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042篇 |
免费 | 2539篇 |
国内免费 | 184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27篇 |
儿科学 | 288篇 |
妇产科学 | 187篇 |
基础医学 | 2198篇 |
口腔科学 | 430篇 |
临床医学 | 2875篇 |
内科学 | 2787篇 |
皮肤病学 | 234篇 |
神经病学 | 1111篇 |
特种医学 | 84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2336篇 |
综合类 | 5678篇 |
现状与发展 | 5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2220篇 |
眼科学 | 395篇 |
药学 | 2812篇 |
33篇 | |
中国医学 | 2015篇 |
肿瘤学 | 16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4篇 |
2023年 | 408篇 |
2022年 | 957篇 |
2021年 | 1270篇 |
2020年 | 1042篇 |
2019年 | 806篇 |
2018年 | 750篇 |
2017年 | 832篇 |
2016年 | 675篇 |
2015年 | 1114篇 |
2014年 | 1377篇 |
2013年 | 1445篇 |
2012年 | 1964篇 |
2011年 | 1991篇 |
2010年 | 1623篇 |
2009年 | 1231篇 |
2008年 | 1369篇 |
2007年 | 1376篇 |
2006年 | 1185篇 |
2005年 | 1081篇 |
2004年 | 887篇 |
2003年 | 970篇 |
2002年 | 966篇 |
2001年 | 760篇 |
2000年 | 488篇 |
1999年 | 411篇 |
1998年 | 200篇 |
1997年 | 197篇 |
1996年 | 167篇 |
1995年 | 150篇 |
1994年 | 130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71篇 |
1991年 | 68篇 |
1990年 | 50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81.
目的探讨体外修复重建受损或畸形供肾血管对肾脏移植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11例供。肾有血管损伤或畸形的肾移植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进行的20例正常供肾肾移植病例作为对照组。体外血管重建的方法包括动脉端端吻合(3例)、端侧吻合(3例)、侧侧共干吻合(2例)、利用供体或受体髂动脉及其分支合并及延长供。肾动脉(3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两组患者均存活;血管重建组2例而对照组3例患者术后新出现高血压或高血压加重(P=0.595),但未发现移植肾动脉狭窄;血管重建组和对照组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为27.3%和20%(P=0.484),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和10.0%(P=0.719);术后1年两组内有移植肾患者的血肌酐水平分别为(110±21)和(107±23)9μmol/L(P=0.664),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选择合适方法进行体外修复重建供肾受损或畸形的血管,不会影响肾移植的效果,并可以大大提高供体器官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2.
肱骨髁间骨折术后疗效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66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Cassebaum标准对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分,并选取临床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如年龄、切口的选择、手术时间、骨折类型、骨折复位质量以及术后功能锻炼的时间等作为指标进行分组、赋值及单因素筛选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6例随访5个月~4年,评分结果:优23例,良25例,可15例,差3例,优良率72.7%。钢板内固定组和克氏针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1.6%和53%;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优良率70%,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优良率76.9%;术后50例解剖复位(优良率90%),16例复位欠满意(优良率45.4%);伤后24 h内手术优良率为73%,24h后为72.4%;年龄组:〈40岁与≥40岁的优良率分别为73.1%和72%;功能锻炼4周内与4周后组优良率分别为89.1%、65.6%。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手术方式(χ^2=7.606,P=0.006)、骨折复位质量情况(χ^2=31.023,P=0.000)以及术后功能锻炼的时间(χ^2=11.505,P=0.001)是影响肱骨髁间骨折术后疗效主要因素。结论影响肱骨髁间骨折手术疗效的因素有手术方式、骨折复位质量和术后功能锻炼的时间;根据骨折类型使用钢板坚强内固定、解剖复位骨折和早期渐进合理功能锻炼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3.
目的 用角度分析法探讨广东籍汉族正常成人容貌软组织的形态特征。方法 设立角度测量项目共19项,其中侧面测量项目有:∠Ns-Prn-Pgs;∠NsPrn-GsPgs;∠Ns-Prn-Sn;∠As-Ns-Bs;∠Ns-Sn-Pgs;∠Gs-Ns-Prn;∠Cm-Sn-Ls;∠Li-Bs-Pgs;正面测量项目如下:∠Zyr-Rc-Mes;∠Zyl-Lc-Mes;∠Exr-Exl-Sn;∠Exl-Exr-Sn;∠Exr-Sn-Exl;∠Enl-Enr-Sn;∠Enr-Enl-Sn;∠Enr-Sn-Enl;∠Sn-Chr-Ch1;∠Sn-Chl-Chr;∠Chr-Sn-Chl;随机选取150例(男女各半)广东籍正常成人,摄取其正侧面软组织相片,再对其相片进行计算机辅助测量分析。结果 在侧面测量中,男性∠Ns-Prn-Sn和∠Li-Bs-Pgs;显著大于女性,而男性∠Gs-Ns-Prn则显著小于女性。在正面测量中,男性∠Zyr-Rc-Mes和∠Zyl-Lc-Mes显著大于女性。结论 所设角度分析项目在容貌软组织形态特征的分析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广东籍汉族正常成人容貌软组织形态特征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4.
雷公藤内酯酮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雷公藤内酯酮 (T7)有明确的雄性抗生育作用 ,为了解其抗生育时的安全性 ,观察它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雄性小鼠灌服T73 5d后与雌鼠交配 ,观察雌鼠怀孕情况及雄性小鼠附睾精子 ,同时观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结果 :抗生育剂量的T7并不影响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抗生育剂量的T7对抗体生成有抑制作用 ,但对B细胞的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大剂量T7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 ,但T7的安全指数较高。 结论 :T7相对安全 ,但作为抗生育药物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5.
本文通过对60~70岁绝经后妇女20例健康对照组、28例骨质疏松组、18例骨质疏松伴骨折组骨密度及尿吡啶啉(Pyridinoline,PYD)、血清Ⅰ型前胶原肽(Carboxy\|terminalpropeptideoftypeIprocollagen,PICP)的测定,经过比较分析结果显示46例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8例骨质疏松伴骨折组患者的股骨颈部位的骨密度显著低于28例骨质疏松无骨折组.46例骨质疏松患者的尿PYD、血PICP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由此提示绝经后妇女测量骨密度尤其是股骨上端的骨密度,结合骨吸收及骨形成的生化指标尿PYD、血PICP,能更好地预测骨质疏松及提示骨折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6.
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猪胆汁性肝纤维化活性及表达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猪胆汁性肝纤维化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及活性改变,分析其在肝纤维化初始阶段的作用。方法 普通猪10头行胆总管结扎术(BDL)前和术后取其肝组织作样本自身对照,用原位杂交法研究MMP-2的mRNA表达改变;用酶图法研究MMP-2活性改变。结果 术后4周原位杂交显示肝星状细胞(HSC)细胞增多、增生、向肝细胞坏死区聚集、胞浆呈强阳性。术前组和术后组平均吸光度分别为0.0246±0.0090和0.0671±0.0091。酶图法表明MMP-2酶原表达是正常的1.68倍(51±6/86±11),活性升高至2.29倍(21±4/48±3),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猪胆汁性肝纤维化时HSC增生,其胞浆中MMP-2mRNA表达增多,酶活性增强,MMP-2在肝维化的早期参与ECM的重塑和肝小叶的改建。 相似文献
187.
目的比较经尿道绿激光汽化与经尿道电切治疗表浅性膀胱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35例(实验组)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绿激光汽化术,另32例(对照组)行经尿道电切术,观察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保留导尿管时间、术后肿瘤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膀胱穿孔和闭孔神经反射仅在对照组中发生。结论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是治疗膀胱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尤其适用于侧壁表浅性膀胱肿瘤。 相似文献
188.
Su F Wang Z Cai Y Remmelink M Vincent JL 《Archives of surgery (Chicago, Ill. : 1960)》2007,142(2):166-171
HYPOTHESIS: Infusion of ethyl pyruvate (EP) solution can improve outcome in a clinically relevant, large- animal model of septic shock resulting from fecal peritonitis. DESIGN: Prospective randomized animal study. SETTING: University hospital animal research laboratory. SUBJECTS: Fourteen female sheep. INTERVENTIONS: Fourteen fasted, anesthetized, invasively monitored,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female sheep weighing (mean +/- SD) 30.4 +/- 3.8 kg received 0.5 g/kg of feces intraperitoneally to induce peritonitis, without administration of antibiotic agents or vasoactive drugs. After surgical preparation, the ewe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a continuous intravenous infusion at 15 mg/kg per hour of either EP combined with Ringer lactate solution or Ringer lactate solution only. Fluid resuscitation was titrated to maintain the pulmonary artery occlusion pressure at baseline levels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 All animals were monitored until they died spontaneously or for a maximum of 30 hours. RESULTS: Compared with Ringer lactate solution alone, EP administration resulted in less tachycardia, longer time to development of arterial hypotension and oliguria (median, 27 vs 15 hours and 24 vs 16 hours, respectively; both P<.01), and prolonged survival time (median, 29.5 vs 17.0 hours; P<.001). Animals who received EP also had a smaller decrease in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P<.05) and a tendency for lower serum interleukin 6 concentrations (P = .08). CONCLUSIONS: In this clinically relevant model of septic shock in ewes, continuous EP infusion prolonged time to development of organ dysfunction and markedly prolonged survival. These findings suggest a potential use for EP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相似文献
189.
目的应用显微手术夹闭、血管内栓塞和栓塞后手术夹闭3种治疗方法,探讨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案。方法显微手术瘤颈夹闭30个动脉瘤,栓塞34个动脉瘤,栓塞后夹闭15个动脉瘤。结果夹闭组30个完全夹闭,无复发,死亡率6%(2/30)。栓塞组完全闭塞率70.6%(24/34),复发率17.6%(6/34),死亡率11.8%(4/34)。栓塞后手术组15个完全夹闭,无复发,死亡率6.7%(1/15)。治疗结束用GOS评价,1个月后3组良好率分别为80.0%、79.4%和80.0%;半年后良好率分别为90.0%、88.2%和86.7%。结论显微手术瘤颈夹闭术仍然是治疗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具有1次治疗彻底和复发率低的优势,并可作为栓塞失败的补救手段。 相似文献
190.
目的评价甲泼尼龙对低温体外循环(CPB)后患者液体正平衡、术后心血管功能稳定性和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择期瓣膜置换或修复术成年患者32例,ASAⅡ级或Ⅲ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16例,对照组(NS组)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试验组(MP组)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甲泼尼龙10mg/kg10 ml。监测术中及术后血液动力学和呼吸功能,记录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天数、术后血管活性药的用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于手术结束时、术后6 h和20 h计算液体净平衡。结果2组胶体液净平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比较, MP组手术结束时和术后20 h晶体液净平衡降低,CPB后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升高,而CPB后各时点体循环阻力降低,CPB后即刻氧合指数升高(P<0.05);2组气管导管留置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天数和术后血管活性药的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10 mg/kg甲泼尼龙可降低低温CPB后患者液体正平衡,提高术后心血管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肺的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