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7776篇 |
免费 | 12952篇 |
国内免费 | 724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369篇 |
儿科学 | 2464篇 |
妇产科学 | 1231篇 |
基础医学 | 8935篇 |
口腔科学 | 3361篇 |
临床医学 | 16481篇 |
内科学 | 13010篇 |
皮肤病学 | 1485篇 |
神经病学 | 3990篇 |
特种医学 | 5341篇 |
外科学 | 12635篇 |
综合类 | 34979篇 |
现状与发展 | 29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16089篇 |
眼科学 | 1873篇 |
药学 | 15458篇 |
185篇 | |
中国医学 | 12745篇 |
肿瘤学 | 63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09篇 |
2023年 | 1631篇 |
2022年 | 3994篇 |
2021年 | 5146篇 |
2020年 | 4395篇 |
2019年 | 2537篇 |
2018年 | 2644篇 |
2017年 | 3647篇 |
2016年 | 2890篇 |
2015年 | 5031篇 |
2014年 | 6522篇 |
2013年 | 8495篇 |
2012年 | 12013篇 |
2011年 | 12736篇 |
2010年 | 11543篇 |
2009年 | 10550篇 |
2008年 | 10948篇 |
2007年 | 10604篇 |
2006年 | 9323篇 |
2005年 | 7386篇 |
2004年 | 5402篇 |
2003年 | 4429篇 |
2002年 | 3521篇 |
2001年 | 3222篇 |
2000年 | 2637篇 |
1999年 | 1116篇 |
1998年 | 327篇 |
1997年 | 300篇 |
1996年 | 272篇 |
1995年 | 218篇 |
1994年 | 236篇 |
1993年 | 163篇 |
1992年 | 268篇 |
1991年 | 287篇 |
1990年 | 224篇 |
1989年 | 214篇 |
1988年 | 214篇 |
1987年 | 189篇 |
1986年 | 187篇 |
1985年 | 182篇 |
1984年 | 126篇 |
1983年 | 130篇 |
1982年 | 88篇 |
1979年 | 87篇 |
1978年 | 78篇 |
1977年 | 69篇 |
1975年 | 95篇 |
1974年 | 71篇 |
1973年 | 64篇 |
1972年 | 6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目的:比较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技术难度和相关解剖学参数,探讨枢椎棘突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0年2月至7月,选取10具颈椎标本,男5具,女5具,年龄45~76岁,平均60.5岁。将标本俯卧,颈部置于中立位。从C1-C3剔除颈部后侧所有的软组织,以清楚地暴露枢椎侧块和峡部。枢椎椎体左右侧任意选择进行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各10枚螺钉,置入直径为4.0mm的皮质骨螺钉。枢椎棘突螺钉以枢椎棘突螺钉的进钉点选择为棘突的基底部、棘突和椎板的交界处,进钉角度水平置钉,螺钉由对侧棘突基底部穿出,形成双层皮质固定;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方向与矢状面夹角15°~20°,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置入后,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机对标本进行扫描重建。测量螺钉在骨内的实际深度,记录椎弓根螺钉和棘突螺钉置钉失败、穿破椎弓根、进入椎管或置入横突孔的螺钉数目。结果: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均无明显的技术困难。棘突螺钉未见螺钉置入椎管和劈裂棘突,但椎弓根螺钉有1枚螺钉突出椎弓根外侧皮质,侵犯横突孔。枢椎棘突螺钉的平均钉道长度为(21.4±1.4)mm,稍短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23.7±1.0)mm,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387,P〉0.05)。结论:枢椎棘突基底部具有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枢椎棘突螺钉较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对安全、简单。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肿瘤外科治疗特点及预后,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年2月至2009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8例原发性气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7~65岁。良性病变2例,腺样囊性癌13例,鳞癌11例,粘液表皮样癌5例,腺癌4例,其他组织类型3例。1例行开胸探查术,33例行肿瘤切除术和气道重建术,根据肿瘤生长特征行气管环形切除术+端端吻合术或气管楔形切除术,1例在纤维支气管镜下行乳头状瘤切除术;另3例未行手术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法比较不同气管肿瘤组织类型及行不同术式患者的生存率。结果行开胸探查术1例患者术后第3d死于呼吸衰竭,围术期病死率2.94%(1/34),余33例术后康复出院。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35.29%(12/34),其中肺部感染6例、肺不张4例及声音嘶哑2例。随访6个月~15年,随访率97.29%(36/37)。3例未手术患者均在出院后6个月内死亡。33例患者术后1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8%[95%CI(0.77,0.99)]、47%[95%CI(0.29,0.66)]和41%[95%CI(0.21,0.61)]。腺样囊性癌及粘液表皮样癌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鳞癌及其他组织类型(χ2=17.581,P=0.001)。患者行气管楔形切除术与环形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3%[95%CI(0.34,0.91)]和77%[95%CI(0.44,0.99)],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1,P=0.886)。结论原发性气管肿瘤首选手术治疗,术后远期生存率与肿瘤组织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鉴定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相关蛋白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取肝癌肝移植术后3年患者原发瘤标本,根据肿瘤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10例)和未复发组(10例).用双向电泳对两组总蛋白进行分离,质谱鉴定差异蛋白;用Gene Ontology和MetaCore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用蛋白印迹法测定核纤层蛋白A/C(lamin A/C)的表达.结果 共鉴定出37个差异蛋白,相对于未复发组,复发组中表达上调2倍以上的蛋白16个,表达下调2倍以上的蛋白21个.按Gene Ontology进行分类发现它们主要分布于细胞浆(27%)和细胞器(24%);主要参与体内催化反应(38%)和结合反应(24%)等生物学功能.MetaCore数据库分析,发现多种蛋白参与细胞凋亡、细胞死亡、细胞发育过程的信号调控网络.我们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对lamin A/C在两组间的差异表达情况进行了再验证,验证结果与质谱结果吻合.结论 肝癌肝移植术后转移复发与多种蛋白表达改变相关,lamin A/C可能为移植后肿瘤转移复发的潜在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比较在相同麻醉深度下不同全麻对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病人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的病人90例,年龄40~64岁,体重50~85 kg,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分层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30):全凭静脉麻醉组(Ⅰ组)、吸入全麻组(Ⅱ组)和静吸复合全麻组(Ⅲ组).Ⅰ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和维库溴铵,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诱导;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Ⅱ组吸入七氟醚麻醉诱导,吸人七氟醚,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Ⅲ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和维库溴铵,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诱导,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吸入七氟醚,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中采用Narcotrend指数监测麻醉深度,维持Narcotrend指数37 ~ 64.于麻醉诱导前30min(T0)、切皮后2 h(T1)、术毕(T2)和术后24 h(T3)时采外周静脉血样,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亚群CD3+、CD4+、CD8+和NK细胞的水平,计算CD4+/CD8+.结果 与T0时比较,Ⅱ组T2时CD3+、CD4+、CD4+/CD8+和NK细胞水平降低,Ⅲ组T2时NK细胞水平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T2时Ⅱ组CD3+、CD4+、CD4+/CD8+和NK细胞水平降低,Ⅲ组NK细胞水平降低(P<0.05);与Ⅲ组比较,T2时Ⅱ组CD3+和CD4+水平降低(P<0.05).结论 与吸入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比较,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和维库溴铵,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诱导,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对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病人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程度低.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酸敏感离子通道1a(ASIC1a)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50~ 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ASIC1a特异性阻断剂PcTX1组(P组)和溶剂对照组(SC组).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P组和SC组于再灌注即刻分别经侧脑室注射PcTX1 (500 ng/ml)6μl和双蒸水6μl.再灌注24h时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Caspase-3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Bcl-2、Bax的表达水平,并观察海马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P组和SC组海马Caspase-3、Bcl-2和Bax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P组海马Caspase-3和Bax表达下调,Bcl-2表达上调(P<0.05),S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海马病理学损伤较I/R组减轻.结论 ASIC1a激活后可能通过上调脑组织Caspase-3和Bax的表达,下调Bcl-2的表达,诱发细胞凋亡,从而导致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筛选老年患者肠癌切除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危险因素.方法 择期拟行肠癌切除术老年患者120例,年龄≥65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Ⅱ或Ⅲ级.根据患者术后第7天是否发生POCD,将其分为POCD组和非POCD组.记录患者年龄、体重、性别、受教育程度、肿瘤部位、TNM分期、合并疾病、术前中医证型、术前ld、术后l、3、7d的MMSE评分、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出现低血压次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POCD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35例患者发生POCD,发生率为29.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肿瘤部位及术中出现低血压次数为老年患者肠癌切除术后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受教育程度、肿瘤部位和术中出现低血压次数是老年患者肠癌切除术后早期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成人回肠重复畸形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996年2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例回肠重复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的诊治方法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 本组6例回肠重复畸形患者均为男性,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肠梗阻和腹部包块。其中5例行胃镜、结肠镜及腹部CT检查,3例行肠系膜动脉造影检查,均未提示消化道重复畸形;4例行99 Tcm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其中2例提示消化道出血;3例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1例发现双回肠畸形。术前均未明确诊断,仅1例考虑回肠重复畸形可能。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距回盲部11~100cm范围内有长度为6~25cm的重复肠管。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均为回肠重复畸形,其中2例见胃黏膜异位,2例见肠腔内憩室,1例并发异位胰腺,1例伴回盲部炎性纤维性假瘤。6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成人回肠重复畸形极为少见,临床无特异表现,目前暂无敏感性及特异性高的辅助检查,双气囊小肠镜及99 Tcm放射性核素显像有一定提示意义。术前一般很难作出明确诊断。剖腹探查时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一旦发现,建议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比较在不同麻醉方法下妇科悬吊式或气腹腹腔镜患者术中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择57例择期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手术时间均短于100 min,按手术方式或患者的意愿分成3组(每组19例):Ⅰ组,于静脉全麻下行CO2气体腹腔镜手术;Ⅱ组,于静脉全麻下行悬吊式腹腔镜手术;Ⅲ组,于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悬吊式腹腔镜手术.监测3组患者麻醉前(T1)、气腹或悬吊建立后30 min(T2)、气腹或悬吊撤除后10 min(T3)和术后第2天晨8时(T4)4个时点的TNF-α、IL-6、IL-10和HSP70浓度.结果 麻醉前患者的血清IL-6、IL-10、TNF-α和HSP70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指标的水平均升高,其中Ⅰ组在T3时达峰值,Ⅱ组和Ⅲ组在T4时达峰值.组间比较,Ⅰ组在T2时点的TNF-α水平[(31±14) pg/L)]高于Ⅱ组[(24±10) pg/L] (P<0.05);在T3时点,Ⅰ组的IL-6[ (46±8) pg/L]、TNF-α[( 54±18) pg/L]和HSP70[ (3.18±0.58) μg/L]水平分别显著高于Ⅱ组[( 39±6) pg/L,(36±17) pg/L,(2.30±0.29) μg/L](P<0.叭),且IL-6/IL-10比值也高于Ⅱ组(P<0.05);此时,Ⅲ组的IL-6[(27±10) pg/L]和TNF-α[(24±7)pg/L]水平低于Ⅱ组(P<0.05).结论 悬吊式腹腔镜技术免除了CO2气腹对机体的影响,降低了术中应激反应水平,与全身麻醉相比,硬膜外麻醉可进一步减轻此术式引起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