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64篇
  免费   4138篇
  国内免费   3079篇
耳鼻咽喉   338篇
儿科学   631篇
妇产科学   458篇
基础医学   4078篇
口腔科学   735篇
临床医学   5941篇
内科学   5418篇
皮肤病学   329篇
神经病学   1698篇
特种医学   14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7篇
外科学   3447篇
综合类   9264篇
现状与发展   24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3467篇
眼科学   914篇
药学   5457篇
  55篇
中国医学   3185篇
肿瘤学   2988篇
  2024年   142篇
  2023年   604篇
  2022年   1429篇
  2021年   1960篇
  2020年   1534篇
  2019年   1241篇
  2018年   1245篇
  2017年   1404篇
  2016年   1187篇
  2015年   1932篇
  2014年   2454篇
  2013年   2519篇
  2012年   3767篇
  2011年   3930篇
  2010年   2727篇
  2009年   2307篇
  2008年   2682篇
  2007年   2675篇
  2006年   2519篇
  2005年   2322篇
  2004年   1605篇
  2003年   1514篇
  2002年   1232篇
  2001年   905篇
  2000年   825篇
  1999年   719篇
  1998年   432篇
  1997年   417篇
  1996年   280篇
  1995年   281篇
  1994年   219篇
  1993年   137篇
  1992年   120篇
  1991年   115篇
  1990年   117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64篇
  1985年   49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9篇
  1976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以四种可溶性物质作为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的载体,通过实验观察哪种物质是bBMP的有效缓释载体。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葡聚糖、羟乙基淀粉(HES)、甘露醇分别与等量bBMP复合后,注射入小鼠股部肌肉,观察组织学成骨及测定标本内钙含量。结果,bBMP/PVP有良好成骨,吸收较快,未见炎症及排斥反应,其混悬液较稳定,具有良好的适针性及可注射性,bBMP/甘露醇只有很低成骨率。其余各组未见成骨。PVP对bBMP具有满意助溶、助悬及缓释载体作用,对bBMP活性无损害,生物相容性好。  相似文献   
122.
123.
124.
149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1994年1月-200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49例死亡围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22.74‰,死胎率为9.77‰,死产率为3.36‰,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为9.62‰,占42.28%。围产儿死亡原因:缺氧占47.65%,早产占21.15%,出生缺陷占12.08%。结论:加强孕期保健、规范系统产前检查及监护、积极预防治疗妊娠并发症、防治早产、实施正确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法、建立NICU等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讨超排卵周期中血清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方法56例不孕患者经普通IVF-ET(包括ICSI)过程,于注射FSH或HMG(启动日)、启动后4~7天、注射HCG日测定血清雌、孕激素、FSH、LH水平,于停经后6~8周行腹部B超检查示宫腔内孕囊存在并伴HCG上升则确认为临床妊娠。将临床妊娠组(23例)及非临床妊娠组(33例)的上述3日雌、孕激素、FSH、LH水平作一回顾性的分析对比。结果雌、孕激素、FSH水平随周期天数增加而增加,LH水平随周期天数增加而减少;临床妊娠组比非临床妊娠组雌、孕激素、FSH、LH水平略低,以HCG日较为明显,但两组雌、孕激素、FSH、LH水平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IVF周期中, 临床妊娠率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雌,孕激素的水平对胚胎着床的影响将有待我们提高样本量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6.
目的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检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核心结合因子(CBF)受累的染色体异常情况并对治疗后患者的微小残留病(MRD)进行监测,同时对I-FISH与常规染色体G显带的灵敏度进行比较。方法在骨髓形态学初筛的基础上,应用常规染色体G显带技术对1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进行核型分析,应用I-FISH对患者可能受累的CBF相关靶基因进行检测,其中7例患者治疗后进行了MRD监测。结果(1)正常对照组中,CYTOCELL公司提供的3种探针(AML1/ETO易位探针、MYH11基因断裂点双色探针和ETV6/AML1易位探针)的正常分界值分别为4.13%、1.95%和2.12%。(2)常规染色体G显带分析,15例患者中有6例伴有潜在累及CBF基因的染色体异常,其中8例AML-M2中5例伴t(8;21),2例AML-M4EO中1例伴inv(16),5例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未检出相应的异常。I-FISH检测15例患者发现有12例累及CBF基因,其中8例AML-M2患者均为AML1/ETO融合基因(+),2例AML-M4EO病人CBFβ/MYH11融合基因均为(+),5例儿童B-ALL中2例ETV6/AML融合基因(+)。(3)3例AML-M2患者中2例MRD阳性;2例M4E0患者治疗后MRD监测结果均阴性;2例B-ALL患者1例阴性,1例阳性。结论I-FISH较常规染色体G显带技术能够更灵敏地检测出累及CBF的急性白血病,在初诊时联合应用这两种  相似文献   
127.
不同脑保护方法中炎症反应对脑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观察体外循环中采用不同脑保护方法时脑组织中各种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脑保护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18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均分为3组:常温体外循环组(normothermic cardiopulmonary bypass,NCPB组),深低温停循环组(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组),深低温停循环+间断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组(intermittent sel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ISACP,DHCA+ISACP组)。术后检测犬脑组织的含水量,分离并取出海马,制备脑组织匀浆,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E)下检测海马脑组织的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DHCA组的IL-1β和TNF—α含量明显高于NCPB组和DHCA+ISACP组(P〈0.01),但NCPB组与DHCA+ISACP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和IL-1β含量与脑水肿的程度呈正相关(r=0.987,0.942;P〈0.01)。TE检查显示DHCA组超微结构破坏较严重,而NCPB组和DHCA+ISACP组破坏较轻。结论 长时间DHCA会造成脑损伤,DHCA+ISACP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IL-1β和TNF—α在长时间DHCA中对脑损伤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8.
十二指肠乳头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收治的7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十二指肠乳头癌主要以进行性无痛性黄疸(57例)、上腹部隐痛(10例)及上消化道出血(4例)为首发临床表现。术前纤维十二指肠镜确诊率为96.8%,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阳性率为100.0%,磁共振胰胆管显像(MRCP)为83.3%,B超为85.9%,CT为72.3%。4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22例行十二指肠乳头癌局部切除术,3例行姑息性胆肠吻合术。Whipple 术及局部切除术术后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3.9%和44.4%;5年生存率分别为31.7%和33.3%。结论: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和ERCP,MRCP是诊断十二指肠乳头癌的有效方法,早期诊断、早期选择合理的根治性切除手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9.
重叠细胞的判别在细胞计数和参数测量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重叠细胞的形态特征,提出根据形状因子来判断细胞是否重叠.首先研究了形状因子的计算方法,对重叠细胞形状因子的阈值P0进行了探讨和实验,得出P0=0.5:当PE≤P0,认为目标存在细胞重叠;PE>P0,认为目标不存在细胞重叠.实验结果证明本技术能检测出不同形状的重叠细胞,准确率为95%.  相似文献   
130.
内脏高敏感与功能性胃肠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指一组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消化道症状就诊,但无明确胃肠黏膜结构改变或生化异常可查的症候群。心理、社会因素可加重FGIDs患者症状,患者可同时伴有躯体症状[1]。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最初该类疾病被认为是胃肠神经官能症,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尽管精神压力与患者症状发作有关,但主要还是决定于患者的就医行为。此后,FGIDs发病机制的研究又集中在胃肠动力改变方面,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BS)、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FD)、非心源性胸痛患者(NCCP)均发现了各种胃肠动力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