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732篇
  免费   18241篇
  国内免费   10472篇
耳鼻咽喉   1747篇
儿科学   3052篇
妇产科学   1076篇
基础医学   10423篇
口腔科学   3140篇
临床医学   21301篇
内科学   15141篇
皮肤病学   2196篇
神经病学   3608篇
特种医学   7130篇
外科学   15865篇
综合类   50660篇
现状与发展   37篇
预防医学   21238篇
眼科学   1803篇
药学   21467篇
  269篇
中国医学   19877篇
肿瘤学   7415篇
  2024年   754篇
  2023年   2340篇
  2022年   5754篇
  2021年   7453篇
  2020年   6461篇
  2019年   3394篇
  2018年   3701篇
  2017年   5112篇
  2016年   3782篇
  2015年   7195篇
  2014年   9220篇
  2013年   11603篇
  2012年   16556篇
  2011年   17343篇
  2010年   15898篇
  2009年   14196篇
  2008年   15085篇
  2007年   14229篇
  2006年   12337篇
  2005年   9564篇
  2004年   6766篇
  2003年   5392篇
  2002年   4033篇
  2001年   3892篇
  2000年   2861篇
  1999年   1003篇
  1998年   211篇
  1997年   200篇
  1996年   186篇
  1995年   143篇
  1994年   162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1篇
  1965年   12篇
  1964年   13篇
  1963年   11篇
  1962年   11篇
  1958年   11篇
  1957年   11篇
  1956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在开放胫腓骨骨折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明军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1):F0002-F0002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血供受到了严重影响,外支架固定对骨的血供干扰小,有利于骨折愈合。我院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收治小腿开放性骨折35例37处,急诊行外支架固定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人核迁移蛋C(hNUDC)促进人脐血来源的CD34 细胞增殖、分化为巨核细胞的作用.方法:使用Dynal CD34体外分离系统收集人脐血CD34 细胞, 无血清甲基纤维素半固体法体外培养CD34 细胞12 d后, 显微镜下观察hNUDC对CD34 细胞分化增殖为小、中、大巨核细胞集落的形态、数目的影响;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培养CD34 细胞10 d后, 流式细胞术检测hNUDC对CD34 细胞分化增殖为CD41 细胞的表达率及其DNA倍性的影响.结果:hNUDC能够明显促进CD34 细胞分化增殖形成中小型CFU-MK集落, 可显著增加巨核细胞表面标志物CD41 的表达, CD41 细胞中DNA倍性显著地高于血小板生成素.结论:hNUDC对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为巨核细胞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克隆细胞因子midkine(MK)基因,表达其融合蛋白,制备抗MK单克隆抗体(mAb)并检测MK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利用MK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从人肾癌组织mRNA中扩增人MKcDNA分子。将其定向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中,在大肠杆菌中表达MS2-MK融合蛋白。以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用传统的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筛选、克隆化并制备mAb腹水。用ELISA法分析其Ig亚类,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MK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成功地克隆出MK基因并表达了MS2-MK融合蛋白。通过免疫和筛选,获得2株分泌小鼠抗人MKmAb的杂交瘤细胞,其分泌的mAb的Ig亚类分别为IgG1和IgG2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2株mAb与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和胃癌组织呈强阳性反应。结论:在原核细胞中获得MS2-MK融合蛋白的表达,并制备出抗MK的mAb,为研究MK的生物学活性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94.
李峰生  杨曌  江其生 《免疫学杂志》2005,21(Z1):103-105
机体受到一定剂量核辐射后会出现多个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本文综述了机体受到低剂量核辐射后出现的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变化,包括淋巴细胞总数和部分亚群数量、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以及单核细胞功能等变化.同时还综述了核辐射对内分泌及遗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489例不良孕产史患者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染色体异常对生育的影响.方法对489例有自然流产、胎停育或生育畸形儿史的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489例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24例, 异常率达4.9%, 其中有自然流产、胎停育史的患者核型异常占20例,有生育畸形儿史的患者核型异常占4例.染色体变异共21例,占4.3%.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良生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应重视遗传学检查,进行优生优育指导.  相似文献   
996.
8~16岁苗族学生体型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广西苗族中小学生体型特点与规律。方法:应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广西8~16岁苗族学生体型进行研究。结果:(1)苗族平均体型男生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1.9-4.1-2.3),女生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2.8-3.8-2.0);(2)苗族男生8~16岁间随着年龄增加,中、外因子值明显增加,内因子值略有减少;(3)苗族女生自10~岁起,随着年龄增加外因子值减少,内、中因子值明显增加,15~16岁有所回落;(4)苗族学生男、女之间体型除8、9~岁组外,其余年龄组差异显著;苗族男生体型分布较集中。女生体型分布较分散。结论:与其他民族比较,苗族学生身材矮小,皮下脂肪少。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比较相同发育阶段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的生长特性。方法 胚胎小鼠(E14)于无菌条件下分别分离并收集皮层、纹状体、间脑、中.后脑和脊髓,各部分制备成单细胞悬液,接种在添加有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无血清培养液内,神经干细胞克隆生成后,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细胞特性,并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传代,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克隆生成和细胞的迁移特性。结果 在添加有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中,少量接种的单个细胞会增殖并形成悬浮于细胞培养液中的细胞克隆。这些克隆具有生成新克隆并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能力。在相同发育阶段,皮层、纹状体、间脑均可生成悬浮的克隆,其中皮层生成的速度最快,纹状体、间脑较慢,中.后脑、脊髓生成克隆的速度最慢;生成克隆后,皮层克隆的贴壁能力最差,贴壁的克隆少有细胞从其底部迁出,纹状体、间脑克隆较易贴壁,贴壁克隆底部有明显的细胞迁出,中.后脑、脊髓生成的克隆不易悬浮,很快贴壁,在贴壁克隆的底部有大量的细胞迁出。结论 在无血清培养液中,神经干细胞可在体外增殖、传代并分化生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不同部位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生成克隆的速度和细胞迁移性不同,这可能同体内特定部位细胞的发育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998.
IL-13对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时IL-1β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IL-13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时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57只,随机分为8组:正常组(normal);假手术组(sham);缺血组:(I)缺血再灌注组(I/R);治疗对照组-1(C-1);治疗对照组-2(C-2);治疗组-1(T-1)和治疗组-2(T-2)。阻断大鼠双侧肾脏血流45min再灌注24h建立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分别于阻断血流前、后分别从双侧肾动脉开口注射入1.5μg/50gbw鼠重组白细胞介素13(rmIL-13);检测各组大鼠IL-1β血清水平和肾脏表达,以及肾功能和肾脏病理。结果:(1)治疗组肾脏IL-1β基因(TtoC:P<0.01)和蛋白表达(T-1toC-1:P<0.01;T-2toC-2:P<0.05)明显减少,血清IL-1β水平明显下降;(2)肾功能障碍和肾组织病理变化明显减轻,肾小管损害评分减少(C-1toT-1:45.20±8.64to21.05±8.82,P<0.01;C-2toT-2:42.25±11.15to23.25±7.31,P<0.01);(3)血清IL-1β水平与BUN、Cr成正相关(r=0.708,P<0.01;r=0.770,P<0.01)。结论:IL-13能有效地抑制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L-1β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9.
电磁脉冲辐射对猕猴凝血机制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磁脉冲对猕猴凝血机制影响。方法:经高场强电磁脉冲源以6×104V/m全身辐照5只猕猴,于照前及照后1、3、7、14、28及90d下肢前静脉采血,采用AYW-8001型血凝仪检测电磁脉冲对动物血浆中TT、PT、APTT及FIB的影响。结果:动物血浆中TT于伤后1d及14~28d延长,APTT于伤后1d延长,FIB含量于伤后14d减少,PT在照射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电磁脉冲照射可对实验猕猴凝血机制产生影响,可通过TT、APTT延长和FIB含量减少而使机体凝血机制发生障碍。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建立新的土拨鼠α干扰素(IFN-α)基因分型方法,分析急性和慢性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感染的土拨鼠肝细胞中不同型别的IFN-α基因表达谱及其意义。方法:利用已知序列和基因型的土拨鼠IFN-α基因克隆质粒,建立基于土拨鼠IFN-α基因序列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土拨鼠IFN-α基因分型方法。PolyIC体外刺激正常土拨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调查正常土拨鼠PBMC受PolyIC刺激后IFN-α基因的表达谱。提取急性和慢性土拨鼠肝炎病毒感染的土拨鼠肝组织mRNA,RT-PCR扩增土拨鼠IFN-α基因,分子克隆后调查急性和慢性感染的土拨鼠肝细胞中IFN-α基因表达谱。结果:建立了土拨鼠IFN-α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型方法。急性和慢性感染的土拨鼠肝细胞中IFN-α基因的表达谱明显不同于正常动物的表达谱,假基因表达所占比例大。结论:新建立的土拨鼠IFN-α基因分型方法可用于分析土拨鼠不同组织中IFN-α的基因表达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