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25篇
  免费   2768篇
  国内免费   1222篇
耳鼻咽喉   239篇
儿科学   444篇
妇产科学   114篇
基础医学   1759篇
口腔科学   493篇
临床医学   3269篇
内科学   2236篇
皮肤病学   367篇
神经病学   408篇
特种医学   828篇
外科学   1912篇
综合类   7623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3163篇
眼科学   321篇
药学   3383篇
  35篇
中国医学   2464篇
肿瘤学   954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349篇
  2023年   342篇
  2022年   816篇
  2021年   961篇
  2020年   875篇
  2019年   464篇
  2018年   473篇
  2017年   690篇
  2016年   498篇
  2015年   965篇
  2014年   1374篇
  2013年   1678篇
  2012年   2413篇
  2011年   2529篇
  2010年   2312篇
  2009年   2160篇
  2008年   2152篇
  2007年   2061篇
  2006年   1875篇
  2005年   1400篇
  2004年   969篇
  2003年   793篇
  2002年   629篇
  2001年   551篇
  2000年   393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胸内手术患者单肺通气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剖胸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单肺通气组(OLV组)15例和双肺通气组(TLV组)15例,于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前即刻(T1)、单肺通气0.5 h(T2)、1 h(T3)、2 h(T4)、恢复双肺通气1 h(T5)、2 h(T6)和术后24 h(T7),双肺通气组T1~7对应时点为手术剖开胸腔时、胸内操作0.5 h 、1 h、2 h、胸内操作完成后1 h、2 h,术后24 h,采集桡动脉血样,测定血清SOD的活性,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PMN)计数.结果 与T0比较,两组的SOD活性均在T5、T6下降(P<0.05);WBC及PMN计数:OLV组在T4~T7、TLV组T5~T7升高(P<0.05).与TLV组比较,OLV组T5~T7时SOD活性降低,PMN计数升高,T4~T7时WBC计数升高(P<0.05).结论 单肺通气比双肺通气更易诱发或加重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围手术期应激的影响。方法按配对设计原则选择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62例,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A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每组31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后30min(T2)、关腹后(T3)和术后24h(T4),记录患者心率、平均动脉血压(MABP),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血清皮质醇(Cor)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术后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和T3时间点,B组患者MABP均低于A组患者(P〈0.05),T4时两组患者MA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各时间点两组患者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间点,B组NE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但两组间Co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间点,B组NE、Cor和CRP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P〈0.01或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较单纯全身麻醉更能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观察负压创伤治疗技术(NPWT)对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 36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采用智能NPWT治疗,22例采用常规清创、换药方法 治疗.两组均辅以控制血糖、血压、抗凝、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疗效,并测定溃疡周围组织氧分压.结果 NPWT组总有效率为94.44%,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81%,NPWT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NPWT组治疗后经皮氧分压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2周无明显提高(P>0.05).结论 NPWT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疗效显著,能提高溃疡周边组织氧分压,这可能是促进创面愈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4.
    
Background During scanning of the right hypochondrium and right intercostal regions with an ultrasonic transducer,several ultrasonic images of oblique sections are obtained.It is still a challenge for ultrasonography to divide these nonconventional sections into an accurate hepatic segmentation pattern.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the virtual hepatic segment model (VHSM) in assisting the ultrasonic localization of space-occupying hepatic lesions.Methods VHSM was constructed via 3D re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first Chinese visible human dataset.Preoperative ultrasonography,contrast-enhanced CT scan and VHSM techniques were performed in 100 patients with spaceoccupying focal lesions in the liver parenchyma for segmental localization.The results of these three techniqu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operative findings.Results VHSM was successfully detected on 2D sectional images by 3D reconstruction through surface rendering and volume rendering.The model could simulate ultrasonic directions to conduct a virtual dissection on any section plane,and fine liver segmentation could be displayed in any virtual plane.In 100 patients,there were 112 liver space-occupying focal lesions distributed in 148 liver segmentations.Regarding the positioning accuracies for lesions of different sizes and the lesion segmental distribution accuracies estimated using the three methods mentioned above,ultrasonography exhibited a significantly lower accuracy than VHSM for the segmental localization of lesions (P <0.05),and contrast-enhanced C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ultrasonography plus VHSM (P >0.05).Conclusion VHSM increased the accuracy of ultrasonic localization of space-occupying hepatic lesions,particularly in hepatic hypovascular regions.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NO)释放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LPS激活RAW264.7细胞株,与不同浓度组乌司他丁(100~10 000 U/ml)共同孵育,Griess试剂法测定NO释放量;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析iNOSmRNA的表达.结果 高浓度的乌司他丁(1 000~ 10 000 U/ml)能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的表达(P<0.05),下调iNOSmRNA含量(P<0.05);低浓度乌司他丁(100 U/ml)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iNOSmRNA表达与LPS单独处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浓度乌司他丁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NO释放和iNOSmRNA表达,这种抑制与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对肝内TGF-β1蛋白表达及Smads信号通路的作用,为制定慢性乙肝肝纤维化临床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运用免疫组化PV-6000法检测对照组和慢性乙肝组肝组织中TGF-β1、HBsAg和HBcAg的表达,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2)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培养HBV刺激的人肝星状细胞系LX-2细胞,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其细胞内TGF-β1、Smad3和Smad7的蛋白表达。结果:(1)慢性乙肝组肝组织内TGF-β1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肝内TGF-β1表达水平与血清HBV DNA含量呈正相关(P<0.01),且HBcAg阳性肝组织水平较高(P<0.01)。(2)体外细胞学实验中,HBV刺激组LX-2细胞内TGF-β1和Smad3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和HBV+抗-TGF-β1组(P<0.01);Smad7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GF-β1在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与血清HBV DNA含量及肝内HBcAg的表达有关。(2)在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中,HBV致纤维化作用机制以Smad3的正性调控为主,Smad7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RapidArc和IMRT技术在脑胶质瘤术后放疗中保护海马的剂量学比较。 方法:选取22例脑胶质瘤术后行放疗患者,在其CT和MRI图像融合基础上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分别设计IMRT和RapidArc计划,比较两种计划在计划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 结果:两种计划均能满足处方剂量要求。与IMRT技术相比,RapidArc技术靶区适形度指数更接近于1(P<0.05)、靶区剂量均匀性指数无显著差异;在脑干和海马保护上,RapidArc技术比IMRT技术有明显优势,特别是海马的Dmax和Dmean值均显示在RapidArc技术中低于IMRT技术(P<0.05)。 结论:RapidArc计划可以达到或优于IMRT技术的靶区剂量分布,能更好地降低海马的受照射量,且相对MU和治疗时间均有很大的优势,是脑胶质瘤术后海马保护放射治疗计划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究小窝蛋白1(caveolin-1)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中的作用。方法:以16HBE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免疫荧光、RT-q 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16HBE细胞EMT过程中caveol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iRNA干扰caveolin-1对16HBE细胞EMT的影响。结果:Caveolin-1广泛存在于16HBE细胞膜上,TGF-β1刺激后,caveol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P0.05)。与TGF-β1组比较,caveolin-1 siRNA和TGF-β1共同作用促进了细胞形态的转化,抑制了E-钙黏蛋白的蛋白表达而促进了α-SMA的蛋白表达(P0.05)。TGF-β1刺激16HBE细胞后,AKT和Smad3在30 min磷酸化水平最高,与0 min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用siRNA干扰caveolin-1基因后再用TGF-β1刺激16HBE细胞30 min,下游信号蛋白分子AKT和Smad3的磷酸化水平增高,与TGF-β1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结论:TGF-β1能下调16HBE细胞的caveolin-1表达水平;caveolin-1可能参与了TGF-β1诱导的16HBE细胞EMT过程中TGF-β1/Smad通路和PI3K-AKT通路的活化。  相似文献   
999.
在生物医学和临床研究实践中,经常需要检测两种不同物质是否在同一样品或同一种细胞中共存,最好使用双重染色法在同一个组织样本上进行杂交.双重染色的方法有两种类型,免疫酶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化学法.目前,在实体肿瘤中,由于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过高的荧光信号,免疫荧光法更适合用于冰冻保存的组织[1].双重免疫酶组织化学需要选择不同显色底物、不同的抗体、不同修复方法进行搭配,操作繁琐,在科研使用比较广泛,但临床操作要求稳定性高、操作简单,所以在临床不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000.
不同价态形态砷与砷中毒患者病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砷中毒患者血样与尿样进行砷价态形态、肝肾功等指标的检测,初步探索砷不同价态形态与患者病情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150例新疆奎屯农七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山西省山阴县等地对照组及患者的血样与尿样,分别检测样品中总砷、As(Ⅲ)(三价无机砷)、DMA(二甲基砷酸盐)、MMA(一甲基砷酸盐)的浓度,以及患者皮肤损害、相关酶和肝肾功的变化;通过统计学分析,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对于重度砷中毒患者,iAsⅢ、MMA和DMA的浓度与GST01(谷胱甘肽硫转移酶)、PNP20(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51的浓度密切相关;其中MMA与PNP51之间呈正相关,r值为0.72334,P<0.01;iAsⅢ和DMA与PNP51也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496和0.56569,P<O.05;而iAsⅢ和DMA与GST01之间表现出负相关的关系,r分别为-0.42833和-0.47226,P<0.05;iAsⅢ和DMA与AS3MT(砷甲基转移酶)呈负相关,r分别为-0.50329和-0.65320,P<0.05.iAsⅢ、MMA和DMA含量则表现出与皮肤损害包括色素缺失、色素减少及皮肤角化的弱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较弱,r为0.32389,P<0.05.Logistic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AsⅢ、DMA、MMA的回归系数β在α=0.05水平上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砷不同价态形态与患者病情程度相关,主要表现为影响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