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9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238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25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328篇
内科学   250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04篇
特种医学   81篇
外科学   297篇
综合类   699篇
预防医学   224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359篇
  3篇
中国医学   241篇
肿瘤学   11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 研究中药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高血糖的作用。方法 将 110例男性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对照组 5 7例单服抗精神病药物 ,研究组 5 3例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同时加服中药滋阴汤。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1,2个月测定空腹血糖 ,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在治疗 1,2个月时血糖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治疗结束时对照组中有 2例患者血糖值超过正常值的最高限。结论 中药能预防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血糖增高。  相似文献   
152.
目的评价莫西沙星与加替沙星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的成本-效果。方法选择泌尿系统感染患者80例,随机分成莫西沙星组和加替沙星组,莫西沙星组40例,给予莫西沙星400mg,1次/d.力口替沙星组40例,给予加替沙星400mg,1次/d,疗程均为7d,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莫西沙星组临床总有效率95.0%(38/40),加替沙星组92.5%(37/40),两组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7.50%(31/40)和76.92%(30/39),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2/40)、7.5%(3/4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296和779(P〈0.01)。结论加替沙星治疗方案为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153.
硬膜外注射药物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注射液的组成中维生素B1和B1 2是常用的成份。本工作探讨该成分是否必要。2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用硬膜外腔注射法进行治疗,每周一闪共三次。A组60例,注射液中含维生素B1、B12,B组156例注射液中不含维生纱B1、B12。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液中加入维生素B1、B12等辅助性药物作硬膜外腔治疗并不能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4.
目的探讨沈阳地区部分医院万古霉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失败的因素,为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8月对临床分离的17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02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70株,采用E-test法检测其对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用含万古霉素4.0μg/ml的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筛选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hVISA),在无万古霉素血平皿培养基中对MRSA进行连续传代培养,检测其对万古霉素MIC值的变化。结果 172株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MIC值在(1.0~2.0)μg/ml有146株,占84.89%;102株MRSA对万古霉素MIC值在(1.0~2.0)μg/ml有88株,占86.27%,其中有两株MIC值为(2.5~3.0)μg/ml;70株MSSA对万古霉素MIC值在(1.0~1.5)μg/ml有46株,占65.71%,其余<1.0μg/ml;含万古霉素4.0μg/ml的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未筛选出hVISA,也未筛选出对万古霉素MIC值>8.0μg/ml的VRSA;体外传代培养发现,MRSA对万古霉素的MIC值随传代次数呈现一定变化规律。结论沈阳地区hVISA检出率极低,大部分临床治疗失败可能与菌株MIC值漂移有关,MIC值漂移菌株脱离抗菌药物环境连续传代,其MIC值较初始分离时未见下降,提示MIC值的漂移可能也涉及到了稳定的遗传变异,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5.
目的探讨现代化手术室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思路、内容和实践措施,从而确保手术室医疗设备和附属设施的安全使用和顺利运转。方法基于手术室各种医疗仪器设备的维修和维护历史数据,提出以设备维修为切入点开展手术室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实践措施。结果手术室医疗设备实施质量控制后,故障率明显下降,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和开展。结论手术室专职医学工程师改变了传统工作模式,将应急维修和预防性维修相结合,积极开展质量控制,对做好手术室医学工程技术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6.
目的:制备甲氨蝶呤微乳并评价其质量。方法:选用无水乙醇作助表面活性剂,以甲氨蝶呤在各种油相组分中的溶解度、不同体系的最大载油量为指标,通过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微乳区,筛选甲氨蝶呤微乳的最佳处方;以外观、平均粒径及其分布、Zeta电位、含量、pH值为指标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微乳的最佳处方为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大豆磷脂、无水乙醇、油酸乙酯(3∶1.5∶1.5∶3),其中甲氨蝶呤在大豆磷脂中的溶解度为585.95μg·mL-1,在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大豆磷脂体系中的最大载油量为42.8%;其外观均一透明,平均粒径为25.1nm,多分散指数为0.273,Zeta电位为-1.723mV,pH值为6~7,含药量均大于94%。结论:所制制剂理化性质稳定,制备工艺简单,质量稳定易控。  相似文献   
157.
目的:了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新生内膜和再狭窄形成的过程及其细胞来源。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0只日本大耳白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模型的标本进行分析,分别进行了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肌动蛋白(α-actin)、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表达的分析。结果:所有实验组.均可以见到内膜增生和再狭窄形成。PCNA在切除术后60d内有高表达,(α-actin和PDGF在30d内有高表达,而PDGF-R在各时间段均无高表达。结论:新生内膜形成是由于平滑肌细胞激活后,增殖、迁移和表型转化的结果。在内膜切除术后早期(60d内)平滑肌细胞的激活与PDGF等细胞因子有关,在晚期(90d)可能与炎性细胞浸润或泡沫细胞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8.
目的 调查医院护理人员肌肉骨骼患病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指导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 于2021年2—6月采用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评估郑州市二级及以上医院护理人员肌肉骨骼患病情况,同时参照快速上肢评估方法评估人体工效学负荷等级,收集护理人员的人口学资料等,分析肌肉骨骼疾患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1 031名护理人员,肌肉骨骼患病率为77.21%,以颈、肩、腰部患病更多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520)、BMI≥24.0 kg/m2OR=1.960)、有生育过(OR=1.114)、工龄(OR=2.208)、医院级别(OR=2.751)、科室(内科:OR=0.451、儿科:OR=0.671、妇产科:OR=0.184、急诊:OR=2.487、其他科室:OR=0.191)、人体工效学负荷等级(OR=2.560)是医院护理人员肌肉骨骼患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医院护理人员肌肉骨骼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应当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帮助护理人员减少不良工作姿势、改善工作环境,降低肌肉骨骼患病率,提高医护人员身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9.
目的:探讨13号染色体长臂相互缺失所致严重少弱畸形精子症患者生精阻滞的可能机制。方法:对1例13号染色体异常的严重少弱畸形精子症患者血液样本进行全基因组的寡核苷酸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以确定受累染色体的断裂点或基因缺失。对患者生殖细胞进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以观察初级精母细胞13号染色体配对的情况。结果:寡核苷酸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显示在13q12.3上有连续4个探针的缺失(A_16_P19757882,A_16_P02744617,A_14_P108858和A_16_P02744687),覆盖59.93 kb,位于基因FLT1和POMP之间,没有注释基因存在。初级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分析显示同源13号染色体配对错误,13q14和13qter信号彼此分离。结论:染色体重排导致的精子发生阻滞可能是由于生殖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错误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0.
目的 进一步探讨内镜下行EMR(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内镜黏膜切除术)和ESD(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9年以来我院收治的经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明确诊断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和原位癌的消化道早期肿瘤的病例分为两组,分别进行EMR和ES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治疗2周后,内镜复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行EMR和ESD的病例(各30例)均顺利完成,所有病例均完整回收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两组均未出现穿孔;EMR组发生出血2例,出血率6.67%( 2/30);ESD组发生17例出血,出血率56.67%( 17/30);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3,P<0.05).临床疗效观察:EMR组7例有病灶残留,残留率23.33% (7/30); ESD组2例有病灶残留,残留率6.67%( 2/30);两组病灶残留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1,P<0.05).结论 EMR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较短、容易被掌握、出血穿孔率较低;而ESD操作技术比较复杂,要求熟练程度高,手术时间较长,容易发生出血及穿孔.对于消化道早期肿瘤,在内镜下行EMR和ESD就可达到根治目的,既可保证病变完全切除,又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可达到外科手术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