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52篇
  免费   5990篇
  国内免费   4173篇
耳鼻咽喉   684篇
儿科学   703篇
妇产科学   568篇
基础医学   5558篇
口腔科学   914篇
临床医学   7157篇
内科学   7303篇
皮肤病学   509篇
神经病学   2739篇
特种医学   228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6篇
外科学   6663篇
综合类   13077篇
现状与发展   15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4925篇
眼科学   1276篇
药学   6352篇
  56篇
中国医学   3769篇
肿瘤学   4534篇
  2024年   221篇
  2023年   885篇
  2022年   2497篇
  2021年   2905篇
  2020年   2232篇
  2019年   1671篇
  2018年   1900篇
  2017年   1945篇
  2016年   1774篇
  2015年   2863篇
  2014年   3578篇
  2013年   3543篇
  2012年   5198篇
  2011年   5626篇
  2010年   4145篇
  2009年   3453篇
  2008年   3870篇
  2007年   3786篇
  2006年   3394篇
  2005年   3035篇
  2004年   1955篇
  2003年   1647篇
  2002年   1306篇
  2001年   1036篇
  2000年   900篇
  1999年   760篇
  1998年   450篇
  1997年   436篇
  1996年   298篇
  1995年   295篇
  1994年   212篇
  1993年   161篇
  1992年   179篇
  1991年   174篇
  1990年   139篇
  1989年   96篇
  1988年   126篇
  1987年   105篇
  1986年   77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13篇
  1974年   11篇
  1972年   6篇
  196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侵袭性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ANKL)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表现与诊治要点.方法 报道1例以HPS起病的ANKL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为青年男性,以发热伴脾大为首发表现.首先诊断为HPS,进一步通过切脾确诊为ANKL.最初治疗有效,但很快病情急转加重死亡,生存仅1.5个月.结论 ANKL经脾脏切除确诊少见,合并HPS罕见,临床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992.
扶桑花抗生育成分对早孕小鼠黄体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处用图像分析仪 ,以核浆比和数密度为指标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扶桑花提取物—HR 1对早孕小鼠黄本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 :(1)小鼠黄体细胞的核浆比和数密度 ,随给药剂量 (0、 4、 10、 10 0、10 0 0mg/kg/d)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 10 0和 10 0 0mg/kg/d两组的黄体细胞核浆比和数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5) ;(2 )黄体组织学的定性观察显示 ,给药各组的黄体细胞明显退化 ,细胞缩小 ,细胞界限不清。这些结果提示 ,扶桑花提取物的抗早孕作用与妊娠黄体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分析滤泡型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对2006年至2016年115例经我院病理科确诊为FL患者进行回顾性病理及临床特征分析,其中62例住院诊治的患者中,30例接受含有利妥昔单抗方案的治疗,22例患者进行普通化疗,10例患者未行任何治疗,并随访观察。结果:62例患者中,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和单用化疗组,2年OS率均为100%,5年OS率分别为90%和70%,OS间无显著性差异(P=0.332 5)。2年PFS率分别为94%和84%,5年PFS率分别为84%和49%,PFS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5 3)。FLIPI-2预后分析,中危组中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与单用化疗组间2年PFS分别为100%、80%,有显著性差异(P=0.021 9),低危组中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与单用化疗组间2年PFS分别为100%、95%,高危组中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与单用化疗组间2年PFS分别为92%、76%,低危组和高危组中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与单用化疗组相比PFS均无显著性差异。CD10表达阳性组的总反应率(37.14%)明显高于阴性组(22.86%)。结论:FL好发于60岁以下男性,结外病变少见,预后分层多为低危组。规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乳腺癌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女性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死因,伴有钙化的乳腺癌占乳腺癌30%~50%.探讨伴有钙化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2-06-01-2013-06-30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初治可手术女性乳腺癌患者307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根据乳腺X射线图像特征分为钙化组与非钙化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3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结果 钙化组在病理类型(P<0.001)、淋巴结转移(P=0.037)、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tor gene-2,HER2)过表达(P=0.005),组织学分级(P=0.043)、临床分期(P=0.021)与非钙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钙化是淋巴结转移及HER2过表达的相关风险因素.钙化组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非钙化组的1.736倍;钙化组HER2过表达的风险是非钙化组的2.297倍.钙化组和非钙化组3年DFS分别为87.5%和94.9%.肿瘤直径(P=0.025)和淋巴结(P=0.009)是影响乳腺IDC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钙化组乳腺IDC更具有肿瘤转移性,预后较非钙化组差.  相似文献   
995.
Bone cancer pain (BCP) is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bone cancer.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 is believed to be involved in chronic pain conditions. In this article, the expression and roles of GDNF were studied in a rat model of BCP induced by tibia injection of Walker 256 rat mammary gland carcinoma cells. Significant mechanical and thermal hyperalgesia and ongoing pain were observed beginning as early as day 5 post injection.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GDNF protein examined on day 16 after tibia injection was decreased in the L3 dorsal root ganglion (DRG) and lumbar spinal cord, but not in other spinal levels or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Phosphorylation of Ret, the receptor for GDNF family ligands, was also decreased. Furthermore, normalizing GDNF expression with lentiviral vector constructs in the spinal cord significantly reduced mechanical and thermal hyperalgesia, spinal glial activation, and pERK induction induced by tibia injection, but did not affect ongoing pain.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the use of GDNF as a therapeutic treatment for bone cancer pain states.  相似文献   
996.
目的:不良的髋臼杯摆放角度显著影响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假体生存率,目前针对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髋臼,缺乏可靠的术中解剖标志来辅助髋臼杯前倾的摆放,本研究分析了髋臼前后切迹相对于骨盆在三维空间内的成角特点,探讨了髋臼前后切迹对DDH THA臼杯前倾摆放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至2018年的正常人、DDH病人髋关节CT数据(正常人组22人,共44髋;DDH组66人,共117髋)。凭借髋臼前后切迹构成的连线,依据不同的前倾角定义,测量3种切迹前倾角度(手术学、放射学、解剖学),分析不同类型髋关节中每个角度与对应臼杯安全角度的关系,并探究相应角度与DDH平片学指标的联系。结果:普通髋臼组与Hartofilakidis A型 DDH髋臼组中,髋臼前后切迹在CT上均能够清晰辨认,且2组的切迹手术学前倾角(surgical anteversion of acetabular notch,SAAN)(普通髋臼:22.4°±5.5°;Hartofilakidis A型DDH髋臼:25.5°±7.4°)处于臼杯手术学前倾安全范围内(6°~36°);在SAAN非安全的DDH髋臼组平片指标中,相较于安全组,Lateral center-edge(LCE)角更小(-2.3°±13.0° vs. 5.6°±12.3°,P=0.013),侧方脱位距离(20.9 mm vs. 15.9 mm,P=0.006)、Tonnis角(35.4° vs. 30.8°,P=0.005)更大。结论:髋臼前后切迹在正常或低脱位型DDH髋臼中CT识别率高,可以作为术中一个特定的解剖标志。对于发育正常髋臼与Hartofilakidis A型DDH髋臼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从骨盆矢状位来看,髋臼前后切迹可以作为髋臼杯前倾摆放的良好解剖参考标志。SAAN臼杯前倾定位法应避免在平片显示LCE角显著减小,侧方脱位距离、Tonnis角显著增大的髋关节中使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对比分析传统切开复手术及腕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对象,按手术方案分组,观察组(41例)接受腕关节镜微创手术,对照组(45例)接受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对比2组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量、改良Sarmiento评分变化情况,末次随访时改良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腕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量、改良Sarmiento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腕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发生关节面不平整及(创伤性)关节炎者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可获得与传统切开复位手术相近的近期骨折复位效果,但在骨折愈合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上更具有优势,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98.
999.
背景与目的 新辅助化疗应用于可手术切除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确切疗效及安全性尚存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新辅助化疗对可手术切除Ⅲa期NSCLC患者的近期疗效,并分析其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明确临床诊断为Ⅲa期NSCLC 370例患者完整资料,根据术前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分为两组,其中A组为新辅助化疗+手术组97例,B组为直接手术组27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新辅助化疗后肿瘤降期率,并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统计两组患者3年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结果 A组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肿瘤总降期率为65.98%(64/97);两组患者R0切除率分别为96.91%(94/97)和90.48%(247/273),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A组稍高于B组,分别为76.29%(74/97)和72.52%(198/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个月-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总体复发转移率分别为63.92%(62/97)和94.87%(259/273),有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患者中位DFS分别为19.46个月和11.3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新辅助化疗可使Ⅲa期NSCLC患者受益,能有效降低肿瘤分期,提高肿瘤切除率,可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且并不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观察连续肌肉注射丙酮酸乙酯 (ethyl pyruvate,EP)注射液后大鼠产生的长期毒性反应。方法:按年龄、体质量、性别均衡的原则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EP注射液高 (2 400 mg/kg)、中 (1 600 mg/kg)、低 (50 mg/kg)剂量组和溶剂对照组,每组15只,3个给药组每天进行双后肢 (或臀部)肌肉注射给药,连续14 d,溶剂对照组则给予等容量大豆油,观测大鼠一般情况、血常规、血液生物化学等相关毒性反应指标的变化。结果:大鼠每次注射EP药物后5 min内高剂量组产生明显抽搐、俯卧、后肢僵直、呼吸急促等毒性反应但逐渐缓解,注射后30 min内即恢复正常,未见动物死亡;中剂量组上述毒性反应较轻;低剂量组与溶剂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血常规和血液生物化学相关指标除在第1次给药14 d后高剂量组的肺和脾系数,中剂量组脾系数明显增加外 (P<0.05),其余各剂量组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停药后各剂量组均未见迟缓性毒性发生。结论:高剂量 (2 400 mg/kg) EP注射液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会产生较明显毒性作用,但为可逆性的。EP 注射液作为单次用药对大鼠无长期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