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46篇
  免费   1157篇
  国内免费   625篇
耳鼻咽喉   96篇
儿科学   220篇
妇产科学   70篇
基础医学   816篇
口腔科学   165篇
临床医学   1310篇
内科学   1154篇
皮肤病学   114篇
神经病学   255篇
特种医学   45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352篇
综合类   3087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1295篇
眼科学   82篇
药学   1344篇
  15篇
中国医学   1401篇
肿瘤学   591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134篇
  2022年   403篇
  2021年   524篇
  2020年   436篇
  2019年   262篇
  2018年   256篇
  2017年   382篇
  2016年   267篇
  2015年   467篇
  2014年   615篇
  2013年   707篇
  2012年   998篇
  2011年   1096篇
  2010年   900篇
  2009年   881篇
  2008年   920篇
  2007年   835篇
  2006年   716篇
  2005年   605篇
  2004年   473篇
  2003年   411篇
  2002年   334篇
  2001年   275篇
  2000年   260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 构建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的睾丸特异性新基因T490超表达质粒pDT490-EGFP,检测其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RT-PCR的方法从成年Balb/c小鼠睾丸组织中扩增T490基冈,将该基凶连接克降到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上,再将T490和EGFP融合基因酶切下来,克隆到pcDNA3.1(-)真核超表达载体上,以构建重组质粒pDT490EGFP.将该重组质粒通过阳性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导入Hela细胞系中,在荧光显微镜F观察转染24h后融合基因的超表达情况,并用RT-PCR的方法进一步证实目的 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RT-PCR获取编码T490基因的全序列cDNA,大小为508bp;DNA测序和PCR方法证实T490和EGFP融合基因成功克隆到真核超表达载体L;在荧光显微镜下,转染24h后的Hela细胞具有很强的绿色荧光;RT.PCR显示转染后的Hela细胞T490基因mRNA的表达明显.结论 重组质粒pDT490-EGFP构建成功,并在细胞内明显表达,此质粒可应用于研究睾丸特异性新基因T490的功能,为T490的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6版TNM分期标准对原发性肝癌(PLC)患者预后判断的指导意义。方法:将美国SEER数据库2004—2010年间收录的接受肝切除的2 456例PLC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肝细胞癌(HCC)2 270例(92.4%),肝内胆管癌(ICC)145例(5.9%),混合型(c HCC-ICC)41例(1.7%)。分析并比较不同类型PLC患者术后总体生存(OS)情况,以及分析患者TNM分期与预后的关系。结果:HCC患者术后1、3、5年OS为83.0%、58.1%、46.6%,ICC患者为80.0%、45.5%、26.2%,c HCC-ICC患者为63.4%、29.3%、29.3%,前者的OS明显优于后两者(P=0.049、0.004),后两者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与ICC中I期患者的OS明显优于其他各期(均P0.05),但III期分层(IIIA,IIIB,IIIC)的患者间OS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 HCC-ICC各分期间OS无统计学差异(P0.05)。PLC伴淋巴结转移(N1期)少见(3.9%),N1期的HCC、ICC和c HCC-ICC之间O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NM分期预测PLC预后存在局限性,需纳入新的病理指标进一步研究完善,以满足临床应用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03.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MRI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 MRI特征。方法 :经 MRI诊断、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脊髓海绵状血管瘤 6例 ,其中活检 3例 ,手术 3例 ,分析了该组病变的分布范围 ,MRI异常信号特征 ,并与病理切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6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中 4例位于胸段 ,2例位于颈段 ,均为单发 ,脊髓粗细正常或稍增粗。 MRI特征性表现为瘤巢呈爆米花状或桑葚状混合信号团块 ,周围可见短 T2 低信号环。镜下瘤组织由高度扩张的血窦所构成 ,内衬扁平内皮细胞 ,壁薄 ,管腔内可见红细胞 ,血窦间为少许纤维组织分隔 ,并见新旧出血病灶。结论 :MRI诊断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特异性高 ,对病灶不同时期变化如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胶质增生均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注射心脏毒素后肌损伤的肌卫星细胞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receptor 4,CXCR4)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肌肉退行性疾病的分子学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C57雄性小鼠12只,于左侧股四头肌局部注射心脏毒素(5 μg/只),建立小鼠肌损伤模型:右侧股四头肌作为自身对照.于注射后1、4 d及1、2、4、6周处死小鼠,分离两侧股四头肌,取材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分析CXCR4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示肌肉组织从损伤修复到再生的全过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示注射心脏毒素后1、4 d和1、2、4、6周,肌肉组织内CXCR4表达分别为1 955.6±150.3、2 223.2±264.3、2 317.6±178.7、3 066.5±269.6、1 770.9±98.7和1 505.7±107.1,与正常肌肉组织(640.3±124.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T-PCR检测显示,正常肌肉组织、注射心脏毒素后1、4 d和1、2、4、6周肌肉组织内CXCR4 mRNA表达分别为0.349±0.006、0.822±0.013、0.882±0.025、1.025±0.028、1.065±0.041、0.837±0.011和0.777±0.015;肌损伤后各时间点与正常肌肉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XCR4可能在肌肉损伤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异种脱钙骨基质颗粒的生物相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制备的异种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植入体内的生物相容性,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取猪四肢长管状骨皮质骨经理化处理后,制备脱脂脱钙(材料A)和脱脂脱钙去细胞(材料B)两种粒径为250~810 μm的DBM颗粒和浸提液,骨颗粒脱脂脱钙后测钙、磷含量.采用标准的毒理学方法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皮肤刺激实验、热原实验、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和肌肉植入实验.结果 未脱钙皮质骨钙、磷含量分别为(189.09±3.12)mg/g和(124.73±2.87)mg/g:DBM颗粒的钙、磷含量分别为(3.48±0.09)mg/g和(3.46±0.07)mg/g;DBM颗粒钙、磷含量分别为未脱钙皮质骨的1.87%和2.69%.急性毒性实验:各组小鼠活动正常,7 d内小鼠无死亡,各组动物未见中毒症状或不良反应;7 d后各组小鼠体重日平均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内刺激实验观察显示,注射材料A、B浸提液和生理盐水处无明显红斑、水肿和皮肤坏死,极轻微刺激.热原实验两组动物体温升高最高均为0.4℃,符合<0.6℃的国家标准.材料A浸提液的溶血率为1.14%,材料B为0.93%,符合<5%的国家标准.异种DBM的细胞毒性为0~1级.肌肉内植入实验显示动物术后生存良好,各植入部位均未见组织坏死、积液及化脓感染.术后不同时间点植入材料A、B组局部细胞免疫定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BM颗粒的毒性程度为无毒,皮肤无刺激,无热原性,溶血率<5%,对细胞无明显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一定的骨诱导性.  相似文献   
106.
滑车上静脉在鼻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滑车上静脉的变异情况及其与滑车上动脉的关系,为减少额部旁正中皮瓣修复鼻缺损后淤血性坏死发生率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直视与手术放大镜下对10个(20侧)成人头部标本进行解剖研究,观察滑车上静脉的变异情况,以双侧眶上缘水平线为X轴,前正中线为Y轴的二维坐标系定位滑车上静脉及滑车上动脉,测量滑车上动、静脉与眶上缘水平线的夹角,测量眶上缘水平线上滑车上动、静脉至前正中线的距离,并测量动静脉之间的距离. 结果 滑车上静脉和滑车上动脉在眶上缘水平线上至前正中线的距离分别是(9.7±3.1)mm和(16.2±2.1)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眶上缘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83.3±6.4)°和(80.5±4.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个标本在前正中线附近均可见到2支滑车上静脉,但并不对称,一侧距前正中线较远,一侧距前正中线较近(1支在正中线上),分别定为A、B组.A组滑车上静脉在眶上缘水平线上至前正中线的距离为(11.0±1.9)mm,B组为(7.9±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标本滑车上静脉走行于滑车上动脉内侧前正中线外侧(1支在正中线上).在眶上缘水平线上滑车上动、静脉之间的距离为(6.6±3.2)mm,A组为(5.5±2.0)mm,B组为(7.9±3.9)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额部旁正中皮瓣蒂宽不能太窄(以1.5~2.0 cm为宜),蒂部外侧界应为滑车上动脉,内侧界应为滑车上静脉.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SIS覆盖的聚丙烯补片(polypropylene mesh,PPM)修复重建兔气管缺损的可行性,及SIS在促进气管纤毛柱状上皮再生、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取12只新西兰大白兔,体重1.8~2.0 kg,制备大小为1.2 cm×0.6 cm的气管前壁、侧壁4~6环全层缺损模型.根据修复材料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PPM修复组采用大小为1.4 cm×0.8 cm的单纯PPM修复缺损;SIS-PPM修复组采用预先紧密缝合的大小为1.4 cm×0.8 cm的SIS和PPM修复缺损.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于4、8、12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重建区域情况.结果 术后SIS-PPM修复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无感染、皮下气肿、呼吸困难发生.PPM修复组分别于术后6 d及18 d因气道感染及气道分泌物潴留死亡1只兔,其余动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颈部皮下气肿.两组动物重建气管均无塌陷、狭窄.组织学观察:术后各时间点两组动物气管腔内均未见明显肉芽及瘢痕,8、12周时重建气管表面有气管黏膜覆盖,SIS-PPM修复组纤毛组织和杯状细胞多于PPM修复组.扫描电镜观察:术后8周SIS-PPM修复组重建气管中心区域大部分被较成熟的纤毛覆盖,PPM修复组重建中心区域大部分为幼稚纤毛覆盖;12周时SIS-PPM修复组纤毛方向性好,纤毛无明显分泌物附着;PPM修复组纤毛凌乱,纤毛表面有大量分泌物附着.结论 SIS和PPM修复重建气管缺损能充分维持修复重建后的气道形态和生理功能,并能获得良好的上皮化.SIS具有促进气管黏膜修复愈合,减少术后皮下气肿、气管狭窄的作用,有望用于临床修复重建气管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腰椎峡部重建内固定器治疗腰椎峡部不连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价值,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 取健康山羊16只,体重22.65~31.22 kg,建立L5腰椎峡部不连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分别为单纯植骨组(于峡部不连处单纯植入自体髂骨0.8~1.1 g)和内固定植骨组(先安装内固定器再于峡部不连处植入自体髂骨0.8~1.1 g).于术后8周处死动物行影像学、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同时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取自愿捐赠椎体标本5个,来源于男4例,女1例;年龄35~51岁.于L5椎体左峡部横断,造成腰椎峡部不连模型.将微型位移传感器置于峡部断端,电子万能试验机模拟腰椎峡部重建内固定器施力方向,以2 mm,min的速度匀速加载,用动态数据采集分析仪同步收集峡部断端的形变值.全部加载直至标本发生骨破坏,观察位移传感器是否发生形变及腰椎峡部断端处是否发生闭合. 结果 实验动物均无凶手术原因造成的神经损伤或死亡,术后麻醉清醒后即活动,无伤口感染发生.术后8周腰椎双斜位X线片和大体观察均显示,内固定植骨组峡部融合率为100%,显著高于单纯植骨组的62.5%(P<0.05).组织学观察示,单纯植骨组3只峡部未融合动物腰椎峡部断端骨小梁骨陷窝空虚,骨细胞消失;内固定植骨组峡部断裂处骨小梁连接成网状,小梁问为骨髓组织,骨小梁局部呈现不同程度的"镶嵌样"结构.椎体标本生物力学测试与数据处理结果 显不,匀速加载过程中,当外载荷为40 N时,位移传感器发生形变,腰椎峡部断端缝隙开始闭合;随着外载荷进一步加大,传感器位移呈线性上升趋势;当外载荷为212N时,位移传感器不再发生形变,腰椎峡部断端缝隙完全闭合,紧密接触,开始呈现加压效应. 结论 腰椎峡部重建内固定器具有明显的稳压和加压的双重力学功效,且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09.
关节镜下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初步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用法国产LARS人工韧带对16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等距点钻胫骨、股骨骨道,将肌腱拉入骨道,韧带游离部分位于关节腔内,拉紧后2枚螺钉固定韧带,合并损伤同期处理. 结果手术时间51~86 min,平均64 min.术后无滑膜炎、韧带断裂、活动明显受限等并发症.16例均随访1.5~6个月,平均3.8月.按照IKDC评分标准:术前C级6例,D级10例;术后A级6例,B级9例, C级1例(χ2=6.264,P<0.05).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36~76分,(63.7±7.3)分;术后86~97分,(94.8±9.6)分(t=10.356,P<0.05). 结论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ACL,操作简便,可使膝关节获得即时稳定性,早期康复锻炼,最大限度的防止关节功能受限,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观察抗CEA单抗-胞嘧啶脱胺酶偶联物体内激活5-氟胞嘧啶靶向杀伤大鼠人结直肠癌细胞的效果.方法 建立人直肠癌及人乳腺癌荷瘤裸鼠模型共24只,将其中18只直肠癌荷瘤裸鼠模型分为A、B、C、D四组,每组6只.A组:先给予抗CEA单抗-胞嘧啶脱胺酶偶联物以1000U/kg自尾静脉注射,72h后按50mg/kg给予5-氟胞嘧啶前药,每周1次,共3次.B组:按50mg/kg给予5-氟胞嘧啶,每周1次,共3次.C组: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7周后计算肿瘤体积、瘤重及抑制率.D组:剩下6只人乳腺癌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抗CEA单抗-胞嘧啶脱胺酶偶联物,给药方法 同A组.结果 A组肿瘤重量、体积抑制率分别为54.28%、52.67%,与C组相比较,P<0.05,B组、C组及D组无明显抑制.结论 抗CEA单抗-胞嘧啶脱胺酶偶联物在体内能特异地识别直肠癌细胞并能有效激活5-氟胞嘧啶前药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