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87篇
  免费   2454篇
  国内免费   1266篇
耳鼻咽喉   236篇
儿科学   444篇
妇产科学   114篇
基础医学   1652篇
口腔科学   481篇
临床医学   3226篇
内科学   2219篇
皮肤病学   363篇
神经病学   399篇
特种医学   818篇
外科学   1889篇
综合类   7476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3019篇
眼科学   321篇
药学   3353篇
  34篇
中国医学   2320篇
肿瘤学   940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253篇
  2022年   745篇
  2021年   903篇
  2020年   804篇
  2019年   411篇
  2018年   450篇
  2017年   662篇
  2016年   475篇
  2015年   951篇
  2014年   1370篇
  2013年   1667篇
  2012年   2411篇
  2011年   2524篇
  2010年   2309篇
  2009年   2161篇
  2008年   2146篇
  2007年   2060篇
  2006年   1876篇
  2005年   1400篇
  2004年   969篇
  2003年   794篇
  2002年   625篇
  2001年   551篇
  2000年   393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目的 评价在接种两剂已上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人群中序贯加强免疫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后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为制定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加强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开放性试验设计,筛选入组360例已接种两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3~4个月、6~8个月、11~13个月的18周岁及以上研究对象并接种1剂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研究用疫苗接种前、接种后14 d血样,用于体液免疫检测,收集研究用疫苗接种后1个月内的所有不良事件。 结果 本研究入组360例研究对象,按研究对象加强免疫与基础免疫间隔时间分3组(A组91~120 d,B组181~240 d,C组331~390 d),各组120例,无研究对象脱落。三组年龄均值分别为38.13、40.22和45.73岁,各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16,P<0.001),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8),C组和A、B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 IgG GMC(几何平均浓度)免疫前分别为4.81、4.23、2.12 A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54,P<0.001),C组和A、B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0);三组免疫后 IgG GMC 分别为106.69、124.05、80.04 A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28,P=0.133)。三组 IgG 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4.17%、87.50%、7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81,P=0.214)。免疫前血清针对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不同组别的中和抗体滴度比较,三组原型株中和抗体GMT(几何平均滴度)为1∶2.18、1∶2.18、1∶2.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1,P=0.990);三组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GMT为1∶2.09、1∶2.17、1∶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8,P=0.686)。免疫后血清三组原型株中和抗体 GMT为1∶31.09、1∶34.90、1∶2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62,P=0.106);三组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GMT为1∶61.46、1∶77.44、1∶43.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05,P=0.123)。序贯加强免疫后血清对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的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达到82.78%、83.33%。三组 SARS-CoV-2原型株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6.67%、87.50%、7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0,P=0.026),其中C组低于A组和B组;三组 SARS-CoV-2 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7.50%、84.17%、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183,P=0.075)。发生不良事件人数为124人,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为34.44%。各组发生率分别为35.83%、40.83%和2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87,P=0.064),所有研究对象出现的不良事件以接种部位不良事件为主,主要表现为疫苗接种部位疼痛(23.89%);全身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疲劳/乏力(6.94%),未发生与疫苗接种有关的SAEs。结论 接种两剂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后序贯加强免疫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较长间隔期的免疫前IgG和免疫后原型株中和抗体阳转率较低,不同间隔期的免疫后IgG 、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中和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建议基础免疫后6~8个月为最佳的接种间隔。  相似文献   
192.
目的应用传统与新型DRGs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评价效果比较研究,探讨新型DRGs指标体系应用价值。方法基于某省大数据平台的31家三级综合公立医院DRGs资料,分别采用传统与新型DRGs指标体系对之进行综合绩效评价,采用Pearson检验对医院排名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专家咨询法论证两种指标体系。结果31家医院排名均发生了变化,超过一半的医院排名变化幅度超过10名。两种DRGs指标体系的医院排名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48,P=0.057),即在实际评价效果上存在较大差异。新型DRGs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价值优于传统型。结论相较于传统DRGs指标体系,新型DRGs指标体系严格把控区域医疗质量指标,通过强化学科评价与费用控制,重视患者医疗质量,使评价更为科学、全面。  相似文献   
193.
目的通过分析脑死亡判定自主呼吸激发试验(AT)的质控指标,探讨改进策略,提高AT的实施率和完成率。方法收集吉林省脑损伤质控中心2017年-2020年脑死亡判定病例相关资料,依据标准进行AT技术质控,分析AT实施率和完成率情况。结果AT实施率由2017年的4.3%提升至2020年的83.5%;完成率由2017年的66.7%提升至2020年的96.1%。实施AT后可出现严重酸中毒、低血压、低血氧、低血钾等风险,未实施AT和未完成AT的原因主要为血压、心率、血氧不稳定。结论通过医师间、医护间的技术合作,有利于提升实施AT的安全性。为进一步提升AT实施率和完成率,建议制定出现AT相关心跳骤停情况的不苛责机制,健全AT相关培训及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94.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社区老年人营养风险检出率。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CBM、WanFang Data、VIP、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数据库有关于中国社区老年人营养状况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7个研究,包含47508例老年人,共16923例老年人检出营养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社区老年人的营养风险检出率为36.6%[95%CI(30.4%~42.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44.6%[95%CI(32.4%~56.9%)]、高龄46.8%[95%CI(31.0%~62.5%)]、低文化程度54.8%[95%CI(40.8%~68.8%)]、独居49.7%[95%CI(38.7%~60.6%)]、伴慢性疾病39.0%[95%CI(31.1%~46.8%)]、居住地农村51.8%[95%CI(30.3%~73.4%)]、华中地区56.7%[95%CI(27.5%~85.9%)]、ADL受损70.6%[95%CI(57.0%~84.1%)]、认知功能障碍62.6%[95%CI(38.8%~86.5%)]和衰弱52.6%[95%CI(31.7%~73.6%)]的社区老年人营养风险检出率更高。结论 当前证据显示,我国社区居家老年人营养风险检出率较高,针对检出率较高的特征人群应尽早进行筛查、诊断和干预,减少社区老年人营养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5.
目的 分析按病种分值付费政策对心血管病种患者实施效果并提供相关建议。方法 以广东省某大型三甲综合医院DIP政策实施前后收治的64 970份心血管病种患者为研究样本,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双重差分法,分析两种不同医保支付方式(广州医保、其他医保)对相关医疗指标的影响。结果 按病种分值付费政策实施后,广州医保患者人均住院费用从49 060.62元下降到46 984.24元(t=-6.924,P<0.001),自负金额减少2 104.67元(t=-10.654,P<0.001),住院天数下降0.40天(t=-8.824,P<0.001),三个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医保支付方式患者的这三个指标在两个时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费用结构中有明显变化幅度的分别是综合医疗服务费(t=53.403,P<0.001)、诊断费(t=50.198,P<0.001)、治疗费(t=22.804,P<0.001)、西药费(t=-12.488,P<0.001)、血浆和血浆制品费(t=-7.93,P<0.001)、耗材费(t=-17.901,P<0.001)以及其他费用(t=-115.076,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耗材费,同比减少5.53%。以“风险级别”为分层标准对人均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进行双重差分法分层分析,政策效果仅发生在人均住院天数中“中低风险级别”和“没有出现死亡病例”两组病例。结论 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有利于增强医院自主管理意识,减轻参保人员个人负担水平,优化费用结构,但仍需加强控制重点费用类别,并未能充分体现医疗服务价值和达到促进分级诊疗目的,需提高支付标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相似文献   
196.
目的 筛选新生儿发生败血症休克的危险因素,建立新生儿败血症休克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重庆医科大学7家附属医疗机构中患有败血症的新生儿,根据是否发生败血症休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LASSO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随机森林(RF)、分类回归树(CART)和人工神经网络(ANN)建立新生儿败血症休克预测模型,根据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等指标评估模型性能。结果 本研究中,共有339名败血症新生儿发生败血症休克,1 356名败血症新生儿未发生败血症休克。单因素分析筛选出31项差异指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12项独立危险因素。测试集中,logistic、XGBoost、RF、CART、ANN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6 (0.809~0.903),0.861 (0.819~0.904),0.880 (0.838~0.922),0.835 (0.790~0.881),0.808 (0.756~0.860)。结论 本文构建的五种预测模型相对稳定,其中,RF模型的预测性能最佳,能为新生儿败血症休克提供较好的预测。  相似文献   
197.
目的:对坤宁颗粒发挥抗凝血活性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HPLC-Q-TOF-MS/MS)对坤宁颗粒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检测条件为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流动相乙腈(A)-25 mmol·L-1乙酸铵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5%~22%A;5~10 min,22%~30%A;10~15 min,30%~95%A;15~20 min,95%~5%A;20~30 min,5%A),流速0.2 m L·min-1,柱温30℃,进样量1μL;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检测模式。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化学成分的靶点与异常子宫出血(AUB)的靶点进行交互分析,利用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关键成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10批坤宁颗粒的指纹图谱,采用血液凝固法及纤维蛋白原平板法测定坤宁颗粒的抗凝血活性,建立其谱效关系;选择拓扑分析与谱效关系中共有的成分作为Q-Marker,并对其...  相似文献   
198.
目的 探讨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对急性酒精性胃黏膜损伤的改善作用,为进一步开展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防治酒精致多脏器损伤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多次灌胃给予56%红星二锅头白酒(15 mL·kg-1)建立小鼠急性酒精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将120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奥美拉唑组(0.026 g·kg-1)、葛花-枳椇子(配伍)高、中、低剂量组(29.2、14.6、7.3 g·kg-1)、葛花组(19.5 g·kg-1)、枳椇子组(19.5 g·kg-1)共8个组,每组15只,动物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10 mL·kg-1预给相应药物3 d,从第4天开始,给药1 h后按15 mL·kg-1灌胃二锅头白酒,空白组给予相同体积去离子水,记录小鼠醉酒和醒酒时间,连续给药给酒3 d,末次给药1 h后摘眼球处死;气相色谱仪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乙醇体积分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小鼠胃黏膜中乙醇脱氢酶(ADH)活性;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胃黏膜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和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升高(P<0.05),胃黏膜组织NF-κB p65 mRNA表达升高(P<0.01),IκBα mRNA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奥美拉唑组、配伍高、中剂量组、葛花组醉酒时间延长(P<0.05),配伍高、中剂量组醒酒时间缩短(P<0.05),配伍高剂量组血清中乙醇体积分数降低(P<0.05),奥美拉唑组、配伍高、中剂量组胃黏膜中ADH活性升高(P<0.05),配伍各剂量组、葛花组肉眼损伤评分降低(P<0.05),奥美拉唑组、配伍各剂量组、葛花组病理损伤评分降低(P<0.01),各给药组血清中IL-6表达降低(P<0.05),奥美拉唑组、配伍各剂量组、枳椇子组血清中IL-1β表达降低(P<0.05),配伍高、中剂量组血清中TNF-α表达降低(P<0.05),各给药组胃黏膜组织NF-κB p65 mRNA表达降低(P<0.05),奥美拉唑组、配伍各剂量组胃黏膜组织IκBα mRNA表达增加(P<0.05);与高剂量组比较,配伍低剂量组与枳椇子组醉酒时间缩短(P<0.01),葛花、枳椇子组醒酒时间延长(P<0.01),配伍中、低剂量组、葛花组、枳椇子组血清中乙醇体积分数升高(P<0.05),配伍中、低剂量组、枳椇子组肉眼损伤积分增加(P<0.05),配伍中、低剂量组、葛花组、枳椇子组病理损伤积分增加(P<0.01),配伍低剂量组、葛花组、枳椇子组血清中IL-1β含量升高(P<0.01),葛花组与枳椇子组胃黏膜组织IκBα mRNA表达量降低(P<0.05);与配伍中剂量组比较,枳椇子组醉酒时间缩短(P<0.05),葛花组醒酒时间延长(P<0.05),葛花组、枳椇子组病理损伤积分增加(P<0.01),配伍低剂量组、葛花组、枳椇子组血清中IL-1β含量升高(P<0.05);与配伍低剂量组比较,枳椇子组病理损伤积分增加(P<0.05)。结论 葛花、枳椇子及其配伍能起到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胃黏膜损伤的防治作用,可能与抑制胃黏膜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有关,且配伍高剂量组药效最佳。  相似文献   
199.
目的 研究人参败毒散调控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Unc-51样激酶1(AMPK/ULK1)自噬通路抑制溃疡性结肠炎小鼠黏膜屏障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组(西药组),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通过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50%乙醇诱导UC模型,西药组(0.3125 g·kg-1)、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31.2、15.6、7.8 g·kg-1)灌胃2周后,检测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AMPKα)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中闭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蛋白-2(Claudin-2)、自噬标志蛋白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及AMPK/ULK1通路磷酸化蛋白p-AMPK、p-ULK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损伤评分明显上调(P<0.05),AMPKα 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p-AMPK、p-ULK1、Occludin蛋白水平及LC3Ⅱ/Ⅰ明显下调(P<0.05),而p62、Claudin-2蛋白水平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的结肠损伤评分下降,AMPKα mRNA明显上调,p-AMPK、p-ULK1、Occludin蛋白水平及LC3Ⅱ/Ⅰ上升,而p62、Claudin-2蛋白表达下降,以人参败毒散中剂量组干预效应最明显(P<0.05)。结论 人参败毒散可抗肠道黏膜屏障损伤,以人参败毒散中剂量组疗效最佳,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ULK1自噬通路有关,通过加速LC3Ⅰ向LC3Ⅱ转化,促进p62降解,从而改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2功能,修复肠道机械屏障损伤。  相似文献   
200.
摘 要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预防上肢皮瓣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就诊于 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的 60 例行上肢皮瓣转移术的患者,采用简单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术后 对照组患者常规应用 “ 三抗 ” 治疗,观察组患者在 “ 三抗 ” 的基础上加服血府逐瘀汤剂,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皮瓣的血运情 况、总体疗效。 结果:术后 3 d、7 d,观察组患者皮瓣肿胀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分别为 –2.28、–3.46, P < 0.05);术后 1 d、3 d、7 d,观察组患者毛细血管反应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分别为 –6.89、–6.29、–7.35, P < 0.05);观察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 –3.44,P < 0.05)。 结论:上肢皮瓣术后的患者在常 规 “ 三抗 ” 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可有效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