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15篇
  免费   2415篇
  国内免费   1300篇
耳鼻咽喉   236篇
儿科学   445篇
妇产科学   114篇
基础医学   1662篇
口腔科学   486篇
临床医学   3237篇
内科学   2221篇
皮肤病学   363篇
神经病学   402篇
特种医学   825篇
外科学   1901篇
综合类   7496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3112篇
眼科学   321篇
药学   3369篇
  35篇
中国医学   2356篇
肿瘤学   946篇
  2024年   116篇
  2023年   261篇
  2022年   755篇
  2021年   917篇
  2020年   835篇
  2019年   434篇
  2018年   460篇
  2017年   669篇
  2016年   486篇
  2015年   957篇
  2014年   1370篇
  2013年   1673篇
  2012年   2417篇
  2011年   2537篇
  2010年   2317篇
  2009年   2167篇
  2008年   2163篇
  2007年   2071篇
  2006年   1881篇
  2005年   1402篇
  2004年   971篇
  2003年   799篇
  2002年   629篇
  2001年   552篇
  2000年   398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螺旋CT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4例,分析其螺旋CT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7例,稍低密度5例,稍高密度1例,1例为囊实性肿块,其中2例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12例呈明显强化,2例呈轻中度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征象有一定特征性,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92.
乳腺错构瘤X线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错构瘤的X线表现与病理基础。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错构瘤19例,分析其X线表现与病理学基础,全部病例均采用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结果X线表现脂肪型5例,致密型4例,混合型10例。病理上本病均有完整的包膜,由数量不等、杂乱无章的乳腺导管、小叶和成熟的脂肪及纤维组织混杂组成。结论乳腺错构瘤的X线表现因其病灶内脂肪组织、腺体和纤维组织的比例不同而不同,混杂密度肿块为本病的特征性X线表现。  相似文献   
993.
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强化质量的对比剂注射方式。方法前瞻性地选择60例疑诊下肢动脉病变的病人,利用64层螺旋CT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采用不同的扫描和重建参数,应用370mgI/100ml浓度的对比剂100ml团注或采用先70ml的对比剂后50ml的0.9%生理盐水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分别以4.0ml/s的注射速度团注入肘静脉,应用对比剂追踪触发扫描方式待腹主动脉CT阈值达120HU时延迟7s开始扫描;利用MIP和VR方式重建CTA图像;对比不同参数和不同对比剂应用方式的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结果最佳的扫描与重建参数为准直64×0.6mm,螺距1.5,层厚1.0,重建间隔50%;最佳的对比剂应用方式为(浓度为370mgI/100ml)对比剂70ml、生理盐水50ml以4.0ml/s注射速度按先后顺序团注。结论选择合适的准直、螺距以保证适当的扫描速度,选择合适的对比剂浓度、用量和注射速度以保证血管内足够的对比剂峰值浓度及峰值持续时间,此二者是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葡多酚(GPC)对亚慢性辐射引发的小鼠胰腺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蛋白异常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给口服GPC的小鼠用60Co γ射线进行亚慢性辐照(每周5次,连续4周),末次照射后第2天处死动物,取胰腺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测定Bcl-2和Bax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GPC保护组Bcl-2表达率为51.1%,较辐射对照组升高;而Bax表达率则低于辐射对照组;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较辐射对照组减轻.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C可抑制亚慢性辐射诱发的小鼠胰腺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蛋白异常表达,对亚慢性辐射损伤有一定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成体肌肉干细胞—卫星细胞体外培养增殖、分化规律,了解卫星细胞生长能力与年龄的关系。方法:用MTT法、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及粘附细胞仪等手段,检测不同年龄段大鼠多代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和细胞数量。结果:(1)单位重量细胞数与动物年龄呈负相关;(2)不同年龄组间细胞增殖能力从7月龄始明显递减,分化能力从11月龄始减弱。结论:卫星细胞数量与年龄呈负相关,老年大鼠卫星细胞生长能力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996.
枢椎后路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评价单皮质和双皮质枢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强度,为临床选择枢椎后路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利用12具新鲜尸体枢椎标本,进行单皮质和双皮质的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测试比较其螺钉拔出强度。结果双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量最大,为(1 726.5±433.3)N;单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1 279.9±432.0)N〕与双皮质枢椎侧块螺钉〔(1 054.8±411.3)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皮质枢椎侧块最小为(689.4±128.0)N。结论枢椎后路螺钉固定宜首选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可作为补充固定技术,且以双皮质骨固定为宜。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分析并确定1个抗肌萎缩蛋白病(dystrophinopathy)家系的临床、分子病理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行肌肉活体组织检查,采用抗层黏连蛋白α2(1aminin α2,又称merosin)、抗emerin蛋白、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中央棒状区(Dys1)、C′末端(Dys2)、N′末端(Dys3)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进行抗肌萎缩蛋白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检测.结果 该家系中包括先证者在内共有3例患者临床诊断为肌营养不良,均无腓肠肌肥大,但病情重、进展较快,同时先证者肌肉活体组织检查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dystrephin蛋白部分缺失,merosin、emerin染色呈阳性表达.MLPA检测显示先证者DMD基因第45~54外显子缺失,其母在第45~54外显子区域为杂合性缺失.结论 该家系中的先证者DMD基因为第45~54外显子缺失,突变基因来自母亲,其母为表型正常的携带者.dystrophin蛋白表达异常是造成抗肌萎缩蛋白病表型的病理基础,其临床后果不仅取决于dystrophin蛋白表达缺失的程度,还取决于DMD基因缺失区域的功能.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少年儿童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随机将60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阿立哌唑组30例,剂量为10~30 mg/d;利培酮组30例,剂量为2~6 mg/d.疗程8周.疗效评定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不良反应评定采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 结果:经8周治疗,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999.
Rathke囊肿(附7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Rathke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内分泌检查、手术疗效及病理结果 ,探讨其特点和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07年3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1例Rathke囊肿的病例资料.结果 Rathke囊肿女性多发(男:女=1∶1.5).临床表现以头痛、视力视野障碍、内分泌障碍为主.蝶鞍X线检查扩大者3例,其余正常.MRI检查T1WI可为高、低、等信号,T2WI 71.2%为高信号,部分病例增强后囊壁强化.术后33例头痛症状、25例视力视野障碍、6例内分泌障碍症状缓解.术后垂体功能低下者2例,一过性尿崩症8例,电解质紊乱7例.术后复发1例.结论 Rathke囊肿术前诊断困难.但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症状性囊肿应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机制,分析达到预防脑梗死复发效果所需强化治疗的最短时间.方法 选取经临床和CT/MRI确诊的发病72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阿司匹林片11服,每次100mg,每天1次.治疗组加用通心络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天3次,连服60d.全部患者于发病72 h内及治疗30、60 d时测定血浆LPA含量.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步匕患者血浆LPA含量变化的影响,并随访2个月内腩梗死的复发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浆LPA含量均明显降低,治疗组更为明显.治疗30 d时血浆LPA含量则已降至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0 d内脑梗死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以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含量,与阿司匹林合用可能有较好的预防脑梗死复发的效果.建议急性脑梗死发病后的强化治疗时间不少于1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