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69篇
  免费   2013篇
  国内免费   1277篇
耳鼻咽喉   189篇
儿科学   369篇
妇产科学   106篇
基础医学   1136篇
口腔科学   246篇
临床医学   2411篇
内科学   1602篇
皮肤病学   276篇
神经病学   444篇
特种医学   688篇
外科学   1751篇
综合类   5375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2173篇
眼科学   199篇
药学   2301篇
  25篇
中国医学   1930篇
肿瘤学   837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268篇
  2022年   639篇
  2021年   777篇
  2020年   719篇
  2019年   336篇
  2018年   368篇
  2017年   557篇
  2016年   424篇
  2015年   728篇
  2014年   963篇
  2013年   1234篇
  2012年   1749篇
  2011年   1870篇
  2010年   1664篇
  2009年   1554篇
  2008年   1611篇
  2007年   1445篇
  2006年   1276篇
  2005年   1005篇
  2004年   667篇
  2003年   574篇
  2002年   487篇
  2001年   426篇
  2000年   289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构建B7-2-PE40KDEL的真核表达载体,探讨通过体内表达重组融合蛋白,特异性杀伤高表达CD28 T细胞,阻断B7∶CD28/CTLA4共刺激信号途径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以原核表达载体pRSETA-B7-2-PE40KDEL质粒为模板,采用PCR及酶切连接的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Zeo( )-B7-2-PE40KDEL.利用RT-PCR、Western 印迹及ELISA法从mRNA、蛋白质水平检测了B7-2-PE40KDEL在RPE-CHO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采用MTT法对其特异性杀伤高表达CD28 T细胞的生物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成功构建了pcDNA3.1/Zeo( )-B7-2-PE40KDEL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RPE-CHO细胞后可转录翻译为重组融合毒素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1×103,平均106个转染细胞24 h表达0.23 μg/L.活性测定显示真核载体所表达的B7-2-PE40KDEL可特异性地抑制高表达CD28的人T淋巴细胞系,而对CD28阴性的人白血病细胞系的抑制率较低.结论:真核载体表达的B7-2-PE40KDEL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免疫抑制活性,为进一步开展其体内特异性防治移植排斥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2.
T可以减少超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体脂肪,降低血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相似文献   
73.
建立了水产品中多组分生物胺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方法。采用荧光试剂邻苯二甲醛(OPA)为柱后衍生化试剂,在Capcell Pak MG-C18色谱柱上,通过梯度洗脱使酪胺、腐胺、尸胺、组胺、胍丁胺、精胺和亚精胺等7种生物胺得到良好分离,在给定的浓度范围内,各组分生物胺呈现良好线性相关(R^2〉0.999)。在水产品中添加生物胺混合标准溶液,平均回收率为88.3%~110.1%,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0%。结合水产品的感官鉴定、pH值和TVBN值测定等方法检测水产食品的新鲜程度,分析了鱿鱼在不同保藏温度、保藏时间下的生物胺种类及含量的变化。其中胍丁胺和尸胺在鱿鱼的保藏过程中发生最显著变化,可以作为其质量变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副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特点,提高其诊断正准率。方法对25例副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影像检查方法诊断副神经节细胞瘤的价值。结果16例位于腹膜后、4例位于心脏、2例位于膀胱、2例位于胸腔近膈顶处、1例位于肝门区。以囊实性为主,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MR及CT平扫肿瘤信号及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可明显强化。17例肾上腺髓质^131I-间碘苄胍(^131I-MIBG)显像阳性率为88.2%(15例);7例行生长抑素受体^99Tc^m-奥曲肽(^99Tc^m-octreotide)显像者,6例阳性。结论CT、MRI可显示肿瘤内部结构特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131I-MIBG显像有定性价值,^99Tc-octreotide显像可提供补充信息。  相似文献   
75.
为探讨血清 HA、PCⅢ、Ⅳ-C、和 LN 水平对诊断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对180例慢性肝病患者分别采用 RIA 测定血清HA、PCⅢ、Ⅳ-C 和 LN 水平。结果表明,血清 HA、PCⅢ、Ⅳ-C、和 LN 水平在慢性肝炎中度、重度及肝硬化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结论是血清 HA、PCⅢ、Ⅳ-C 和 LN 水平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四项联合检测是判断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无创伤性的、相对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76.
目的构建pEGFP-N1-GGF2质粒,观察其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胚胎脑组织总RNA中扩增出人GGF2全长序列.并克隆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上,构建pEGFP-N1-GGF2质粒.通过脂质体将pEGFP-NI-GGF2质粒转染大鼠脑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GF2融合蛋白在大鼠脑内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成功构建了pEGFP-N1-GGF2表达载体,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pEGFP-N1-GGF2表达载体转染6h大鼠脑内即可见GGF2融合蛋白表达.3d时融合蛋白表达最多,7d时表达量稍有下降但仍高,14d时表达量已明显下降。GGF2融合蛋白在脑内的表达以针道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荧光信号可达皮层深部。结论脂质体介导的pEGFP-NI-GGF2质粒能够在大鼠脑内表达GGF2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MR流量测量与不同感兴趣区(ROI)直径的关系。方法使用Philips 1.5T双梯磁共振机流量测定程序,测量2mm内径塑胶管中不同流量的水(0.5、1.0、1.5、2.0、2.5ml/s),不同流向(流入及流出方向)、不同ROI位置(测量图中心区和偏中心区)与不同的ROI直径(直径0.5、1.0、1.5、2.0mm)流量变化关系,统计计算标准的ROI直径。结果在不同流量、流向和测量位置中,流量与ROI直径大小存在明显的直线相关(r>0.95,P<0.05),ROI直径大小显著地影响测量结果,当ROI直径取值等于测量图直径的0.6040±0.0480时,所测结果与实际流量一致。在不同流量下的不同流向及ROI位置对流量测定无影响(P>0.05)。结论对直径2mm流量测定,应选取测量图上直径的0.6040±0.0480 ROI进行。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神经电生理变化。方法:分析97例DPN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DPN组和对照组的神经传导速度(NCV)、远端潜伏期、远端波幅3个参数。结果:①临床特征以肢体麻木(59%)最多见、其次为疼痛(42%)。②患者组NCV、远端波幅值低于对照组,远端潜伏期比对照组延长;两组3个参数比较,除腓总神经远端波幅、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和正中、尺、腓肠神经远端潜伏期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DPN患者临床特征以肢体麻木和疼痛最多见;②检测NCV、远端潜伏期、远端波幅,能较早发现临床患者。  相似文献   
79.
茶氨酸最早在日本绿茶中分离得到,结构与谷氨酸相似.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茶氨酸可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改善微循环,减少细胞凋亡,以及与炎症因子、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对脑缺血起保护作用,同时它还具有改善学习记忆,增加多巴胺释放等作用,在脑保护上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0.
Objective To evaluate a serf-designed diagnostic protoeol which can early detect a femoral neck fracture for patients with a femoral shaft fracture.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05 to June 2007, a self-developed protocol was used to detect an ipsilateral femoral neck fracture for all the patients with femoral shaft fracture who had sought treatment in our department. This protocol consisted of anteroposterior plain radiography of internal rotator, intraoperative fluoroscopy of the hip, a fine (2 mm) cut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 through the femoral neck, post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plain radiography of the hip in the operating room prior to awakening the patient, at the time of follow-up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plain radiography of the hip in the presence of hip pain. The diagnostic effects of the protocol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conventional diagnosis used for all the patients with femoral shaft fracture who had sought treatment in our department from September 2003 to August 2005. A chi-square analysis comparing the protocol group (September 2005 to June 2007) and the non-protocol group (September 2003 to August 2005) was used to assess the early and delayed diagnosis rates for an associated ipsilateral femoral neck fracture. Results The earlydiagnosis rate of an associated femoral neck fracture by the protocol was 93.8%, markedly higher than that by conventional method (46.2%),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 = 4.069, P =0.044). Conclu-sion In presence of a femoral shaft fracture. this protocol consisting of plain radiography of intemal rotator, intraoperative fluoroscopy of the hip, fine cut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 of the femoral neck, postoperative plain radiography of the hip, and follow-up plain radiography of the hip in the presence of hip pain, may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iagnostic rate of an associated femoral neck fra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