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1篇
  免费   657篇
  国内免费   337篇
耳鼻咽喉   59篇
儿科学   36篇
妇产科学   52篇
基础医学   587篇
口腔科学   48篇
临床医学   800篇
内科学   741篇
皮肤病学   71篇
神经病学   269篇
特种医学   21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69篇
综合类   906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402篇
眼科学   158篇
药学   583篇
  4篇
中国医学   367篇
肿瘤学   47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221篇
  2021年   326篇
  2020年   275篇
  2019年   239篇
  2018年   215篇
  2017年   202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283篇
  2014年   371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403篇
  2011年   407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218篇
  2008年   310篇
  2007年   280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非细胞体系核重构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博  翟中和 《解剖学报》1992,23(1):48-52
用电镜观察Lambda DNA与非洲爪蟾卵提取物在非细胞体系内的核重构,发现Lambda DNA首先诱导形成类染色质结构,膜泡、核孔复合体围绕这一结构组装成双层核膜,同时类染色质也随着核膜的装配,表现出从致密凝聚到呈现松散均匀分布的变化。有工作表明,在由染色质诱导的核重构过程中,或者是膜泡先与染色质结合,然后有核孔出现,或者是核孔物质先与染色质作用,膜泡通过结合核孔物质形成双层核膜。我们观察由外源DNA诱导的核重构过程,则发现膜泡与核孔复合体先分别独立地与类染色质结构相互作用,然后核孔复合体再镶嵌到双层核膜中。  相似文献   
42.
成都地区汉族人群ACE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活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调查中国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 基因多态性分布及与血清ACE(SA CE)活性的相关性.采用比色法和PCR技术,对90例健康汉族人群进行SACE活性和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的检测.结果显示:中国汉族人群ACE基因DD型占18%,DI型占44%,II 型占38%, D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0和0.60.ACE基因多态性与SACE活性密切相关,提示不同种族间ACE基因分布存在着差异,中国汉族人群ACE基因多态性以II型和I等位基因占优势;SACE活性受ACE基因I/D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为了解2型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清ACE(SACE)活性的变化, 采用比色法对1 27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90例正常人进行SACE活性的检测。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SACE活性(45 9. 51±175.85U)明显高于正常人(321.14±121.27U);糖尿病肾病组SACE活性(548.27±166.60 U)明显高于非肾病组(383.20±139-00U),但微量蛋白尿组(528.10±190.70U)与大量蛋白 尿 组(545.83±138.60U)SACE活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组SACE活性(465.64±178.93 U)与无视网膜病变组(449.07±170.04U)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者SACE活性与病程 、 血压、血脂和血糖无关。提示ACE可能仅参与了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而与糖尿病肾 病进行性发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高血压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始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的机制。方法 :分离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 ,采用常规染色和普通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其形态学特性 ,采用流式细胞仪双荧光分析免疫表型 ,单荧光胞浆蛋白标记分析周期蛋白表达和免疫印迹进一步证实周期蛋白 D3的表达情况。采用周期蛋白和 DNA双标记分析周期蛋白 D3表达与细胞周期的关系。结果 :白血病原始细胞中 CD1 3 HL A- DR 细胞为 94.6 9% ,CD1 3 CD34 细胞为 96 .86 % ,CD41 a CD34 细胞为 41.6 0 % ,CD1 3 CD41 a 细胞为 40 .0 0 % ,免疫印迹和流式细胞仪单参数分析证实周期蛋白 D3表达明显升高 ,周期蛋白 D3阳性细胞在细胞周期各时段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G1 期 5 2 .10 % ,S期9.90 % ,G2 M期 38.0 0 %。结论 :周期蛋白 D3的异常表达导致单核系白血病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同时也可能在白血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天新利博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小板聚集影响的程度.方法比浊法测定12例ICVD患者治疗前后,用二种诱聚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x±S)ICVD组用药后第5天、第10天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32.87%±14.2%,44.99%±12.3%)显著低于用药前(71.9%±11.1%)P<0.01;Adr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用药前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天新利博对ICVD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对Adr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影响.监测其血小板聚集率时,应选用ADP作为诱聚剂.  相似文献   
46.
胃癌p53,c—erbB—2和nm23癌基因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Wei Z  Wu Y  Zhai Z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5):378-381
目的利用胃癌生物学恶性信息,探讨术前检测p53、c-erbB-2和nm23蛋白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胃癌手术标本141例,胃镜活检标本93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53、c-erbB-2和nm23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53阳性率为45.8%~56.3%,c-erbB-2为18.3%~30.2%,nm23为72.9%~81.3%,在非胃癌组织中无表达;c-erbB-2的表达与肿瘤组织的大小、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及Laurén分型有关,且c-erbB-2表达阳性组5年生存率低于阴性组;nm23的表达与肿瘤的生长方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三种癌蛋白的阳性率在胃癌的胃镜活检标本和手术标本中无显著差别。结论对胃癌组织进行p53、c-erbB-2和nm23蛋白的检测,有助于胃癌的诊断、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非手术临床分期的判断和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7.
PreliminaryevaluationofpelvicvascularbedisolationchemotherapyinthetreatmentofadvancedcervicalcarcinomaJiangSenandPostgraduate...  相似文献   
48.
神经外科病人低钠血症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神经外科低血钠病人ADH与ANF放免测定,以及血离子等生化指标的监测,结合补钠实验,进而确定病因,以改进神经外科低钠血症病人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随机选100例低血钠症病人,另选30例正常人做为对照组。低钠病人逐日监测血钠,血钾,血BUN,Cre,24h尿钠,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载脂蛋白E(ApoE) 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人骨髓细胞及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ApoE的表达,正常人骨髓涂片6 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3 例,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29 例。结果:ApoE在所检正常人骨髓涂片中均表达( 着色程度+ ~《) ,骨髓细胞表达阳性率为20% ±4%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始细胞中不表达ApoE,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原始细胞不同程度表达ApoE,其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着色+ ,原始细胞表达阳性率为70% ±32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着色《~》,阳性率89% ±4 % ,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着色(+ ~《),阳性率50% ±3%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着色《,阳性率15 % ±4 % 。结论:ApoE可作为鉴别髓性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50.
《内经》中存在着多种学术流派,其学派划分方法目前有两种,即以《内经》中的医家名称为纲和以各专题中的不同学说为纲划分。这两种方法均存在不足之处。以阴阳、五行为纲来探讨《内经》中的医学流派应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