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18篇 |
免费 | 2139篇 |
国内免费 | 122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10篇 |
儿科学 | 409篇 |
妇产科学 | 97篇 |
基础医学 | 1252篇 |
口腔科学 | 432篇 |
临床医学 | 2571篇 |
内科学 | 1702篇 |
皮肤病学 | 160篇 |
神经病学 | 355篇 |
特种医学 | 772篇 |
外科学 | 1807篇 |
综合类 | 5646篇 |
现状与发展 | 7篇 |
预防医学 | 2411篇 |
眼科学 | 230篇 |
药学 | 2387篇 |
22篇 | |
中国医学 | 2083篇 |
肿瘤学 | 83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76篇 |
2023年 | 270篇 |
2022年 | 618篇 |
2021年 | 828篇 |
2020年 | 662篇 |
2019年 | 359篇 |
2018年 | 376篇 |
2017年 | 597篇 |
2016年 | 431篇 |
2015年 | 767篇 |
2014年 | 1036篇 |
2013年 | 1261篇 |
2012年 | 1863篇 |
2011年 | 2015篇 |
2010年 | 1770篇 |
2009年 | 1579篇 |
2008年 | 1730篇 |
2007年 | 1631篇 |
2006年 | 1453篇 |
2005年 | 1094篇 |
2004年 | 807篇 |
2003年 | 673篇 |
2002年 | 452篇 |
2001年 | 352篇 |
2000年 | 274篇 |
1999年 | 109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内主流术式根治性乳房切除术可以大大降低乳腺癌死亡率。保乳手术在肿瘤治疗基础上兼顾乳房外形和患者心理,乳房肿瘤整形术通过将整形技术应用于乳腺肿瘤手术的诸多环节从而获得更显著的美学效果,两者在国内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术式选择应当更加理性和乐观。 相似文献
962.
邹瑞政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10):1232-1235
目的探讨食物过敏及十二指肠肥大细胞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影响及其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重庆市北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接诊的58例FD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5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消化情况进行评分,并于胃镜下取两组十二指肠降段黏膜及球部组织标本。应用ELISA法测定FD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G。甲苯胺蓝染色组织样本并计算肥大细胞总数及脱颗粒肥大细胞所占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FD组上腹疼痛、早饱、上腹胀及上腹烧灼感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FD组十二指肠降段黏膜及球部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肥大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因素分析,十二指肠降段黏膜及球部肥大细胞总数及脱颗粒肥大细胞比例与各症状评分无相关性(P0.05);FD组牛肉、大豆、虾、小麦的特异性抗体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FD组IgG阳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因素分析,IgG阳性评分与症状评分无相关性(P0.05),与十二指肠降段黏膜肥大细胞总数及脱颗粒细胞无相关性(P0.05),而与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细胞比例呈正相关(P0.05)。结论 FD发病与特异性抗体IgG阳性表达、十二指肠脱粒肥大细胞比例升高及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963.
目的观察单片复方制剂(SPC)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与氨氯地平5mg/缬沙坦80mg治疗24周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已使用单药治疗但血压未达标的老年(60~80岁)高血压患者196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98例换用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B组98例换用氨氯地平5mg/缬沙坦80mg,随访24周,记录血压、心率及不良反应;监测血生化指标;测定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进行尿蛋白检测。结果 181例完成了24周随访研究;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在用药后第4周开始明显下降[与入组时同组相比,A组收缩压(147.5±9.3)比(159.5±5.6)mmHg、舒张压(83.5±7.7)比(90.6±7.9)mmHg、脉压(62.5±7.6)比(68.3±7.2)mmHg;B组收缩压(145.8±10.1)比(158.7±6.3)mmHg、舒张压(83.7±8.8)比(91.3±6.5)mmHg、脉压(61.7±7.3)比(69.2±8.5)mmHg;均P<0.05],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时期达标率为90.0%,B组时期达标率为91.2%;入组24周与入组时同组相比,两组LVMI、颈动脉IMT及斑块总积分、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生化指标组内及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血钾有所下降,B组心率有所升高。结论 2种SPC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有效、安全,都可以改善靶器官亚临床病变,各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964.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非糖尿病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评估年龄、血压、血脂等因素对该关系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徐州地区健康体检人群5514名,年龄19~90岁,对符合要求的5098名非糖尿病者进行体格检查并抽取空腹血进行生化检测,测定颈一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水平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交互作用检测将在模型中引入交互作用相,交互关系的验证用似然比检验(LRT)。结果随着HbAI(3、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水平升高,c-fPWV呈显著上升趋势(趋势P值〈0.0001),校正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血压、心率和血脂后,c-fPWV仍随着HbAlc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趋势P值=0.004)。此外,HbAlc与年龄存在交互作用而对c-fPwV产生影响(P〈0.0001),当研究对象年龄≥60岁、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时,c-fPWV随着HbAlc水平的升高而呈显著上升趋势(趋势P值分别为0.004、0.028)。结论非糖尿病者HbAlc水平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并独立于其他代谢危险因素。高龄和高血压对HbAlc与c-fPWV之间的相关性起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965.
目的:探讨脂联素(APN)对HepG2细胞支链氨基酸(BCAA)分解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培养的HepG2细胞系随机分为对照组、APN组、APN+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抑制剂(Compound C,CpC)组(APN+CpC)组和AMPK激动剂(AICAR)组。用Western blot检测AMPK、P-AMPK、BCKD E1α(BCAA分解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磷酸化时为失活状态)及P-BCKD E1α蛋白的表达,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HepG2细胞上清中BCAA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PN组和AICAR组均可以显著上调细胞P-AMPK的水平(P0.05,P0.01),显著降低细胞p-BCKD E1α及上清中BCAA的水平(P0.05,P0.01)。与APN组比较,APN+CpC组,其细胞内PAMPK水平显著下降(P0.01),P-BCKD E1α及上清中BCAA的水平明显上升(分别为P0.05及P0.01)。结论:APN可显著促进HepG2细胞BCAA的分解代谢,其作用机制与AMPK磷酸化作用的上调相关。 相似文献
966.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用于I-II期脓胸手术能否达到早期廓清、剥脱胸膜纤维层的目的,并观察术后肺组织复张及肺功能恢复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病程小于4周的急性渗出期(Ⅰ期)和纤维素期(Ⅱ期)脓胸病例。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15例术后有肺组织复张不良、出血、持续漏气等并发症,6例需再次手术。114例术后6 mon肺功能测定,第一秒用力呼吸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实测值占预计值平均为87.7%(69.5%-105.9%),分钟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MV)实测值占预计值平均为84.4%(59.9%-97.9%)。结论VATS治疗早中期脓胸安全、有效,脓胸廓清作用明确,能够清除尚未完全纤维化的增厚纤维层,有利术后肺复张并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967.
复发性脑出血(recurrent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RICH)并不少见,其发生与血管结构病变、脑血管淀粉样变、高血压以及相关基因突变等因素相关.RICH的病死率与初次原发性脑出血相当,而致残率则显著高于原发性脑出血.文章对RICH的流行病学、好发部位、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预后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68.
目的探讨获得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特点、术式选择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1例(41眼)获得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对术前及术后1周、4周、3个月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获得性上斜肌麻痹以双侧为主,病因主要为闭合性颅脑外伤,常有昏迷病史,有旋转复视主诉,代偿头位以下颌内收多见,斜视检查表现为双下方为主的外旋。本组病例中35眼行Harada—Ito术,5眼行上斜肌折叠术,1眼行下斜肌减弱术。术中及术后随访未见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旋转复视消失,1例仍有轻微头向肩倾斜的代偿头位。41眼术前同视机检查上方注视野外旋(9.1±2.1)°,正前方注视野外旋(11.0±2.4)°,下方注视野外旋(15.0±3.3)°,与术后1周[分别为内旋(7.5±2.3)°,内旋(4.7±2.4)°,内旋(2.2±2.4)°],术后4周[分别为内旋(5.3±1.9)°,内旋(3.5±2.3)°,内旋(1.9±2.3)°],术后3个月[分别为内旋(1.8±2.2)°,外旋(1.4±2.1)°,外旋(4.2±2.3)°]相比,旋转斜视度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着时间推移,术后旋转斜视度有一定程度的回退趋势。结论获得性上斜肌麻痹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旋转性复视,需依据临床检查结果选择Harada—Ito术、上斜肌折叠术或下斜肌减弱术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以适度过矫为宜。手术安全可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69.
The combination of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an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 is a very attractive aim in neuroscience in order to achieve both high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olution for the non-invasive study of cognitive brain function. In this paper, we record simultaneous EEG-fMRI of the same subject in emotional processing experimen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emotional picture processing, and try to fi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subjects’ brain hemisphere while viewing different valence emotional pictures. The late positive potential(LPP) is a reliable electrophysiological index of emotional perception in human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slow-wave LPP and visual cortical 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BOLD) signals are both modulated by the rated intensity of picture arousal. The amplitude of the LPP correlate significantly with BOLD intensity in visual cortex, amygdala, temporal area, prefrontal and central areas across picture contents. 相似文献
970.
Miao FAN Shuminin DONG Xinyi ZOU Boyuan ZHENG Yurun HUANG Jianda WANG Linghui ZENG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8(3):303
目的明确癫痫发作后外周血与脑组织中核糖体磷酸化S6蛋白(P-S6)含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取出生后5~6周龄的C57BL/6小鼠30只和SD大鼠22只,采用红藻氨酸腹腔注射诱导癫痫发作。建立P-S6蛋白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用以检测小鼠及大鼠外周血中mTOR信号通路下游P-S6蛋白的变化,同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脑组织中P-S6的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脑组织与外周血中P-S6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并对大鼠外周血P-S6蛋白的表达与癫痫发作等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癫痫小鼠外周血和脑组织中P-S6的含量明显增高,其表达量分别升高至对照组的(1.49±0.45)倍( P < 0.05)和(2.55±0.66)倍( P < 0.01);外周血中P-S6的阳性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升高(均 P < 0.01),与脑组织中P-S6蛋白表达具有一致性( r=0.8474, P < 0.01)。大鼠自身致痫前后外周血中P-S6含量明显增加,由14.89±9.75增加至52.35±21.72( P < 0.01),与大鼠脑组织P-S6蛋白表达变化一致( r=0.9385, P < 0.01),且外周血P-S6含量的变化与癫痫发作等级呈正相关。 结论癫痫鼠外周血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与脑组织中的变化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提示通过检测外周血P-S6的表达水平可准确反映脑组织中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