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14篇
  免费   4716篇
  国内免费   2435篇
耳鼻咽喉   421篇
儿科学   704篇
妇产科学   340篇
基础医学   2376篇
口腔科学   802篇
临床医学   5112篇
内科学   3736篇
皮肤病学   393篇
神经病学   772篇
特种医学   1498篇
外科学   3813篇
综合类   12427篇
现状与发展   10篇
预防医学   5166篇
眼科学   641篇
药学   5621篇
  64篇
中国医学   5376篇
肿瘤学   1993篇
  2024年   238篇
  2023年   648篇
  2022年   1548篇
  2021年   1942篇
  2020年   1678篇
  2019年   883篇
  2018年   893篇
  2017年   1238篇
  2016年   936篇
  2015年   1848篇
  2014年   2347篇
  2013年   2986篇
  2012年   4299篇
  2011年   4494篇
  2010年   4058篇
  2009年   3543篇
  2008年   3479篇
  2007年   3329篇
  2006年   2845篇
  2005年   2194篇
  2004年   1591篇
  2003年   1262篇
  2002年   961篇
  2001年   840篇
  2000年   628篇
  1999年   227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复方红芪减方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复方红芪提取液进行减方后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 建立钳夹损伤大鼠双侧坐骨神经的动物模型。按术后每日灌服药物的不同将 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 4组。对照组 :灌服生理盐水 ;复方红芪组 :灌服复方红芪提取液 2ml ;减方组 :灌服复方红芪减方后提取液 2ml;补阳还五汤组 :灌服补阳还五汤 2ml。术后 2周及 4周 ,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单位视野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 :红芪组和减方组与对照组、红芪组与减方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且减方组优于红芪组 (P >0 .0 5 )。有髓神经纤维计数 :复方红芪组优于对照组 (P<0 0 1) ,减方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红芪组与减方组间无显著差异。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红芪组、减方组、补阳还五汤组与对照组相比 ,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前 3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复方红芪减方提取液早期可以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药效更为专一 ,且优于传统方剂补阳还五汤。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地衣芽胞杆菌C01在模型小鼠体内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抑制作用以及对乳杆菌等有益菌的促进作用。方法:用地衣芽胞杆菌C01灌胃肠道感染模型小鼠,采用体外活菌培养,分析粪便菌群数量的变化。结果:C01灌胃治疗组(EPEC C01)中乳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EPEC灌胃模型组(EPEC N)(P<0.01),肠杆菌数量下降极显著(P<0.01),而(EPEC N)组肠杆菌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NS)(P<0.05);肠炎沙门氏菌处理后C01灌胃治疗组(SL C01)和处理后肠炎沙门氏模型组(SL N)比较,乳杆菌、肠球菌和总厌氧菌的变化不明显,但肠杆菌数量下降极显著(P<0.01);形态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C01芽胞杆菌灌胃治疗组肠粘膜病变明显减轻,肠粘膜及绒毛高度明显增加,绒毛轻度水肿,绒毛排列整齐、致密。结论:地衣芽胞杆菌C01在体内对肠炎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促进乳杆菌等生理性有益菌的增殖,可保护肠粘膜结构的完整性免受病原菌的侵袭。  相似文献   
83.
目的: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作为基因佐剂,提高东部马脑炎病毒E2基因重组质粒的免疫效果.方法:分别扩增E2基因与GM-CSF基因,连接进入含有内部核糖体插入位点(IRES)的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共表达质粒.Lipofectamine2000介导转染真核细胞BHK-21,反转录PCR检测E2和GM-CSF两个基因的转录,Western印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细胞内E2基因表达产物的抗原性.通过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IFA法测定血清抗体效价,FACS测定免疫小鼠脾细胞中CD4 /CD8 淋巴细胞构成比,初步观察共表达质粒的免疫原性.结果:经酶切鉴定与序列测定证明重组共表达质粒中含有E2和GM-CSF两个基因且序列正确.转染细胞的反转录PCR可见E2和GM-CSF两个基因的转录.Western印迹结果可见转染细胞的裂解液在相对分子质量50 000位置有特异性条带.将转染细胞制成荧光抗原片,经IFA检测可见胞浆中出现特异荧光.免疫小鼠的最高血清抗体效价为1:160,但细胞免疫未观察到明显的提高.结论:构建的共表达质粒pE2-IRES-mGM-CSF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有效刺激小鼠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提高了E2基因重组质粒诱导的血清抗体效价.  相似文献   
84.
EFFECTS OF LIFELONG ETHANOL CONSUMPTION ON RAT LOCUS COERULEUS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The effects of lifelong ethanol consumption and ageing on themorphology of locus coeruleus (LC) were studied in alcohol-preferringAA (Alko Alcohol) rats of both sexes. Ethanol (12% v/v) wasthe only available liquid for the ethanol-consuming rats from3 months up to 24 months of age. Young (3-month-old) and old(24-month-old) control groups were included in the measurements.The LC morphometry was performed by an unbiased disector method.In the old control rats, the total neuron number, neuronal densityand the volume of the LC proper did not differ from the youngcontrols. In the ethanol-exposed rats, the total neuron numberof the LC was decreased by 30% and the LC neuronal density by22%, compared to the age-matched controls. No gender differencewas found in the vulnerability of LC neurons to ethanol-induceddegener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a remarkable sensitivity ofthe LC neurons to the ethanol-induced degeneration in both maleand female rats.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and functional implicationsof this neuronal los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5.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确切定位人工晶状体襻的位置。观察人工晶状体襻对于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50名患者(50眼)于术前,术后1周及三个月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结果:术后前房深度,房角宽度押送术前显著增加。人工晶状体中囊袋内植入者36枚(72%)。睫状沟植入者6枚(12%),不对称植入者8枚(16%)。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倾斜1眼(2%)。人工晶状体襻推挤虹膜根部2眼(4%)。人工晶状体襻睫状沟侵蚀3眼(6%)。术后1周2眼(4%)眼压升高。皮质少量残留5眼(10%)。结论:囊袋内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理想位置。可保证人工晶状体的良好位置。避免人工晶状体襻对于色素膜组织的干扰及对血-房水屏蔽的损伤,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6.
目的设计颈椎前路椎管扩大术式并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为颈椎管多节段狭窄症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标本实验:选用4具C1~T1尸体颈椎标本,去除前方肌肉,保留后侧肌肉及固有韧带,解剖出横突孔,沿椎动脉走行,穿入直径3mm橡胶管,注入造影剂。沿C4~6椎体前正中纵行劈开,依次横向撑开3、6、9、12mm,并用木块填塞,三维CT下观察椎管前后径、横径、截面积、两侧椎动脉的直径、间距,神经根管变化。动物实验:用4只成年绵羊,麻醉后暴露出C3,4颈椎前方,将C3,4椎体纵向劈开,横向撑开9mm,取同侧胫骨9mm×9mm×15mm骨块植入撑开区。术后观察四肢运动恢复情况。结果标本在撑开3、6、9mm后,椎管前后径平均增加1.14%、3.53%、5.15%,横径增加7.92%、14.62%、22.74%,截面积增加8.52%,17.99%,25.01%;在撑开3、6、9mm时,两侧椎动脉走行间距平行,撑开12mm时,在C3,4和C6,7椎间椎动脉间距相差2mm,但走行无折屈、受压。撑开前后神经根管各径及长度无变化。标本在撑开3、6、9mm时未见骨折,撑开12mm时2具左侧、1具右侧椎板靠近棘突部骨折,均为裂纹骨折,无移位。4只绵羊术后第2d四肢可以自由行走,无神经、血管损伤征兆。结论经前路颈椎体纵向劈开扩大术,可以增加椎管容积、不影响脊柱三柱稳定结构。动物实验表明椎体横向撑开一定范围内(≤9mm)对颈髓及周围组织无损伤迹象。实验结果初步证实经前路颈椎椎管扩大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7.
内皮超极化因子(EDHF)是由内皮释放的NO和PGI_2以外的另一种舒张因子,它通过使平滑肌细胞膜超极化而舒张血管,是内皮依赖性血管松驰的第3种重要机制。EDHF可能是花生四烯酸的细胞色素P450代谢产物EET-s,乙酰胆碱、缓激肽等激动剂作用于内皮细胞,使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升高,合成和(或)释放EDHF,作用于平滑肌细胞膜,激活钙依赖性钾通道,使细胞膜超极化,抑制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开放,引起血管松弛。在大血管中NO-cGMP松弛机制可能占主导地位,并且抑制EDHF生成;而在阻力小血管,EDHF则可能是引起血管松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olubl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sCD14)、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 2,Ang2)、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急诊创伤骨折伴多发伤患者病情转归的关系及意义。 方法 选取创伤骨折伴多发伤患者324例,根据患者出院时病情转归情况分为良好组(275例)、不良组(49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sCD14、Ang2、CRP水平,应用Pearson分析sCD14、Ang2、CRP与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急诊创伤骨折伴多发伤患者病情转归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sCD14、Ang2、CRP对病情转归预测价值。 结果 不良组ISS评分高于良好组(P<0.05);不良组sCD14、Ang2、CRP高于良好组(P<0.05);sCD14(r=0.785)、Ang2(r=0.778)、CRP(r=0.842)与ISS评分呈正相关(P<0.05);sCD14、Ang2、CRP均是预后相关独立危险因素(P<0.05);sCD14、Ang2、CRP预测病情转归的ROC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依次为0.813、0.757、0.749;挑选出预测敏感度最高(sCD14)、特异度最高(Ang2)的两个指标进行sCD14+Ang2的联合ROC分析显示,两者联合预测病情转归的AUC为0.935,大于任一单一指标(P<0.05)。 结论 sCD14、Ang2、CRP与急诊创伤骨折伴多发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病情转归有关,均可作为预测病情转归的标志物,但联合检测sCD14、Ang2能提高预测可靠性,为临床诊疗及护理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89.
目的 研究小波分析结合复倒谱处理血膜中中性粒细胞分布数据信号的新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虚拟盒计数法”方法采集血膜中的细胞分布数据信号 ,然后进行小波变换结合复倒谱分析方法处理。结果 提出血膜中细胞分布状态的“密集子”新概念。计算出小波变换复倒谱主极大值 ,并以此作为不同情况下血膜中中性粒细胞分布“密集子”间距的准确参数。结论 方法简单 ,能较好的反映血膜中细胞分布状态的微观组织结构特征 ,是血膜中细胞“密集子”表达定征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0.
目的研究路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也称罗伊氏乳杆菌)JCM1081菌体表面蛋白对其黏附HT-29细胞的影响。方法将路氏乳杆菌JCM1081菌体进行胰蛋白酶、蛋白酶K处理;用氯化锂和盐酸胍对乳杆菌表面的蛋白进行抽提,进行SDS-PAGE后与黏蛋白受体进行Western blot,并对杂交阳性蛋白进行质谱分析鉴定。结果路氏乳杆菌JCM1081菌体经胰蛋白酶、蛋白酶K处理后,其对HT-29细胞的黏附力显著下降(P<0.01);用氯化锂去除路氏乳杆菌JCM1081菌体外表面的S层蛋白后,路氏乳杆菌JCM1081对HT-29细胞的黏附力无显著变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对分子质量(Mr)为29×103和14×103的两种菌体表面蛋白与黏蛋白受体杂交中出现了强阳性;质谱分析结果显示29×103蛋白与路氏乳杆菌ATCC55730的h0793蛋白相似性高达71.1%。结论路氏乳杆菌JCM1081菌体表面的蛋白参与了乳杆菌的黏附,其中29×103和14×103的两种胞壁表面蛋白能够特异地识别黏蛋白受体并与之结合,29×103蛋白属ABC转运蛋白家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