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4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110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5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4篇
口腔科学   22篇
临床医学   295篇
内科学   146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45篇
特种医学   93篇
外科学   182篇
综合类   678篇
预防医学   370篇
眼科学   24篇
药学   307篇
  3篇
中国医学   203篇
肿瘤学   10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斑块的性质不稳定更易造成斑块脱落形成脑梗死。方法收集本院住院的老年脑梗死患者212例,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根据超声回声学特征将斑块分为硬斑和软斑,将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征象的检出率92.45%,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占64.15%,软斑检出率大于硬斑。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两侧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脑梗死部位在两个及以上和大面积梗死在软斑组均较硬斑组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采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对预测和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2.
胡小宣  周会新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2):161-162,165
【目的】探讨胆道梗阻解除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54例胆道梗阻患者,所有患 者均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根据病情予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18例及内镜下胆管内引流 (ERBD)8例,测定术前及术后3~7d肝功能指标(TBIL、DBIL、ALT、ALP、PT)。【结果】①54例术后体温降 至正常,腹痛缓解,黄疸逐渐消退。②胆道梗阻术后3~7d,TBIL、DBIL、ALT、ALP均显著低于术前(P<0. 01),PT显著低于术前(P<0.05)。【结论】临床观察表明内镜下胆道梗阻解除后肝脏功能较快得到恢复,内 镜下EST、ENBD、ERBD是有效的胆道引流方法,一旦发生胆道梗阻应及时采取治疗解除梗阻,减轻对肝脏 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产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测序、原核表达。方法PCR扩增L1酶的编码基因,将其亚克隆入pUCm—T载体后测定核苷酸序列,将u酶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ET-41a( )后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表达情况,等电聚集电泳测定表达蛋白的等电点。结果本实验中L1的编码基因与国外同类酶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2.44%。此L1酶基因可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大量表达,等电点为6.7。结论对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的克隆测序及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酶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4.
涎腺导管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涎腺导管癌 ( SD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 5例 SD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角蛋白 ( CK) ,平滑肌肌动蛋白 ( SMA)在 SDC中的表达 ,并与腺样囊性癌对照。结果  1例术后 2年死于全身广泛转移 ,2例带瘤生存 2~ 5年 ,2例失访。5例 SDC镜下呈典型导管癌表现 ,侵犯神经、血管壁和周围的软组织。 2例曾误诊为腺样囊性癌。免疫组化 CK阳性 ,SMA阴性 ,示肿瘤细胞为导管上皮。结论 涎腺导管癌是一种高侵袭性的涎腺癌 ,易发生转移 ,预后差。彻底手术联合放疗和 (或 )化疗的综合治疗有助于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目的:评价预防性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和被动紧急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PCI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A组25例为入院时行急诊PCI术治疗前预防性置入IABP;而B组23例为术中或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功能不全、低心排综合征等接受IABP紧急置入。分析A、B两组术后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心血管活性药物应用、IABP使用时间。结果:A组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为8.0%和0%,B组为47.8%和0%;术后平均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分别为(52.6±15.7)h与(89.8±12.7)h,P0.05;平均IABP使用时间分别为(44.6±17.4)h与(87.1±22.2)h,P0.05。结论:对于高危冠状动脉PCI患者,术前预防性置入IABP能减少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缩短IABP辅助时间,降低术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8.
罗氏MODULAR 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系统性能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按《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和《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15189的要求对新的检测系统罗氏MODULAR 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析性能进行验证。方法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指南文件EP5-A2、EP15-A2、EP6-A2、C28-A2的要求,对罗氏MODULAR 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参考区间4个性能进行验证,并与厂商声明的性能或公认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结果批内精密度、批间精密度均小于1/4Tea(CLIA′88);对卫生部5份室间质控品检测结果与靶值进行比对做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2在0.99以上,精密度、准确度、可报告范围、生物参考区间与厂商提供的性能指标相符。结论罗氏Modular生化分析仪的主要分析性能符合质量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电解质、血气、红细胞(RBC)变形性、一氧化氮(NO)含量影响库存血的运氧能力,为此分析不同保存时间这些指标的变化。方法电解质、血气和酸碱分析采用生化分析仪和血气分析仪;RBC变形性检测采用激光衍射RBC变形仪;总NO(即NO2-+NO3-)检测采用硝酸还原酶的Griess方法。结果 K+水平从3 mmol/L增长到24 mmol/L(P<0.001),Na+水平从152 mmol/L下降到133 mmol/L(P<0.001),Cl-和Ca2+没有变化;pH值35 d时下降到6.449(P<0.001);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增高(P<0.05);RBC变形能力2周后下降(P<0.001);NO含量没有变化。结论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血液的电解质、血气、RBC变形性均发生变化;总NO含量没有变化,但此指标不能间接反映亚硝基血红蛋白(SNO-Hb)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0.
目的了解2012年中国CHINET血培养分离菌的构成及耐药性。方法对中国CHINET 细菌耐药监测网2012年1月至12月所有血培养分离菌,按统一方案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2012年自血标本中共获分离菌8490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56.0%,革兰阴性杆菌占44.0%。居前10位的分离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 )(35.5%)、大肠埃希菌(16.4%)、克雷伯菌属(9.8%)(其中91.1%为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属(7.2%)、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7.2%)、不动杆菌属(5.9%)(其中93.8%为鲍曼不动杆菌)、草绿色链球菌(4.3%)、铜绿假单胞菌(3.2%)、肠杆菌属(2.4%)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1.5%) ,占所有分离菌株的93.5%。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 RSA )、甲氧西林耐药 CNS (MRCNS)分别占金葡菌和CNS的50.8%和61.7%。粪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29.0%和10. 9%,屎肠球菌对多数测试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粪肠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3.8%。儿童分离株中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株为31.2%,与成人分离株大致相仿(34.1%)。葡萄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其他链球菌属和粪肠球菌中均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3.5%。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变形菌属和枸橼酸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均在10.0%以下,唯克雷伯菌属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11.2%~19.8%。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近30.0%,对不动杆菌属耐药率达70.0%以上。结论2012年中国CHINET监测资料显示,血培养分离菌仍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但检出比例有所下降,革兰阴性菌有所上升。血培养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仍严重,尤其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抑制耐药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