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524篇 |
免费 | 13112篇 |
国内免费 | 796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84篇 |
儿科学 | 1897篇 |
妇产科学 | 727篇 |
基础医学 | 7376篇 |
口腔科学 | 2429篇 |
临床医学 | 14521篇 |
内科学 | 10509篇 |
皮肤病学 | 1159篇 |
神经病学 | 3080篇 |
特种医学 | 5654篇 |
外科学 | 10394篇 |
综合类 | 36315篇 |
现状与发展 | 28篇 |
预防医学 | 14469篇 |
眼科学 | 1708篇 |
药学 | 15953篇 |
211篇 | |
中国医学 | 14213篇 |
肿瘤学 | 57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1篇 |
2023年 | 1747篇 |
2022年 | 4348篇 |
2021年 | 5489篇 |
2020年 | 4761篇 |
2019年 | 2600篇 |
2018年 | 2640篇 |
2017年 | 3653篇 |
2016年 | 2819篇 |
2015年 | 5218篇 |
2014年 | 6571篇 |
2013年 | 8440篇 |
2012年 | 11693篇 |
2011年 | 12621篇 |
2010年 | 11541篇 |
2009年 | 10059篇 |
2008年 | 10224篇 |
2007年 | 9675篇 |
2006年 | 8729篇 |
2005年 | 6692篇 |
2004年 | 4613篇 |
2003年 | 3720篇 |
2002年 | 2997篇 |
2001年 | 2677篇 |
2000年 | 1853篇 |
1999年 | 604篇 |
1998年 | 148篇 |
1997年 | 134篇 |
1996年 | 135篇 |
1995年 | 102篇 |
1994年 | 86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52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2篇 |
1966年 | 2篇 |
1963年 | 3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体外诱导作用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吲哚胺2,3-过氧化酶(IDO)的表达及IDO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观察传代3次以上的细胞形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以鉴定其纯度。分别用浓度为0、20、50、100、200 U/ml的IFN-γ诱导作用MSCs后,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DO 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IDO蛋白的表达,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色氨酸的特异代谢产物犬尿氨酸的特异代谢率,以此判断IDO的活性。以丝裂霉素C灭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为刺激细胞,异基因T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与经200 U/ml IFN-γ作用的MSCs组成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MSCs与反应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5、1:10、1:50及1:100,部分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IDO的特异性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1-MT),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率及培养体系中IDO活性。结果MSCs培养传代3代以后的纯度达到95%。在无IFN-γ作用时,MSCs没有IDO mRNA表达,经不同浓度的IFN-γ诱导后,均可检测到IDO mRNA表达,且表达强度呈IFN-γ剂量依赖性;IDO蛋白的表达与IDO mRNA一致;随着IFN-γ浓度的增加,MSCs培养上清液中的色氨酸浓度降低,而犬尿氨酸浓度升高。在无MSCs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T淋巴细胞的增殖率为(80.2±5.7)%,当MSCs与反应细胞之比为1:5、1:10、1:50及1:100时,T淋巴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28.1±3.2)%、(38.6±4.0)%、(57.2±2.5)%和(84.1±4.6)%,若在相同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1-MT,则MSCs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基本消失;培养体系中IDO的活性与MSCs的数量成正比。结论γ干扰素在体外能诱导MSCs的IDO表达,其表达水平与γ干扰素呈剂量依赖性;IDO能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992.
硬膜外混合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分娩镇痛时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浓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测定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时不同浓度舒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寻找舒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的适宜浓度。方法100例ASAⅠ或Ⅱ级的足月初产妇,妊娠37~42周,随机分为2组:0.4μg/ml舒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组(A组)(n=45)和0.6μg/ml舒芬太尼混合罗哌卡因组(B组)(n=55)。2组均在宫口扩张至2~3 cm时行硬膜外穿刺,置管。2组第1例产妇罗哌卡因浓度均为0.12%,随后的罗哌卡因浓度按序贯法确定:即前1例若镇痛有效(注药后30 min时VAS评分≤3分)。则下1例接受的药物降低一个浓度梯度,若镇痛无效,则上升一个浓度梯度,浓度梯度0.01%。若镇痛效果可疑,则下1例接受的药物维持原浓度,计算罗哌卡因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观察镇痛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B组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11.9%、29.4%(P< 0.05),A组、B组各有1例发生恶心呕吐(P>0.05)。A组罗哌卡因的EC50为0.059%(95%可信区间为0.056%~0.062%),B组罗哌卡因的EC50为0.054%(95%可信区间为0.053%~0.055%)。结论硬膜外混合0.4、0.6μg/ml舒芬太尼分娩镇痛时,罗哌卡因的EC50分别为0.059%、0.054%;舒芬太尼的推荐浓度为0.4μg/ml。 相似文献
993.
双极电凝和PK刀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双极电凝和PK刀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12月66例腹腔镜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双极电凝组33例,PK刀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及严重并发症发生。PK刀组在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上均显著少于双极电凝组。结论:与双极电凝相比,PK刀具有止血效果佳,热辐射损伤小,器械操作简单、易学等优点,极大提高了妇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NeuroformⅡ支架植入联合Matrix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诊断为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病人11例,其中大脑前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眼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椎基底动脉瘤2例。7例先行NeuroformⅡ支架瘤颈成形,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置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4例先置入微导管于动脉瘤内,再释放支架后栓塞,术后3~6个月随访。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其中致密填塞8例,部分致密填塞3例,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4例短期随访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结论NeuroformⅡ支架联合Matrix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95.
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的疲劳载荷共2000次,加载频率为0.5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单节段固定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稳定指数(SPI)分别为0.78、0.80、0.92、0.83,双节段固定组SPI分别为0.88、0.89、0.95、0.85,在前屈方向单节段固定组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组(P<0.01);疲劳后,单节段固定组SPI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降低0.05、0.03、0.05、0.11,降低值均大于双节段固定组,且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有显著性差异(旋转:P<0.01;侧屈: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旋转、侧屈方向,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抗疲劳载荷效果优于单节段固定术。 相似文献
996.
椎间盘髓核细胞中Sox9与Ⅱ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椎间盘髓核组织中Sox9基阏表达的变化及其与Ⅱ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将30个椎间盘组织按Thompson分期分为Ⅰ~Ⅳ期.应用RT—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期间盘组织巾Sox9、Ⅱ型胶原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应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采用单闪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椎间盘髓核组织巾Sox9mRNA的表达量在总体上低于Ⅱ型胶原,Sox9蛋白表达位于细胞核中而Ⅱ型胶原主要位于细胞间质内,Sox9在ThompsonⅠ期椎间盘的细胞核内表达很强而存Ⅳ期则很弱甚至缺失:从ThompsonⅠ-Ⅳ期两种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降低,各分期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ThompsonⅠ~Ⅳ期标本巾Ⅱ型胶原与Sox9表达量的下降趋势相近。结论:Sox9和Ⅱ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与Thompson分期密切相荚,随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表达逐渐降低,且两者下降趋势相近。 相似文献
997.
颈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2000年5月至2006年5月共行颈椎前路手术523例,手术方式采用环锯减压 cage或植骨 带锁钢板固定278例;椎体次全切除或颈前路开槽减压 钛网植骨 带锁钢板固定245例。术后随访403例,随防内容包括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并每月进行一次颈椎X线检查。结果:随访6个月至6年,平均2年10个月,8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猝死2例,喉头痉挛、气管痉挛,堵塞呼吸道可能为其死亡原因;术后切口皮下血肿3例,经床头紧急清除血肿后呼吸困难解除;颈脊髓或神经根损伤6例,经脱水治疗后恢复满意;喉返神经损伤1例,喉上神经损伤3例,3个月内基本恢复正常;切口感染2例,经抗感染、换药治疗后愈合;脑脊液漏2例,经局部适度加压后愈合;钢板螺钉松动钛网移位1例,经再次手术取出钢板,重新放置钛网植骨,钢板重新固定,3个月后植骨融合;植骨未愈合2例,均再次手术植骨钢板固定,3个月后植骨融合;内置物下沉、椎间高度丢失13例,经颈领固定,3-6个月内均获得椎间融合;相邻节段退变19例,无症状未特殊处理;颈部疼痛27例,给予口服非甾体药物,21例患者疼痛缓解。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应积极预防及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998.
胸腺肽α1对严重外科感染病人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胸腺肽α1(Tα1)对严重外科感染病人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Tα1在外科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2005年2月至2006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ICU收治的45例严重外科感染病人,随机分为用药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用药组加用胸腺肽α1,并观察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以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NK细胞百分率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呈升高趋势,但对照组趋势更加明显,而白介素-10(IL-10)在用药组病人中呈升高趋势,治疗第4天用药组的CD3^+、CD4^+较用药前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Tα1可以调节严重感染病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病人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检测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在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细胞侵袭、移行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层黏连蛋白黏附法,从胃癌MKN-45细胞株(Mo)中筛选获得高黏附亚株(Mh)和低黏附亚株(ML)。应用RT-PCR和SABC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Tiam 1mRNA与蛋白在Mo、ML、Mh细胞中的表达。应用Boyden小室测定Mo、ML、Mh细胞的体外侵袭、移行能力并分析其与Tiam1表达间的关系。结果:胃癌MKN-45细胞高黏附亚株(MH)的体外侵袭、移行能力均较MKN-45细胞(Mo)及其低黏附亚株(Mo为强(P〈0.05),但Mo与ML细胞间无差异(P〉0.05)。Tiam 1mRNA和蛋白在MH细胞中的表达均较其在Mo和ML细胞中的表达为强(P〈0.05),但在Mo与ML细胞中的表达无差异(P〉0.05)。Tiam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与胃癌细胞体外侵袭、移行能力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Tiam1基因表达水平升高有可能促进胃癌细胞侵袭、移行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酶(MMP)-2、MMP-9及抑制因子TIMP-1在腹主动脉瘤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通用型二步法对70例腹主动脉瘤和15例正常腹主动脉标本中的MMP-2、MMP-9及TIMP-1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腹主动脉瘤组织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腹主动脉组织,TIMP-1蛋白表达阳性率和正常腹主动脉没有统计学差异,(X^2=0.103,P=0.991);MMP-2蛋白的表达与腹主动脉瘤的直径呈负相关(X^2=13.785,P=0.032),MMP-9蛋白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症状,腹主动脉瘤直径、破裂有相关性,(P〈0.05),TIMP-1蛋白表达阳性率与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X^2=0.103,P=0.991)。结论:腹主动脉瘤组织中MMP高表达和TIMP的相对弱表达在腹主动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MP-9可以预测腹主动脉瘤的自然病程从而作为腹主动脉瘤手术治疗的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