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195篇 |
免费 | 1944篇 |
国内免费 | 127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13篇 |
儿科学 | 428篇 |
妇产科学 | 98篇 |
基础医学 | 1210篇 |
口腔科学 | 413篇 |
临床医学 | 2587篇 |
内科学 | 1714篇 |
皮肤病学 | 155篇 |
神经病学 | 355篇 |
特种医学 | 806篇 |
外科学 | 1863篇 |
综合类 | 5626篇 |
现状与发展 | 7篇 |
预防医学 | 2409篇 |
眼科学 | 240篇 |
药学 | 2402篇 |
22篇 | |
中国医学 | 2022篇 |
肿瘤学 | 8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6篇 |
2023年 | 213篇 |
2022年 | 567篇 |
2021年 | 787篇 |
2020年 | 641篇 |
2019年 | 351篇 |
2018年 | 361篇 |
2017年 | 584篇 |
2016年 | 422篇 |
2015年 | 768篇 |
2014年 | 1054篇 |
2013年 | 1281篇 |
2012年 | 1922篇 |
2011年 | 2072篇 |
2010年 | 1807篇 |
2009年 | 1608篇 |
2008年 | 1773篇 |
2007年 | 1684篇 |
2006年 | 1491篇 |
2005年 | 1137篇 |
2004年 | 829篇 |
2003年 | 689篇 |
2002年 | 460篇 |
2001年 | 356篇 |
2000年 | 272篇 |
1999年 | 105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分析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RPL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15例RPLS患者表现为血压升高(89.56%)、痫性发作(74.78%)、头痛(59.13%)、视觉障碍(32.17%)、神经系统体征(20.00%)和意识改变(15.65%),其中101例(87.83%)患者头颅MRI异常,累及枕叶(71.29%)、顶叶(59.40%)、额叶(49.50%)、颞叶(38.26%)、侧室脑旁(1.98%)、脑干(3.96%)、小脑(3.96%)、皮质(3.96%)、丘脑(0.99%)、基底节区(0.99%),病灶为等或低T1WI信号,高T2WI信号,等或低DWI信号,高ADC及FLAIR信号。治疗后随访3~60月,81例预后良好,21例预后不良,5例死亡。预后不良组头痛发生率、住院期间m RS评分≥3分及并发症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 RPLS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可作出正确判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2.
在中医专业七年制学生的临床教学中,坚持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规范毕业论文管理、定期举办"研究生论坛"、设立"萌芽计划"科研基金、开设专题学术讲座、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等措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43.
44.
目的 研究毕赤酵母诱导表达瑞替普酶过程中的关键酶活性.方法 以摇瓶培养为研究对象,在用甲醇诱导后,连续取样,破碎菌体制成无细胞悬液,检测乙醇氧化酶、甲醛脱氢酶、PDC、G-6-PD、ID、α-KGD和SD的活性.结果 乙醇氧化酶比活在0~6 h逐渐增加,在第6h达到最大44.5 U/mg蛋白.随后迅速下降.在第24~48 h有所回升,然后又逐渐降低.FAD比活在第0~48h逐渐增加.在第48h达到最大值6.72U/mg蛋白,随后逐渐降低.直至放瓶.G-6-PD比活在第2h~6h逐渐增加,在第6~24h逐渐降低,在第24~48h逐渐升高,48h后又逐渐降低直至放瓶.PDC比活在第0~6h逐渐降低,随后略有升高的趋势.ID、α-KGD、SD的活性变化有相似趋势.在前6 h酶活均迅速下降,在第6~24 h缓慢下降,随后ID活性继续缓慢下降,而α-KGD和SD活性在第2~48 h逐渐升高,在第48 h均达到最高值,然后又逐渐降低,直至放瓶.结论 根据酶活变化规律,可将整个诱导期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为诱导0~6 h,是甲醇适应期;第Ⅱ阶段为诱导6~24h,是快速生长期;第Ⅲ阶段为诱导24~48h,是产物积累期;第Ⅳ阶段为诱导48~72h,是代谢缓慢期.在甲醇适应期,甲醇完全氧化代谢流占主导地位.在快速生长期和产物积累期,代谢流逐渐向糖酵解途径和TCA循环途径迁移. 相似文献
45.
目的 观察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收治的80例P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进行基础疾病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对照组内服抗抑郁药物盐酸氟西汀胶囊。经过8周干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结果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D、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均低于治疗前,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神疏肝针刺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脑卒中后抑郁。 相似文献
46.
针刺镇痛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针刺的神经传导通路与机体痛觉传导通路基本相似,对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推断这可能是针刺缓解疼痛的一种调节机制。本文总结了近五年针刺治疗各种疼痛疾病的机制研究,从传导通路上分析得知针刺能激发神经元活性,改善周围神经的病理变化,增加神经元之间突触传递,修复受损的周围神经以缓解疼痛。此外,应用针刺或加用电针治疗痛症,能改善大脑内与疼痛相关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对镇痛起到一定的中枢调控作用。在研究中还发现针刺能减少病变区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增加细胞自噬和血管调节因子的表达。这些反应之间常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共同缓解机体疼痛症状。然而,临床中针刺手法及辅助方法众多,治疗选取的相关穴位各异,根据疾病定位定性后选择最优组合方式是今后总结经验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7.
目的 评估一种新研发的便携式输液控制器的环境适应性。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在相同研究者及研究环境下的新型便携式输液控制器(实验组)和传统输液控制器(对照组)环境适应性数据,通过体外模拟左右、上下晃动以及实景模拟行走、上下楼梯、外出检查、上卫生间、院前急救、战地转运评估两组在报警/停机指标方面的环境适应性。每种环境重复观察100次。结果 在体外模拟晃动干扰时,实验组在左右晃动时的可晃动度数为(32.42±4.27)°,高于对照组的(15.36±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上下晃动时的可拉升倍数为(1.33±0.08)倍,高于对照组的(1.16±0.0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景模拟实验中,实验组在所有运行情景中的报警/停机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模拟极慢速行走、慢速行走、上下楼梯、外出检查、上卫生间、救护车正常行驶、战地担架转运等场景时,实验组的报警/停机率为0%,可达到对环境完全适应;而对照组在以上环境下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报警/停机。结论 新型便携式输液控制器不但具有控制精...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 通过检测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家族M8(TRPM8)亚型在偏头痛模型大鼠三叉神经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TRPM8在大鼠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2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 每组10只。采用颈背部每周1次皮下注射硝酸甘油(10 mg/kg)建立无先兆性偏头痛大鼠模型, 共5周; 对照组则用生理盐水代替硝酸甘油行皮下注射。最后一次皮下注射4 h后, 对各组大鼠行行为学评分, 而后采集两组大鼠颅底三叉神经节,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三叉神经节中谷氨酸受体(NMDAR)的表达变化; 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法观察两组三叉神经节中蛋白激酶A(PKA)的表达;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RPM8蛋白在两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大鼠在建模过程中每周的行为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中NMDAR、PKA及TRPM8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行为学评分与TRPM8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22, P<0.01); NMDAR与TRPM8表达水平亦呈正相关(r=0.794, P<0.01)。结论 TRPM8可能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并且可能是通过NMDAR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GMFCS)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章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收集2005年2月-2007年2月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病房收治的116例痉挛型腑性瘫痪儿童的临床资料,其中因不同原因退组并完成部分评估33例,参与全部评估过程83例.由神经内科医师和康复训练师分别使用GMFCS对人组儿童进行分级.在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16、28周,分别使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评价人组儿童粗大运动能力,使用PEDI评价入组儿童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GMFCS Ⅰ、GMFCSⅡ、GMFCSⅢ代表不同粗大运动能力水平,具有良好的评价者间信度(Kappa=0.881).GMFCS与GMFM-66均值呈负相关(rs=-0.742,P<0.05).GMFCS与PEDI各组,即与功能性活动-自我照顾、功能性活动-移动、功能性活动-社会功能、看护者帮助-自我照顾、看护者帮助-移动、看护者帮助-社会功能原始分呈负相关(rs=0.491~-0.713,P均<0.05);与功能性活动-移动相关性最高.结论 GMFCS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评价方法简单易行,适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