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844篇
  免费   22114篇
  国内免费   14158篇
耳鼻咽喉   2310篇
儿科学   3409篇
妇产科学   1489篇
基础医学   17373篇
口腔科学   4195篇
临床医学   25871篇
内科学   25967篇
皮肤病学   2468篇
神经病学   8352篇
特种医学   1001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5篇
外科学   22638篇
综合类   55898篇
现状与发展   53篇
一般理论   10篇
预防医学   23137篇
眼科学   3613篇
药学   26503篇
  315篇
中国医学   19871篇
肿瘤学   13601篇
  2024年   1013篇
  2023年   2830篇
  2022年   7246篇
  2021年   9661篇
  2020年   7872篇
  2019年   5154篇
  2018年   5428篇
  2017年   6607篇
  2016年   5782篇
  2015年   9728篇
  2014年   12344篇
  2013年   14421篇
  2012年   20606篇
  2011年   22151篇
  2010年   18961篇
  2009年   16391篇
  2008年   17542篇
  2007年   16980篇
  2006年   15300篇
  2005年   12640篇
  2004年   9039篇
  2003年   7876篇
  2002年   6531篇
  2001年   4815篇
  2000年   3523篇
  1999年   1700篇
  1998年   864篇
  1997年   857篇
  1996年   614篇
  1995年   534篇
  1994年   454篇
  1993年   282篇
  1992年   248篇
  1991年   207篇
  1990年   139篇
  1989年   120篇
  1988年   88篇
  1987年   97篇
  1986年   99篇
  1985年   54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21篇
  1978年   19篇
  1975年   16篇
  1974年   12篇
  1973年   16篇
  1972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91.
<正> Spinal cord injury(SCI)is such a serious disease that itwould bring heavy burdens of both health and economy tothe victims as well as the society.Although worldwide med-ical researchers of neuroscience have made great efforts toattempt to solve this big problem for nearly a century, there  相似文献   
892.
目的 建立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的分离方法 ,观察其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为下一步细胞融合提供DC来源。方法 以免疫磁珠分选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CD4 + DC ,流式细胞仪检测所得细胞的纯度 ,光镜、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其形态 ,SP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DC的分子表达。结果 此纯化方法所得细胞纯度可达到 80 %以上 ,形态学观察可见纯化细胞具有典型的DC特征 ,该细胞能高表达HLA DR和S 10 0分子。结论 免疫磁法可获得较高纯度典型DC ,为进一步进行DC与肿瘤的融合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93.
目的研究大鼠提睾肌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法 (TUNEL)对大鼠提睾肌缺血再灌注后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Bcl-2、Bax、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缺血再灌注后 ,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均有Bcl-2、Bax、P53和PCNA的表达 ,在平滑肌细胞 ,Bcl-2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Bax和P53。PCNA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在内皮细胞 ,Bax和P53的表达最强 ,TUNEL阳性细胞率最高。结论大鼠提睾肌缺血再灌注可造成平滑细胞的增殖和内皮细胞的凋亡 ,其结果可能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894.
桡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术中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应用桡动脉作冠状动脉旁路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动脉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测了35具成人尸体的两侧桡动脉长度、外径、毗邻结构和可用于CABG的长度和外径。结果:桡动脉总长度为20.87cm,可用于CABG的长度为19.99cm;桡动脉上端外径为3.18mm,可用于CABG的桡动脉上端、中点、下端外径分别是2.66mm、2.28mm、2.29mm。结论:桡动脉有足够的长度和与冠状动脉相匹配的外径,可作为CABG的动脉桥。  相似文献   
895.
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因素及测量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流变现象,是影响血液循环的主要因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是某些疾病的重要特征。本文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其他因素三个方面,介绍了小同因素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并比较、讨论了测量红细胞变形性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96.
基于扩展Infomax ICA的ERP少次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提取是脑电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相干平均的方法来获取.由于脑电的非平稳性,使其需要大量重复刺激才能获得,对于受试者极不方便,也不利于ERP的实时检测.本文以反映大脑稀少认知事件的相关电位P300为例,采用扩展Infomax(extended informationmaximization)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算法,先滤除眼动、工频干扰,再重构脑电数据,最后经少次叠加即可得到与通常需多次相干平均结果相近的比较满意的P300波形.说明ICA算法在ERP的峰值和潜伏期模式识别上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具有潜在的临床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97.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2、14和泛素因子E4A(UBE4A)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及癌旁正常卵巢组织间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RFDD-PCR、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USP2、USP14和UBE4A在40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卵巢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卵巢组织上的表达差异。结果:泛素特异性蛋白酶USP2、USP14和UBE4A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组织中高表达,而在正常卵巢组织中无表达或低表达。结论:USP2、USP14和UBE4A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卵巢癌中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活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898.
目的探讨应用胫骨远端锁定钢板经皮微创植入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小切口植入胫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32例胫骨远端骨折,男19例,女13例,年龄13~77岁,平均39.8岁。其中开放性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28例,均为新鲜骨折。结果 2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1.7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3.6周,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等并发症。按照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优19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3.1%。结论微创钢板内固定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  相似文献   
899.
抗磺胺嘧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ELISA检测试剂盒的建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制备抗磺胺嘧啶 (SD)的单克隆抗体 (mAb) ,并研制SD快速检测试剂盒。方法 :以SD BSA的偶联物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 ,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SD的mAb。并用抗SDmAb和SD HRP酶标抗原 ,建立一种可检测样品中的游离SD分子的竞争法ELISA。结果 :获得 5株可分泌抗SDmAb的杂交瘤细胞 1A1、1B8、1E4、2C1和 3D9。其中 1A1、1B8和 1E4为IgG1,2C1和 3D9为IgG2。试剂盒的半数抑制率 (I5 0 )为 9.3μg/L ,理论最低检出量达到 0 .6μg/L ,对于不同样品中SD的回收率均高于 60 %。除与SD反应以外 ,该试剂盒对其他磺胺类药物检测的交叉反应均小于 3 %。结论 :成功地制备了抗SD的mAb ,并建立了一种可快速检测各种样品中SD的竞争ELISA试剂盒  相似文献   
900.
眉部运动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解决除皱术中眉毛上提效果欠佳,不够持久的问题。方法:对10例新鲜尸体进行了大体及显微解剖。结果:证实了额肌深面“滑动层”和“滑动间隙”的存在,观察了眉内侧2/3自皮肤向深面发出固定到眉嵴处的眉毛支持韧带,外侧上方的颞融合线和下方的眉限制韧带静态固定结构,上述结构决定了眉毛的形态;阐述了额肌、皱眉肌和降眉肌的眉毛动力机制,探讨了老年性外侧眉毛下垂主要由于外侧的滑动脂肪垫向下“疝出”所致。结论:通过破坏“滑动间隙”,切断颞融合线和眉限制韧带,切除外侧滑动脂肪垫,达到眉部上提的良好、持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