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493篇 |
免费 | 8449篇 |
国内免费 | 445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01篇 |
儿科学 | 1377篇 |
妇产科学 | 507篇 |
基础医学 | 4733篇 |
口腔科学 | 1483篇 |
临床医学 | 9667篇 |
内科学 | 6732篇 |
皮肤病学 | 1109篇 |
神经病学 | 1425篇 |
特种医学 | 2939篇 |
外科学 | 7219篇 |
综合类 | 21386篇 |
现状与发展 | 23篇 |
预防医学 | 9442篇 |
眼科学 | 782篇 |
药学 | 9234篇 |
117篇 | |
中国医学 | 8155篇 |
肿瘤学 | 346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1164篇 |
2023年 | 1283篇 |
2022年 | 2584篇 |
2021年 | 3093篇 |
2020年 | 2685篇 |
2019年 | 1559篇 |
2018年 | 1522篇 |
2017年 | 2085篇 |
2016年 | 1513篇 |
2015年 | 2948篇 |
2014年 | 3850篇 |
2013年 | 4742篇 |
2012年 | 7087篇 |
2011年 | 7367篇 |
2010年 | 6784篇 |
2009年 | 6060篇 |
2008年 | 6281篇 |
2007年 | 6338篇 |
2006年 | 5376篇 |
2005年 | 4256篇 |
2004年 | 3010篇 |
2003年 | 2530篇 |
2002年 | 1904篇 |
2001年 | 1845篇 |
2000年 | 1410篇 |
1999年 | 464篇 |
1998年 | 103篇 |
1997年 | 81篇 |
1996年 | 84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69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61.
目的 :探讨超声刀技术在口腔颌面头颈部鳞癌施行颈淋巴清扫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手术技巧。方法 :2007-02—2012-12期间,随机交叉选取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432例患者,分为超声刀组(216例)和电刀组(216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24h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项目。结果:与电刀组相比较,超声刀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24h引流量、住院天数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经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超声刀技术施行颈淋巴清扫术,具有传统高频电刀所不具有的组织分离和切割、凝固止血三种功能合一体的优点,实用手术技巧与超声刀技术联合应用,可使颈淋巴清扫完全达到根治性要求。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且有应用前景的颈淋巴清扫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2.
目的:建立睡眠剥夺动物模型,观察睡眠剥夺后大鼠咬肌组织的损伤程度,探讨睡眠剥夺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3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睡眠剥夺1d组、5d组、9d组、正常对照组和大平台对照组。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建立大鼠睡眠剥夺模型,制作大鼠咬肌组织石蜡切片行HE染色,观察睡眠剥夺后大鼠咬肌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睡眠剥夺可以对咬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组织学表现为肌纤维排列紊乱、粗细不均,肌横纹模糊消失,肌纤维萎缩断裂,炎细胞浸润,肌组织内部血管增生、扩张等,这种变化在短期内随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结论:睡眠剥夺可引起大鼠咬肌发生明显的组织形态学改变,这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3.
目的通过对各年龄组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分析发病原因,以便指导眼疲劳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单纯以眼疲劳症状为主诉来我院门诊就诊的317例患者,按其年龄分组对发病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老年组(40岁以上)228例,其中单纯性老视患者112例(49.1%),屈光不正伴老视84例(36.8%),其他病例分别为调节集合功能异常、眼肌功能异常(1.3%)、高眼压(2.6%)和屈光介质混浊(0.9%)。青少年组(未满40岁)89例,其中单纯屈光不正45例(38.5%),单纯干眼症39例(31.9%),屈光不正合并干眼症8例(12.1%),其他病例分别为眼肌功能异常(4.5%)和高眼压(1.1%)。结论老年人患者中,眼疲劳发病原因常见为老视眼,以及白内障所致的屈光不正,可通过个性化的验光配镜得以缓解,也可以考虑尽早行白内障手术治疗以解决屈光不正。在年轻患者中,屈光不正和干眼症是引起眼疲劳的主要原因。对眼疲劳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明确病因并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64.
65.
66.
67.
目的探讨行辅助生殖技术后流产但染色体数目正常的胎儿人白细胞抗原-G(HLA-G)基因第8外显子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情况,以期揭示其与流产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片段分析方法对符合入选条件的47例体外受精(IVF)流产胎儿(IVF流产组)、35例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流产胎儿(ICSI流产组)及49例自然妊娠但选择行人工流产的胎儿(染色体数目正常;对照组)的HLA-G基因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14bp插入/缺失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的HLA-G基因+14/+14、+14/-14和-14/-14基因型频率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果提示HLA-G基因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不是引起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方式妊娠的染色体数目正常胎儿流产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8.
脑卒中影响量表的测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生存质量量表(SIS)作为测评生存质量的主要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测量临床和社区脑卒中患者健康状况的研究中,而在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的效果评定方面应用较少。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和HTA(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机构指出选择生存质量量表时应该全面考虑量表的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连续2年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疗效、急性发热反应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连续2年静脉使用唑来膦酸5mg滴注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共46人。年龄60~74岁,平均年龄(66.87±6.77)岁。观察每次急性期发热出现比例及每例患者前后2次药物输注后发热出现情况。比较治疗第1年、第2年骨质疏松差异及甲状旁腺激素、血清钙差异。结果46例患者中第1次输注唑来膦酸共观察到20人发热,占43.4%,次年输注唑来膦酸仅1例出现发热,发热组治疗前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显著高于无发热组( P<0.05)。第2次输注前甲状旁腺激素、血清钙较第1年输注前均无显著差异( P>0.05),第2次输注前骨密度监测腰椎及全髋T值较第1次有所改善(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连续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对骨密度有改善,首次治疗出现急性期发热反应并不少见,但均为一过性,次年均可耐受。治疗前PTH水平可能与发热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70.
激光光镊对生物细胞操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光镊实现对生物微粒的操作。方法:利用激光陷阱技术,用激光器、生物显微镜、CCD传感器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构成一套光镊来进行操纵,结果:利用制作的装置成功地对多种细胞进行了捕获和操纵,结论:激光束陷阱能够方便地捕获和操纵生物微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