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5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8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63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远期疗效。方法17例患者19处椎体血管瘤,13处椎体无压缩骨折,6处椎体已发生压缩骨折。17例患者均诉不同程度胸背部或腰部疼痛,其中5例发生压缩骨折的患者还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陷(4例)或脊髓受压症状(2例)。在DSA监测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15.8±8.7)个月。结果19处血管瘤椎体PVP均获得成功,术中每个椎体注射PMMA2~6ml,4例发生椎旁渗漏,2例发生硬膜外渗漏,但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1例椎体其上椎间盘发生渗漏。短期随访显示17例患者胸背部或腰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2例神经根或脊髓受压患者症状消失,其余3例患者症状仍存在。长期随访示2例患者疼痛加剧,系邻近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引起。结论PVP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方法,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2.
覆膜支架在外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覆膜支架在外周血管病变中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其他动静脉畸形,最近有人将其应用于创伤性病变和PTA、TIPS等介入操作之中,效果显著,但是术后内皮化进程较长以及较高的再狭窄率仍是困扰覆膜支架临床应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3.
覆膜支架在周围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回顾性分析覆膜支架治疗周围血管性病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1例患者,其中动脉瘤8例(包括假性动脉瘤3例),动-静脉瘘2例,血管损伤破裂1例。病变部位位于锁骨下动脉2例、颈总动脉1例、肾动脉1例、髂动脉5例、股动脉1例、胫前动脉1例。均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在相应的病变段植入覆膜支架,使病变与主支血管隔绝。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覆膜支架,术后造影原病变完全消失。术中有1例发生血管痉挛。未发生血管闭塞、破裂等并发症。通过超声或DSA随访3~6个月,无复发和主支血管闭塞等。结论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覆膜支架的应用日益增多,治疗周围血管性病变取得极好效果。  相似文献   
44.
目的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评价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骨骼病变,选择其中经手术病理诊断为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病例362例,将2种方法进行对照。结果362例穿刺针均在位,穿刺均获成功,并获得穿刺病理诊断及手术病理诊断,其中285例穿刺结果与手术病理相符,77例不相符,其组织学定性的准确率为78.7%(285/362)。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于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但是实际工作中应该采取临床、影像和病理相结合的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45.
目的 评价CT引导硬膜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08年6月间一组32例保守治疗2周无效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CT引导下皮质激素注射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dom标准评估其治疗前后的症状.结果 32例术后3个月Odom有效率达87.5%(28/32),VAS评分平均缓解5.88±1.10.其中突出组与退变组间、病程大于半年组与小于半年组间、治疗1次组与重复治疗2次组间有效率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细针穿刺硬膜外靶点注射非颗粒型皮质激素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理想选择,适合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中应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 研究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PLD)联合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DET)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患者,其中单纯PLD组39例,联合IDET组48例,术后观察、分析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3年,平均25个月,两组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有改善,联合组较单纯组明显(P<0.01).治疗有效率(按Macnab标准):PLD+IDET组为87.5%,PLD组为76.9%,两组无明显差别(P>0.01).结论 PLD联合IDET与单纯PLD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疗效,联合组术后腰腿痛缓解较单纯组明显,两组术后长期功能恢复差异不显著.IDET有助于短期内减轻术后腰腿痛.  相似文献   
47.
目的应用MR多技术扫描评价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于慢性缺血动物模型猪后对心功能的保护和促血管新生作用。方法将慢性缺血心脏病模型猪随机分2组:注射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组(组Ⅰ,n=9)和注射空腺病毒载体的对照组(组Ⅱ,n=7)。治疗后4周应用MR多技术扫描检测各实验组射血分数、缺血坏死节段,取心脏标本测定梗塞区的百分比、荧光显微镜下标记细胞、血管数量。结果与组Ⅱ相比组I的射血分数明显提高,缺血坏死面积明显减少(P<0.05),且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量CM-D iI标记的移植存活细胞。组I缺血区血管计数高于组II并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移植细胞成活率高,心功能和局部血运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48.
随着检查手段的提高和技术进步,肝动静脉分流(AVS)这一病理现象逐渐被认识并受到重视,其检出率也不断提高。AVS最常见于HCC,也可见于肝硬化、Budd.Chiari综合征、肝血管瘤等疾病。根据引流静脉不同,肝动静脉分流可分为肝动脉一门静脉分流(artery-portal vein shunt,APVS)和肝动脉-肝静脉(artery-hepatic vein shunt,AHVS)分流,其中APVS分流占大多数。  相似文献   
49.
CT引导下经皮椎体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椎体病变穿刺活检的成功率、诊断正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5例椎体病变患者经皮穿刺活检,病变位于颈椎3例,胸椎26例,腰椎37例和骶椎19例。影像学上表现57例为溶骨性病变,19例成骨性病变,9例溶骨性与成骨性病变共存。穿刺标本行细胞学及组织学检查。临床怀疑感染性病变时行细菌学检查。对穿刺标本进行诊断的正确性分析。结果CT证实85例穿刺活检针均位于病灶内,81例取得病变组织,活检成功率95%。活检标本包括29例骨组织标本,5例软组织标本,47例骨组织与软组织混合标本,4例未取得标本;病理结果包括44例转移瘤,17例原发性骨肿瘤,18例感染性病变,2例正常椎体组织。79例诊断正确,诊断正确性97.5%。结论CT引导下经皮椎体病变穿刺活检是对椎体病变作出正确诊断的重要手段,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组织学依据,且穿刺部位正确、三维定向好、损伤小,可以作为诊断不明确的溶骨性及溶骨与成骨混合性椎体病变拟行椎体成形术术前常规。  相似文献   
50.
重视介入性肺减容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介入性肺减容术是在外科切除肺减容术和内镜下非外科切除肺减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项X线导引下的经导管治疗技术,在靶肺叶经支气管行博来霉素(或无水乙醇)碘油乳剂栓塞的同时并对其近端支气管用骨水泥封堵,可获得稳定的肺纤维化和肺减容,即所谓的功能性肺叶切除。虽然此项介入治疗技术目前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已经显露出其临床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