用TPS固定的患者纳入TPS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比、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髋关节骨密度]、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围术期指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螺钉松动率、邻近椎小关节侵犯率、术前及术后血糖)以及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身高、体重、BMI和髋关节骨密度均无统计学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前VAS评分和ODI、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的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BTS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和术后6个月时的VAS评分均显著小于TPS组(500mL vs 600mL,P=0.007;8cm vs 10cm,P=0.006;2分 vs 3分,P<0.001)。两组间术前血糖及术后1d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CBTS组显著低于TPS组(4.75mmol/L vs 5.57mmol/L,P=0.041)。末次随访时CBTS组螺钉松动率和邻近椎小关节侵犯率均显著低于TPS组(1.68% vs 4.52%,P=0.044和13.83% vs 26.53%,P=0.029)。结论: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机器人辅助下CBTS固定PLIF比TPS固定PLIF的创伤更小,术后早期康复更快,螺钉相关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28.
目的比较第3代Gamma钉(the third generation of Gamma nail,TGN)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发生股骨近端短缩(proximal femoral shortening,PFS)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行TGN或PFNA内固定治疗的15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TGN组69例,PFNA组8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致伤原因、骨折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ASIF)分型、合并疾病、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摄正侧位X线片,根据Chang等的方法将骨折复位分为阳性皮质支撑、中立位皮质支撑、阴性皮质支撑3种类型;术后18个月摄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水平方向PFS值(记为X)、垂直方向PFS值(记为Y),计算总体PFS值(记为Z);将PFS值按照≤1.0 mm、1.0~4.9 mm、5.0~9.9 mm和≥10.0 mm划分为4个等级,比较两组间X、Y、Z值及其构成比。比较两组术后内固定失败及正常愈合患者间、不同骨折复位类型患者间的X、Y、Z值。同时测量并比较两组颈干角。结果 TGN组阳性皮质支撑34例、中立位皮质支撑30例、阴性皮质支撑5例,PFNA组分别为45、33、1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P=0.29)。两组患者均随访至术后18个月。术后18个月两组患者X、Y、Z值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GN组患者各PFS值集中于1.0~4.9 mm以及5.0~9.9 mm范围,PFNA组集中于≥10.0 mm范围。术后18个月TGN组X、Y、Z值均显著低于PFNA组(P0.05),两组颈干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P=0.64)。术后3个月内TGN组和PFNA组分别发生内固定失败6例,两组内内固定失败与正常愈合患者X、Y、Z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位效果为阳性皮质支撑患者中,TGN组患者X、Y、Z值均显著低于PFNA组(P0.05),但中立位皮质支撑及阴性皮质支撑患者,其X、Y、Z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阴性皮质支撑患者X、Y、Z值均显著高于中立位皮质支撑和阳性皮质支撑患者(P0.05)。结论 PFS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时应根据术中复位结果选择内固定方式,阳性皮质支撑时应用TGN内固定,可减少PFS程度。 相似文献
30.
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总结治疗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手术治疗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21例.按Lauge-Hansen分型:Ⅲ型13例,Ⅳ型8例.结果 随访时间7~36个月,平均15个月,按keds临床评定标准进行评定:好18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5.24%.结论 良好的复位、固定及维持踝穴的稳定是治疗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恢复踝关节正常功能的保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