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13篇
  免费   3263篇
  国内免费   1566篇
耳鼻咽喉   234篇
儿科学   425篇
妇产科学   151篇
基础医学   2152篇
口腔科学   484篇
临床医学   4204篇
内科学   2813篇
皮肤病学   655篇
神经病学   471篇
特种医学   1151篇
外科学   3270篇
综合类   9328篇
现状与发展   12篇
预防医学   4075篇
眼科学   343篇
药学   4221篇
  49篇
中国医学   3015篇
肿瘤学   1189篇
  2024年   150篇
  2023年   359篇
  2022年   1007篇
  2021年   1248篇
  2020年   1163篇
  2019年   596篇
  2018年   613篇
  2017年   925篇
  2016年   675篇
  2015年   1261篇
  2014年   1754篇
  2013年   2128篇
  2012年   3021篇
  2011年   3096篇
  2010年   2930篇
  2009年   2617篇
  2008年   2786篇
  2007年   2724篇
  2006年   2445篇
  2005年   1967篇
  2004年   1333篇
  2003年   1006篇
  2002年   764篇
  2001年   726篇
  2000年   502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目的总结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固定融合术并发神经损伤的特点,分析损伤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2012年6月—2015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固定融合术治疗的腰椎病变患者277例,其中9例出现神经损伤(男4例、女5例),年龄42~78岁,平均56.7岁。腰丛损伤1例,马尾神经损伤1例,神经根损伤7例。手术操作损伤3例,螺钉位置不正确损伤2例,血肿压迫2例,混合因素1例,原因不明1例。予非手术治疗5例,再次手术4例。结果 9例患者随访9~36个月,平均22.5个月。末次随访时,手术操作直接损伤的3例中2例部分恢复,1例完全恢复;2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的神经根损伤完全恢复;2例血肿压迫所致神经损伤者1例完全恢复,另1例大部分恢复;混合因素导致马尾神经损伤的1例患者部分恢复;损伤原因不明的1例完全恢复。结论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固定融合术的神经并发症以神经根损伤多见。神经损伤有显露和手术方式的客观原因,但术者的操作可能是更主要的因素。术前应严格选择病例、术中操作要谨慎细致,以预防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2.
Because of limited viral replication and lack of cytopathic effect in cell culture,a new PCR-based rapid seroneutralization assay for detection of GII.4norovirus neutralized antibodies was developed with serum samples from acute-phase patients,convalescent-phase 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s.According to this study,neutralizing antibodies were detected in 100% of  相似文献   
113.
雄性麻醉犬9只,硬脑膜外置套囊注盐水,阶梯升高7只犬的颅内压(ICP)至6.7,13.3和20.0kP3,观察每次升高ICP稳定10min后的血液动力学和垂体-靶腺轴激素及其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ICP的阶梯性增高,血压也升高,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减慢;但当ICP升至20kPa,心率反而变快,颅内灌注压明显降低.ICP升至各阶梯水平,T3均降低,皮质醇增高显著(P<0.05),T4和LH基本不变,TSH均<1 μg/L.光镜观察脑垂体、甲状腺和肾上腺结构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14.
目的:评价雷公藤内酯对海人酸致痫大鼠神经元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结晶紫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小胶质细胞MHC-Ⅰ、Ⅱ类分子的表达。结果:30μg/kg雷公藤内酯可使大鼠的癫痫抽搐状态明显较海人酸组缓和,出现时间较海人酸组晚(P<0.05),且可使海人酸诱导大鼠活化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减少,凋亡神经元数量减少。30μg/kg雷公藤内酯可下调海人酸诱导大鼠脑小胶质细胞表达MHC-Ⅰ、Ⅱ类分子(P<0.01)。结论:雷公藤内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表达MHC-Ⅰ、Ⅱ类分子和免疫应答对海人酸诱导大鼠神经元凋亡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5.
龙胆苦苷在人尿中的含量测定及排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液质联用方法测定人尿中龙胆苦苷浓度,研究人体静脉滴注注射用秦龙苦素的主要代谢途径。方法:尿样加入咖啡因内标,经固相萃取后LC-MS/MS分析。色谱条件为:Rescek C8柱(150 mm×2.1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10 mmol/L醋酸铵缓冲液-乙腈(50∶40∶10),流速为0.2 mL/min,质谱检测采用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12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组交叉静脉滴注80,240,400 mg药物,用本法测定各时段尿样的浓度。结果:龙胆苦苷在30~9 000 ng/mL线性良好(r=0.998 0),回收率为91.10%~96.21%,提取回收率为100.52%~103.83%,高、中、低浓度日内和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24 h内3个剂量下原形药物在尿中累积排泄率分别为(76.59±10.02)%、(71.95±12.12)%、(79.76±8.54)%,累积排泄量与给药剂量呈正比,排泄高峰为0~5.5 h。结论:本方法适用于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注射用秦龙苦素在人体内主要是以原形龙胆苦苷经肾脏排泄。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药学保健工作模式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46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模式对患者进行给药,观察组患者采用药学保健工作模式对患者给药;追踪两组患者1周后用药依从性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完全依从率为87.1%,优于对照组的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药学保健工作模式对患者进行给药,能有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探讨对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未婚女大学生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对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1015例未婚女大学生实施健康教育,观察实施后效果。结果 1015例患者术程顺利,均表示健康教育能减轻其负性情绪和心理负担;术后将更好保护自己,将主要精力用于完成学业中。结论对实施无痛人工流产的未婚女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急需学校、社区、媒体等多个层面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18.
天然产物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产物抗氧化剂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分布,研究表明多糖、黄酮、多酚、生物碱、皂苷、维生素等天然产物均能有效清除自由基以保护机体健康。随着人们回归自然思潮的兴起及安全意识的提高,天然抗氧化剂因其高效、低毒更是倍受关注。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的清除体内自由基的抗氧化剂已成为现代医药、保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综述了天然产物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天然产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9.
宫腔镜是一项新型、微创型妇科诊疗技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疗效满意等优点,可用于诊断、治疗和探查子宫腔内病变,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妇产科。但是,在宫腔镜的诊治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宫颈损伤、子宫穿孔、阴道出血、感染、静脉空气栓塞、过度水化综合征[1-3]等。因此,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消毒器械和遵守无菌原则,早期发现并正确处理宫腔镜并发症,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宫腔镜手术医院感染管理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了解成都市部队招待所从业人员的乙肝病毒携带现状析,为乙肝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2009-2011年间成都市部队招待所从业人员在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体检结果.结果 该人群的乙肝携带率2009-2011年3年中最高为2.90%,远低于2011年全国人均携带率,乙肝携带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有保护性抗体的人员逐年增加.结论 成都部队招待所的从业人员乙肝携带率较低,有保护性抗体人员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