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86篇 |
免费 | 619篇 |
国内免费 | 51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8篇 |
儿科学 | 83篇 |
妇产科学 | 45篇 |
基础医学 | 397篇 |
口腔科学 | 59篇 |
临床医学 | 819篇 |
内科学 | 656篇 |
皮肤病学 | 344篇 |
神经病学 | 137篇 |
特种医学 | 215篇 |
外科学 | 638篇 |
综合类 | 1797篇 |
现状与发展 | 6篇 |
预防医学 | 682篇 |
眼科学 | 70篇 |
药学 | 921篇 |
15篇 | |
中国医学 | 926篇 |
肿瘤学 | 2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177篇 |
2021年 | 237篇 |
2020年 | 177篇 |
2019年 | 115篇 |
2018年 | 127篇 |
2017年 | 176篇 |
2016年 | 161篇 |
2015年 | 296篇 |
2014年 | 350篇 |
2013年 | 444篇 |
2012年 | 652篇 |
2011年 | 621篇 |
2010年 | 601篇 |
2009年 | 547篇 |
2008年 | 605篇 |
2007年 | 612篇 |
2006年 | 516篇 |
2005年 | 477篇 |
2004年 | 266篇 |
2003年 | 264篇 |
2002年 | 166篇 |
2001年 | 149篇 |
2000年 | 121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0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最适宜患儿输入20%甘露醇的静脉通路.方法:对在我院入住并输入20%甘露醇的352例患儿静脉外渗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输入通路,分别将经头皮静脉输入20%甘露醇患儿设为A组,经四肢静脉输入20%甘露醇患儿设为B组,经中心/腋静脉输入20%甘露醇患儿设为C组.比较3组患儿静脉外渗的发生情况.结果:C组患儿静脉外渗率低于B组(P<0.05),B组患儿静脉外渗率低于A组(P<0.05).结论:采用中心/腋静脉输入20%甘露醇患儿静脉外渗发生率最低,儿童静脉输入20%甘露醇应首先考虑中心/腋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探讨不同DR探测器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探测器技术的临床应用和设备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前期文献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和百分权重法建立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体系,邀请专家对4种不同DR探测器技术进行多维度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探测器技术临床应用价值差异较大,非晶硒平板探测器技术和非晶硅平板探测器技术综合评分分别为3.76和4.21,而多丝正比线扫描探测器技术综合评分为2.72。结论不同DR探测器技术性能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图像质量指标上;平板探测器的临床应用价值优于传统的多丝正比线扫描技术和CCD探测器技术。在DR的选型配置中应依据主要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的探测器,为DR技术的合理应用和设备的规划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收集的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20例健康志愿者和50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行颈髓DTI。以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依据颈髓MRI平扫结果将CSM患者分A、B、C组,A组17例(单纯硬膜囊受压),B组23例(颈髓受压,信号正常),C组10例(颈髓受压,T2高信号)。分析4组颈髓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平均分数各向异性值(FA)之间的差异,对所有受检者行颈髓纤维束成像。结果:对照组C_2/C_3、C_3/C_4、C_4/C_5、C_5/C_6、C_6/C_7之间ADC值及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ADC值为(0.875±0.096)×10~(-3)mm~2/s,平均FA值为0.720±0.051;对照组与A组比较,平均ADC值、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B、C组及A、B、C组间比较,平均ADC值、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髓DTI较常规MRI能够早期、准确地量化脊髓型颈椎病的颈髓微结构改变,颈髓纤维束成像可以反映脊髓纤维束受压损伤的范围。 相似文献
55.
增白牙膏去除牙面外源性色素临床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试一种增白牙膏用于减少牙面外源性色素的效果. 方法 研究对象121例,年龄21~57岁.实验组60例,对照组61例,两组年龄和性别分布差异无显著性.采用双盲法两组平行设计,根据Lobene色斑指数(LSI)和性别均衡分为两组,随机分配使用实验牙膏或对照牙膏.实验组牙膏含3 %植酸钠和1.3 %焦磷酸钠,对照组牙膏不含相应成分.临床检查分别在基线、3周和6周后进行,由同一人测定LSI.问卷询问刷牙情况. 结果 基线检查、实验3周和6周后实验组LSI分别为3.00、2.16和1.47, 对照组分别为3.10、3.08和2.18.基线检查两组LSI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实验3周和6周后两组LSI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实验组LSI在3周和6周后分别比基线时降低28 %和51 %. 结论含3 %植酸钠和1.3 %焦磷酸钠牙膏能有效减少牙面色素,效果随使用时间而增强. 相似文献
56.
Survivin基因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与P53,PCNA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Survivin基因在原发性胆囊癌(PGC)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P53,PCNA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9例PGC新鲜癌组织Survivin mRNA表达,对38例PGC石蜡包埋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urvivin,P53和PCNA蛋白的表达,并将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9例PGC新鲜癌组织中3例有Survivin mRNA表达.21例(55.2%)PGC 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而12例胆囊腺瘤中有2例表达,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则无表达.PGC 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胆囊良性病变和正常胆囊组织(P<0.01).Survivin蛋白在PGC中的表达与PCNA指数相关,与P53蛋白表达、PGC病理分级和Neiv分期无显著相关.结论: Survivin基因在PGC中存在高表达,Survivin基因表达上调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PGC细胞的凋亡和增殖,在PG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75岁以上高龄膝关节骨关节炎(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4年10月至2020年11月接受初次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手术患者疗效。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前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术前指标进行匹配分为高龄组(≥75岁)和对照组(<75岁),记录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牛津膝关节功能评分(Oxford knee score,OKS),Western Ontario McMaster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rthritis index,WOMAC),生活质量简表生理评分(short form-12 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SF-12 PCS),生活质量简表心理评分(short f... 相似文献
59.
髂胫束综合征(iliotibial band syndrome,ITBS)作为一种下肢过度使用型损伤,已发展为膝关节外侧疼痛的常见原因。目前针对髂胫束综合征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肌力训练、物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在这些方法中,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往往只能缓解患者的症状,而下肢肌力训练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关注患者恢复过程的动态变化,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纠正异常步态,减少疾病的复发率。目前髂胫束综合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法不统一,需进一步研究与下肢相关的生物力学因素,制定更科学、更全面的肌力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顶椎区多棒矫形联合远端脊柱后柱截骨术(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20年2月行后路手术、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90°)病人共48例,所有病人均行远端PCO截骨,依据矫形情况分为顶椎区多棒矫形组(21例)和传统双棒矫形组(27例),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进行影像学和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评估,比较两组的影像学参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等,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双棒矫形组随访(37.2±8.8)个月,多棒矫形组随访(31.6±7.6)个月。传统双棒矫形组手术时间为(430.8±79.1) min,长于多棒矫形组的(331.2±97.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病人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多棒矫形组的矢状面矫形丢失显著高于双棒矫形组(3.7°±0.9° vs. 2.3°±1.0°),椎弓根螺钉拔出发生率显著低于双棒矫形组(4.8% vs. 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双棒比较,顶椎区多棒矫形技术联合远端PCO截骨具有相似的矫形效果,手术流程更简便,术中螺钉拔出率低,对于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矢状面矫形丢失需要长期随访关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