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39篇 |
免费 | 331篇 |
国内免费 | 16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5篇 |
儿科学 | 61篇 |
妇产科学 | 17篇 |
基础医学 | 224篇 |
口腔科学 | 40篇 |
临床医学 | 354篇 |
内科学 | 323篇 |
皮肤病学 | 35篇 |
神经病学 | 90篇 |
特种医学 | 117篇 |
外科学 | 392篇 |
综合类 | 925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385篇 |
眼科学 | 19篇 |
药学 | 480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377篇 |
肿瘤学 | 1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74篇 |
2021年 | 92篇 |
2020年 | 108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84篇 |
2016年 | 64篇 |
2015年 | 104篇 |
2014年 | 158篇 |
2013年 | 204篇 |
2012年 | 272篇 |
2011年 | 348篇 |
2010年 | 298篇 |
2009年 | 270篇 |
2008年 | 289篇 |
2007年 | 315篇 |
2006年 | 287篇 |
2005年 | 225篇 |
2004年 | 174篇 |
2003年 | 139篇 |
2002年 | 113篇 |
2001年 | 113篇 |
2000年 | 95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61.
目的:比较吡柔比星两种膀胱内灌注方法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52例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后表浅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次吡柔比星灌注剂量30mg,治疗组术后24h内膀胱灌注1次,此后每周灌注1次,连续8周,再改为每月灌注1次,至术后1年。对照组术后2周开始灌注,此后每周灌注1次,连续8周,再改为每月灌注1次,至术后1年。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随访16.3个月。其中治疗组随访期内2例复发,复发率8%;对照组随访期内4例复发,复发率14%,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尿路刺激症状。结论:本研究显示,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满意,用药方便,患者耐受性好;术后即刻膀胱灌注联合常规灌注较常规灌注可以降低肿瘤复发率,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和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102例,其中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分别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LAM(56例)或ETV(26例)抗病毒治疗。结果治疗8、12周时,治疗组TB及MELD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T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12周时治疗组好转率和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MELD评分≤30分时,治疗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MELD评分>30分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M组与ETV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M和ETV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均有较好疗效,但应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63.
64.
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21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SPL)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975-2000年收治的21例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均行手术治疗,14例行COP或CHOP方案化疗,7例未行化疗,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5.7%和28.6%。21例均为术后病理确诊,其中B细胞源性20例,T细胞源性1例。按Ahman脾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期,Ⅰ期9例,Ⅱ期7例,Ⅲ期5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55.6%、42.9%、20%。结论 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和CT,病期的早晚影响其预后,手术治疗联合化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5.
目的:采用临床直接测量、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骨的变化,并分析不同方法的测量效果。方法:纳入20名患者共23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牙齿拔除后应用去骨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 boving bone mineral,DBBM,Bio-Oss)和可吸收膜(bioabsorbable collagen membrane, Bio-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术中临床直接测量,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通过上述3种方法测量分析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并比较测量效果的异同。结果:比较23个拔牙位点的牙槽骨高度在拔牙位点中央、远中中央、颊侧远中3个观察点的术中临床测量与CBCT测量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点的高度及宽度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接受翻瓣再进入实施种植的10名患者中,拔牙位点中央相应观察点的牙槽骨高度显著增加,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分别增加(6.15±1.73) mm和(6.59±2.53) mm,牙槽骨宽度测量值分别为(8.45±1.18) mm和(8.52±1.27) mm,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平行投照根尖片观察术前和术后6个月拔牙位点中央的牙槽骨高度变化为增加(5.84±4.28) mm,测量数值与另两种方法接近。结论:存在骨缺损的磨牙应用Bio Oss与Bio 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后,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两种方法对牙槽嵴顶骨高度和宽度变化的评价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6.
临床上,常规拔牙后牙槽骨的自然愈合存在不同程度的牙槽骨吸收[1],影响未来的种植体植入修复位置,角度及软、硬组织处理。研究表明,采取微创拔牙和位点保存技术可以减少牙槽骨吸收,显著保留牙槽嵴宽度及高度[2-3],减少或避免种植治疗同期实施复杂的植骨手术。另有文献指出,种植体周围至少需要2 mm的角化龈及1 mm的附着龈,方能维护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获得长期稳定疗效。本研究完整展示了1例针对牙周 牙髓联合病变磨牙的病情分析,采取微创拔牙结合位点保存和游离龈移植术创造良好软、硬组织条件,获得最终较好种植修复效果的具体实施步骤,积累了针对此类问题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使用开放式载体玻璃化冷冻保存囊胚的时长对复苏移植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探讨胚胎经过玻璃化冷冻并进行6年以上的长期保存是否对临床结局产生负面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生殖中心进行囊胚玻璃化冷冻复苏移植的2 6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时长将其分为7组:≤1年,1~2年,2~3年,3~4年,4~5年,5~6年和≥6年,比较各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结局、活产情况和单胎新生儿出生结局之间的差异,再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取卵年龄、移植年龄、胚胎冷冻保存时间、囊胚冷冻日期和囊胚级别对妊娠率和活产率的影响。结果各组患者取卵年龄、移植年龄、优胚率、复苏胚胎存活率、妊娠率和活产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平均移植胚胎数、D5胚胎比例、种植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单胎率、出生男孩率、出生缺陷率、单胎出生体重、身长和孕天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取卵年龄、移植年龄和冷冻保存时间对妊娠率无显著影响(P>0.05),取卵年龄和冷冻保存时长对活产率无显著影响(P&... 相似文献
68.
以结缔组织病为主体的风湿病都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为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全国各地均实行交通管制,风湿病患者复诊困难。医师无法判断患者病情控制的水平,无法了解服药后是否已产生不良反应,故而难以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建议。作为补救措施,可通过加患者微信开展网络咨询服务,开展函诊,快递药物。风湿病患者大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医师需要为患者做更多的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不能当面指导,但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途径向患者反复宣教如何防范病毒感染。已经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风湿病患者,要在呼吸科和风湿科医师的协同指导下开展治疗。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