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541篇 |
免费 | 2034篇 |
国内免费 | 110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90篇 |
儿科学 | 418篇 |
妇产科学 | 101篇 |
基础医学 | 1315篇 |
口腔科学 | 430篇 |
临床医学 | 2765篇 |
内科学 | 1763篇 |
皮肤病学 | 231篇 |
神经病学 | 336篇 |
特种医学 | 704篇 |
外科学 | 1688篇 |
综合类 | 6132篇 |
现状与发展 | 7篇 |
预防医学 | 2702篇 |
眼科学 | 233篇 |
药学 | 2675篇 |
32篇 | |
中国医学 | 1994篇 |
肿瘤学 | 8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0篇 |
2023年 | 239篇 |
2022年 | 573篇 |
2021年 | 772篇 |
2020年 | 709篇 |
2019年 | 350篇 |
2018年 | 426篇 |
2017年 | 565篇 |
2016年 | 464篇 |
2015年 | 808篇 |
2014年 | 1056篇 |
2013年 | 1423篇 |
2012年 | 2008篇 |
2011年 | 2161篇 |
2010年 | 1930篇 |
2009年 | 1730篇 |
2008年 | 1693篇 |
2007年 | 1768篇 |
2006年 | 1604篇 |
2005年 | 1276篇 |
2004年 | 827篇 |
2003年 | 690篇 |
2002年 | 469篇 |
2001年 | 451篇 |
2000年 | 307篇 |
1999年 | 112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1934年 | 1篇 |
193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01.
移植肾组织白细胞介素—10和干扰素—γ的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移植肾组织内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与免疫耐受及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SD和Wistar大鼠各40只,受体随机分4组移植,正常对照组,移植过程腔静脉输注供体脾细胞组、单用环孢素A(CsA)组CsA加体脾细胞腔静脉注射组各10只。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移植后肾组织内白细胞介素(IL)-10和干扰素(INF)γmRNA的表达,结果:IL-10mRNA的表达(P<0.01)在耐受组(16例中14例阳性)明显高于排斥组(14例中4例阳性,LNF-γmRNA的表达(P<0.01),在排斥组(14例中10例阳性)明显高于耐受组(16例中1例阳性)。结果:RT-PCR检测移植肾内IL-10和INF-γ的mRNA的表达,是一种敏感性高的检测方法,前者提示免疫耐受状态,后者提示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反应在乙型肝炎病变及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对132例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2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及30例健康对照(HC组)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及可提取核抗原抗体谱(ENA)进行检测.比较自身抗体阴、阳性患者的HBV-DNA载量,肝功能指标的差异及69例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前后患者自身抗体的变化.结果 ①乙肝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总阳性率明显高于HC组(P<0.05),但低于AIH组(P<0.01);②乙肝患者的自身抗体总阳性率按照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依次升高,慢性肝炎组明显高于急性肝炎组(P<0.05),肝硬化组和肝癌组均高于慢性肝炎组,但肝硬化组和肝癌组自身抗体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自身抗体阳性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移酶(GGT)等肝功能损害指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1);④HBV-DNA阳性患者自身抗体总阳性率高于阴性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69例乙肝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药物治疗后,体内自身抗体阳性率显著下降(P<0.01).结论 乙肝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身免疫反应,并与乙肝的病变密切相关,监测乙肝患者体内自身抗体的变化,对乙肝发生、发展、临床治疗及免疫损伤机制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建立基于药物体系的肉桂特征图谱质量表征关联分析方法,全面评价肉桂饮片质量。方法采用HPLC-PDA法建立肉桂饮片特征图谱,筛选7个特征峰并通过相对保留时间表征其质的关联性;同时测定6个主要有效指标性成分(原儿茶酸、表儿茶素、香豆素、肉桂醇、肉桂酸、肉桂醛)的含量并表征主要酚类成分和主要苯丙素类成分的含量,通过关联度等概念表征其量的关联性。结果以批号13为基准,基于质的表征模式及关联分析,肉桂饮片特征图谱中筛选的7个特征峰中有酚类成分2个、苯丙素类成分5个,15批肉桂饮片色谱图中均含有此7个特征峰。基于量的表征模式及关联分析,批号14有效指标性成分总体含量高于基准批号13,批号4、6、8、10含量与基准批号13关联性较高,综合评价得出批号14、13、4、6、8、10优良度居前。结论在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定量表征,可全面评价肉桂饮片质量优次,为肉桂饮片资源筛选、药物原料质量控制及应用提供依据,同时为中药质量评价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观察利拉鲁肽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超重2型糖尿病( T2DM)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40例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超重T2DM患者,在原治疗方案不变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注射液,连用12周. 观察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12周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血脂的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FPG、2hPG、空腹C肽、HbA1c、BMI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随着时间的增加,上述各指标均逐渐降低(P<0.05);治疗前后患者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联素、瘦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 例患者平均HbA1c、体重由治疗前的8.6%、74.4 kg,下降至治疗12周后的7.6%、71.1 kg,分别减少了1.0%、3.3 kg. HbA1c下降幅度与患者治疗前HbA1c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既往使用胰岛素呈负相关(P<0.05),与其他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 治疗期间无低血糖、无胰腺炎及不良免疫反应等发生. 结论 利拉鲁肽对血糖控制不佳超重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治疗效果好,可明显降低体重,改善血糖.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分析血清H-FABP的动态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本院收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分别纳入26、23、25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间血清H-FABP水平变化,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不同预后患者间(重度残疾、中度残疾、恢复良好)间入院后24 h血清H-FABP水平差异。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各个时间段血清H-FAB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三组间血清H-FABP水平历时性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H-FABP水平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血清H-FABP水平最高点出现在入院后1 d。不同预后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24 h血清H-FABP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预后越差者血清H-FABP水平越低(P0.05)。结论:血清H-FABP水平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呈正相关,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模式下吸痰后采用高呼气末正压肺复张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循环和呼吸的影响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54例脓毒症休克患者,随机分为PCV组和VCV组各27例,分别采用PVC模式和VCV模式进行机械通气,吸痰后均采用高呼气末正压吸痰肺复张,观察两种模式下患者的呼吸指标。结果 PCV组和VCV组患者在吸痰后肺复张前HR、MAP均较吸痰前明显升高(P<0.05),且肺复张后1 min HR达高峰PCV组明显低于VCV组(P<0.05),两组MAP从肺复张后1 min均开始下降,PCV组肺复张1 min明显回落与吸痰前无显著差异,而VCV组仍显著高于吸痰前。PCV组吸痰过程均维持稳定Ppeak,VCV组Ppeak至肺复张后1 min达高峰(P<0.05);两组Cdyn均在肺复张前明显下降并达低谷(P<0.05),肺复张后1 min PVC组仍明显低于吸痰前(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C模式和VCV模式机械通气吸痰后均可能出现一过性循环和肺顺应性波动,PVC模式下高呼气末正压肺复张血流动力学较VCV稳定,VCV模式下高呼气末正压肺复张更利于肺顺应性恢复,两种模式下行高呼气末正压肺复张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07.
【摘要】 目的 研究琥珀酸美托洛尔普通颗粒与自制缓释微丸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并验证缓释微丸的缓释特性,为后期开展缓释制剂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普通组、缓释组各6只,每组雌雄各3只,普通组大鼠单次口服琥珀酸美托洛尔普通颗粒,缓释组大鼠单次口服等剂量的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微丸。采用LC MS/MS法测定血药浓度,采用DAS 2.1.1版药代动力学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果表明,两种剂型的AUC(0 t) 、AUC(0 ∞) 、Cmax以及MRT(0 t)、MRT(0 ∞)、t1/2z、Tmax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琥珀酸美托洛尔自制缓释微丸具有显著的缓释特性。可为新剂型的研制、开发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方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纳入参苓白术散方加减联用西药对比单用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用Cochrane评价方法对文献的风险偏倚进行评价;对纳入文献的临床疗效、疾病活动指数(DAI)及炎症相关因子水平改善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RCTs文献,涉及1 49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示:(1)与单用西药组比较,参苓白术散方加减联用西药可以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有效率[相对危险度(RR)为1.55,95%可信区间(CI)为(1.39,1.72)];根据干预药物种类进行亚组分析,联合使用柳氮磺吡啶组和美沙拉嗪/奥沙拉嗪组合并的效应量RR分别为1.46[95%CI(1.19,1.77)]、1.59[95%CI(1.40,1.80)];根据干预疗程进行亚组分析,1~30 d、31~60 d、61~90 d疗程组合并的效应量RR分别为1.42[95%CI(1.18,1.70)]、1.69[95%CI(1.44,1.97)]、1.47[95%CI(1.15,1.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参苓白术散方加减联用西药可以改善DAI评分,并降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敏感性分析和漏斗图分析显示纳入的文献同质性较强,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与单用西药组比较,参苓白术散方加减联用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联用美沙拉嗪一类新型5-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疗效更佳,可改善疾病活动程度及炎症因子水平,适宜的疗程为30~60 d。因纳入文献的质量不高,各试验设计存在一定的不足,本结论需进一步的高质量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观察腰椎手术中使用不同手术床仰卧位、俯卧位对患者中心静脉压(CVP)与腹内压(IAP)的影响,为临床俯卧位手术液体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14年9月至12月全麻下行腰椎手术的患者36例,手术中使用Jackson手术床(Jackson组)与普通手术床(Normal组)患者各18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仰卧位、俯卧位10 min时、手术结束前俯卧位及手术结束后仰卧位的CVP、IA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麻醉诱导后患者仰卧位和俯卧位10、30、60 min时的氧合指数(OI).采用线性回归方程分析IAP与CVP及不同体位IAP、CVP的相关性.结果 与仰卧位相比,两组患者俯卧位10 min时IAP均下降(P<0.01),Jackson组CVP下降(P<0.01),Normal组CVP升高(P<0.01);Jackson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ormal组MAP、HR均下降(P<0.05);Jackson组OI升高(P<0.01),Normal组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ackson组患者俯卧位下IAP与CVP呈正相关(r=0.709 3,P<0.01),Normal组IAP与CVP之间无相关性(P>0.05);Jackson组和Normal组仰卧位下CVP与俯卧位下CVP均呈正相关(r=0.760 7,0.829 7;P<0.01);Jackson组和Normal组仰卧位下IAP与俯卧位下IAP均呈正相关(r=0.752 8,0.920 0;P<0.01).结论 使用Jackson手术床的患者翻身前后对循环影响小,俯卧位手术更有利于改善氧合.IAP可作为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补充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析乌头止痛功效与其峻烈药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总结乌头的不同配伍在痛证治疗方面的应用,为临床灵活运用乌头拓展思路。[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文献医籍,搜集部分医家的学术观点及相关用药经验,从痛证的不同病因病机探讨乌头的配伍应用,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总结一般规律。[结果]在风、寒、湿、瘀等以实邪结聚,阻滞经络为主要病机的痛证中,多取用乌头辛热发散之药性祛除病因,同时消除湿浊、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来达到止痛目的;热痛虽为邪实疼痛,但其病机与乌头大辛大热之性不相适宜,治疗应配伍石膏、知母、白芍等与之药性相反的药物,起到"去性存用"的效果;虚痛的治疗应以标本兼治为原则,在补虚扶正的基础上保留或增强乌头的止痛作用",减毒增效"成为其应用的关键;在外伤、麻醉、癌痛等各类杂痛中,重视对乌头药理活性成分及其抗炎镇痛效应的现代研究,并结合历代医家方药,侧重于发挥乌头"对症治疗"的作用。[结论]乌头为止痛之要药,通过准确辨证,合理配伍,各类痛证均可大胆用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