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701篇
  免费   24605篇
  国内免费   13894篇
耳鼻咽喉   2228篇
儿科学   4417篇
妇产科学   1932篇
基础医学   16077篇
口腔科学   4647篇
临床医学   31153篇
内科学   22447篇
皮肤病学   2529篇
神经病学   6122篇
特种医学   867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19433篇
综合类   63248篇
现状与发展   60篇
一般理论   4篇
预防医学   28035篇
眼科学   3965篇
药学   29374篇
  399篇
中国医学   24142篇
肿瘤学   12302篇
  2024年   1162篇
  2023年   3322篇
  2022年   8294篇
  2021年   10514篇
  2020年   8979篇
  2019年   5582篇
  2018年   5553篇
  2017年   7177篇
  2016年   5857篇
  2015年   9913篇
  2014年   12851篇
  2013年   15659篇
  2012年   22299篇
  2011年   23463篇
  2010年   20406篇
  2009年   18088篇
  2008年   18842篇
  2007年   18074篇
  2006年   15917篇
  2005年   12670篇
  2004年   8979篇
  2003年   7374篇
  2002年   5772篇
  2001年   4986篇
  2000年   3907篇
  1999年   1748篇
  1998年   592篇
  1997年   591篇
  1996年   533篇
  1995年   412篇
  1994年   403篇
  1993年   225篇
  1992年   150篇
  1991年   172篇
  1990年   131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96篇
  1987年   89篇
  1986年   69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6篇
  1977年   7篇
  1972年   6篇
  1971年   6篇
  1965年   7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探索小型PACS网络的建立,规划实施步骤,网络关键技术的运用及在建立网络过程中的体会,评价网络运行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2.
993.
目的 比较牛牙与人牙两种不同釉质样品体外形成早期人工龋损的病理学特征,寻找更接近人牙龋损的实验标本,以便于龋病病因及防治的研究.方法 在体外人牙釉质与牛牙釉质上制备人工早期釉质龋损,采用体视显微镜、透射光显微镜、偏振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人工龋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经脱矿后,两种牙釉质样本实验开窗区表面完整,呈白垩色不透明状;在人牙釉质与牛牙釉质上制备的人工龋损都具有完整的表层和表层下脱矿,但牛牙釉质脱矿深度大于人牙釉质;牙釉质表面可清楚见到釉柱的中心溶解破坏,可见较清晰的、成束的晶体颗粒,牛牙与人牙略有不同,凹坑略大于人牙,晶体颗粒较人牙的稍粗.结论 体外脱矿系统在牛牙釉质制备的人工龋损病理学特点类似于人牙釉质,与早期自然龋损相似,故与人牙具有相似化学组成的牛牙很适合代替人牙用于龋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PLT)在慢性肝炎及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日本Sysmex SF-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慢性肝炎60例及肝硬化患者60例(按Child-Pugh分级:A级21例,B级22例,C级17例)、健康对照组100例的PLT进行检测,并将各组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的PLT均显著减少(P<0.01),随着肝硬化进程PLT减少更显著,与A级相比,B、C级的PLT更有显著变化(P<0.01和P<0.001).结论 外周PLT对评估慢性肝病的严重程度、出血倾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KU60019抑制ATM对HepG2细胞辐射旁效应的调控作用。方法使用KU60019抑制ATM,通过转移辐射条件刺激液构建HepG2细胞辐射旁效应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NC组)、辐射旁效应组(ICM组)、辐射旁效应+KU60019组(联合组)、单纯辐照组(IR组)。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生长曲线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微板法检测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活性氧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随着KU60019浓度增加,HepG2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后续选择7 μmol/L KU60019进行实验。与NC组比较,ICM组、联合组与IR组的细胞存活率、增殖能力、SOD活力、线粒体的膜电位逐渐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ROS与MDA含量逐渐升高(P<0.05)。结论KU60019抑制ATM能降低HepG2细胞抗氧化能力,提高辐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比较不同栓线插线深度对线栓法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的影响.方法 按照栓线深度将大鼠分为4组:(1)0.8 cm组;(2)1.3 cm组;(3)1.8 cm组;(4)2.2 cm组.模型前、模型后24 h和48 h分别称量体重和行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模型后48 h计算各组大鼠存活率,处死大鼠行2,3,5-三苯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 0.8 cm组和1.3 cm组大鼠症状不明显,TTC染色未见脑梗死;1.8 cm组和2.2 cm组大鼠出现典型偏瘫症状,但2.2 gm组大鼠梗死范围过大,存活率较1.8 cm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 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需要选择合适的插线深度;过浅模型易制作失败;过深则模型症状偏重,存活率降低;最佳深度为栓线头端置于大脑中动脉起始处.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人源性长寿保障基因2(LASS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结直肠癌患者85例,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LASS2蛋白表达,术后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8年8月30日,78例患者得到完整随访,随访率91.76%。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结果 LASS2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32.94% vs 78.82%,P<0.001)低于癌旁组织。LASS2蛋白在中低分化、TNM分期Ⅲ+Ⅳ期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低于高分化、TNM分期Ⅰ+Ⅱ期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P<0.05);LASS2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总生存时间(57.60个月 vs 28.47个月, P<0.001)及累积生存率(55.60% vs 19.60%,P<0.001)高于LASS2蛋白阴性表达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LASS2蛋白表达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HR=0.1342.9072.4780.476,P<0.05)。 结论 LASS2蛋白在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呈低表达,且与患者恶性化进展及预后有关,可能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98.
陈洪流  丘瑛  宁宗 《重庆医学》2016,(29):4074-4077
目的 探讨早期间断高容量血液滤过对群蜂蜇伤后出现横纹肌溶解患者预后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14年10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119例群蜂蜇伤出现横纹肌溶解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蜂蜇伤24 h后接受血液滤过;B组:蜂蜇伤后进行早期血液滤过(蜂蜇伤24 h内),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肾损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以及蜂蜇伤后第3、7、10天血液主要生化指标及炎症因子变化.结果 与A组比较,B组急性肾损伤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下降(P<0.05),平均住院时间缩短[(14.6±6.3)d vs.(19.2±7.1)d,P<0.05];B组患者在蜂蜇伤后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酐、降钙素原、高迁移率族蛋白B1、总胆红素及血红蛋白恢复较A组快(P<0.01);B组患者降钙素原水平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肌酸激酶、肌酐、总胆红素呈正相关(P<0.05).结论 对群蜂蜇伤出现横纹肌溶解的患者进行早期间断高容量血液滤过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及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99.
PBL+LBL教学模式在《动物外科手术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动物外科学的教学特点及难点,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授课、无菌术与基本操作技术、动物实验三个阶段,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双轨教学模式进行实施,可明显弥补单纯PBL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的缺陷。总结经验,为《动物外科手术学》教学新模式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SHH(Sonic hedgehog)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HH)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区移植部位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获得BMMSC后,电转染法将SHH基因转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结扎法制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实验动物20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5组,每组40只;分别在梗死与正常交界部位移植BMMSCSHH(转染组)、等量的BMMSC(细胞组)、pcDNA3.1-ShhDNA(基因组)、BMMSC和pcDNA3.1-ShhDNA的混合物(混合组)、等容积的低糖DMEM培养基(对照组)。于移植后第8周取正常心肌与心肌梗死交界区组织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标记血管,通过血管密度分析法分析各组间交界区血管密度差异。结果经CD34免疫组化染色后行血管密度分析显示:转染组(36.48±5.22)较对照组(16.71±3.41)血管密度增加(P〈0.01);较细胞组(29.46±2.27)、基因组(28.78±2.91)及混合组(29.55±4.55)血管密度增加(P〈0.05)。结论BMMSCSHH移植能有效表达目的基因、促进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为缺血性心脏病的细胞转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