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476篇 |
免费 | 3329篇 |
国内免费 | 208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28篇 |
儿科学 | 509篇 |
妇产科学 | 127篇 |
基础医学 | 1974篇 |
口腔科学 | 496篇 |
临床医学 | 3707篇 |
内科学 | 2970篇 |
皮肤病学 | 334篇 |
神经病学 | 644篇 |
特种医学 | 1530篇 |
外科学 | 2960篇 |
综合类 | 8404篇 |
现状与发展 | 15篇 |
预防医学 | 3759篇 |
眼科学 | 505篇 |
药学 | 3773篇 |
50篇 | |
中国医学 | 3437篇 |
肿瘤学 | 13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5篇 |
2023年 | 468篇 |
2022年 | 1186篇 |
2021年 | 1388篇 |
2020年 | 1230篇 |
2019年 | 714篇 |
2018年 | 668篇 |
2017年 | 931篇 |
2016年 | 698篇 |
2015年 | 1298篇 |
2014年 | 1578篇 |
2013年 | 2022篇 |
2012年 | 3053篇 |
2011年 | 3071篇 |
2010年 | 2794篇 |
2009年 | 2500篇 |
2008年 | 2594篇 |
2007年 | 2358篇 |
2006年 | 2118篇 |
2005年 | 1722篇 |
2004年 | 1131篇 |
2003年 | 982篇 |
2002年 | 684篇 |
2001年 | 649篇 |
2000年 | 490篇 |
1999年 | 142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91.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探讨其对于慢性HBV感染分期诊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分析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在不同组别间的统计学差异及其与ALT等常用肝功能及肝损伤指标的相关性,并评价其在HBV感染相关炎症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运用ROC曲线对慢性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中ALT、IGF-1和IGFBP-3诊断效能进行计算、比较,结果显示3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3、0.611、0.743,其中ALT的灵敏度,特异性均高于IGF-1和IGFBP-3,但IGF-1和IGFBP-3均有预测价值(AUC>0.5),且3者联合检测时AUC可提高至0.946。结论 IGF-1和IGFBP-3对于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有预测价值,虽然不能比ALT更好地反映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但是ALT、IGF-1和IGFBP-... 相似文献
993.
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细胞因子在三氧化二砷诱发APL细胞白细胞升高的作用 ,首先按照FAB细胞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标准选择APL患者。常规Ficoll密度梯度法分离骨髓和PBMC ,体外培养 1h去除贴壁细胞。体外IL 1β、IL 6、IL 8、TNF α和G CSF分泌水平采用ELISA方法进行测定 ,NBT还原实验用以检测APL细胞分化状态。直接细胞计数法和MTT法观察细胞增殖变化。研究结果证实体外 10 6M或体内以 10mg/d三氧化二砷治疗 96h后 ,APL细胞分泌IL 1β和G CSF平均水平升高 (P <0 0 5 ) ,IL 6和IL 8水平降低 (P <0 0 5 ) ,TNF α水平无明显变化 (P >0 0 5 )。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 ,体外APL细胞的增值比率与IL 1β或G CSF分泌升高比率呈现正相关 ,检测到IL 1β或G CSF患者的细胞数量增加比率高于未检测到IL 1β或G CSF组 ,说明IL 1β或G CSF分泌增加在三氧化二砷诱导后的APL细胞增殖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94.
一氧化氮诱导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诱导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PASMC,加入NO供体硝普钠(SNP)于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孵育12h或24h,通过流式细胞术碘化丙啶染色法观察PASMC细胞周期时段及凋亡亚二倍体峰变化,应用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PASMCcaspase-3和NF-κB的表达,同时行DNA断裂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SNP作用后PASMC出现剂量-依赖性促凋亡作用(P<0.01),表现为凋亡指数与caspase-3表达的不同程度的增强。随凋亡的进展,出现PASMC凋亡核小体DNAladder,同时PASMCNF-κB阳性核表达较对照组少(P<0.01)。结论:外源性NO诱导大鼠PASMC凋亡,caspase-3与NF-κB可能涉及PASMC凋亡的调控信号途径。 相似文献
995.
996.
目的观察小鼠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转录因子胰岛素基因增强子结合蛋白1(Islet-1)的时序性表达规律,并探讨其与组蛋白乙酰化酶p300介导的组蛋白乙酰化调控网络中的关系。方法以健康6~8周龄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下午1700雄雌按12比例合笼,次日观察阴栓,观察到阴栓最早之日计为胎龄0.5 d(E0.5)。取胎龄为E11.5、E14.5、E17.5的胎鼠和新生鼠的心脏,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定量分析Islet-1的时序性表达规律,并利用蛋白质免疫共沉淀(Co-IP)和串联质谱分析方法(MS)鉴定Islet-1与组蛋白乙酰化酶p300的关系,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反验证实验结果。结果 1.在小鼠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Islet-1在E14.5时的表达水平(0.434±0.353)明显高于与其在E11.5(0.074±0.456)、E17.5(0.120±0.127)和新生鼠(0.049±0.083)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而其他时间点(E11.5、E17.5和新生鼠)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2.在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Islet-1与组蛋白乙酰化酶p300相互结合,以蛋白复合物的形式存在。结论在小鼠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Islet-1可能作为枢纽因子,募集组蛋白乙酰化酶p300参与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总结合并静脉瘤栓的儿童肾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5例合并静脉瘤栓的肾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从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讨论.结果 腹部包块及肉眼血尿是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仅1例存在可能与瘤栓相关的腹壁静脉曲张表现.15例通过CT术前确诊静脉/心房瘤栓,腹部B超诊断14例.13例经过术前4~8周以长春新碱+更生霉素为主的化疗后,6例瘤体及瘤栓缩小.15例全部成功行手术切除瘤肾及静脉或心房瘤栓,其中1例行深低体温体外循环下心房瘤栓取出术,无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无相关并发症.术后根据NWTS4分期标准及不同病理类型给予规律放化疗,目前随访到的9例中8例无瘤存活,最长超过5年.结论 采用肾脏肿瘤根治及静脉瘤栓取出术配合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是小儿肾脏肿瘤合并静脉瘤栓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8.
<正>患儿,男,1 h,因双胎之大、低出生体重收入院。患儿为第2胎第1产,孕37周因"双胎妊娠"行剖宫产出生,臀位,试管婴儿,双卵双胎,双胎之大,出生体重2050 g。无胎膜早破,羊水、胎盘无异常,脐带绕颈1周,Apgar评分1 min、5 min、10 min均为10分。入院体查:T 35.4℃,P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铜对大鼠肝细胞(BRL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姜黄素对BRL细胞铜损伤时的影响。方法:对硫酸铜(CuSO4)和姜黄素干预培养的BRL细胞,采用荧光探针DCFH-DA进行活性氧(ROS)测定,MTT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染色和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JNK/SAPK)蛋白水平。结果:铜处理后6 h BRL细胞ROS和凋亡率达到高峰,分别为711.70±68.33,(45.08±1.87)%,铜处理后24 h JNK磷酸化率上升至(63.36±2.2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姜黄素组ROS、凋亡百分率和JNK磷酸化率均较相应对照组下降(P<0.01)。结论:一定浓度的铜可以诱导BRL细胞的凋亡且与活性氧的产生有关;姜黄素对铜损伤BRL的保护作用与抗氧化和抑制磷酸化JNK的表达有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6):567-570] 相似文献
1000.
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佝偻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进行佝偻病指标调查、检测与分析,了解北京地区婴幼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断中需注意问题。方法对北京地区2004年2月-2005年8月收治72例年龄为2~24个月的体检和就诊婴幼儿,进行临床症状询问,进行体格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初步作出有无佝偻病诊断。取血查其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及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ALP)和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NBAP)水平。部分小儿行左腕X线片检查。结果单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诊断为无佝偻病正常组婴幼儿30例,年龄(10.75±6.27)个月;判断为佝偻病者42例,年龄(9.05±5.55)个月。二组血清25-(OH)D、ALP及NBAP均无统计学差异。血清25-(OH)D水平降低者二组各有1例;较正常值增高者21例。佝偻病组无1例血清钙、磷水平降低,其平均值反而较正常组为高。二组分别有23例及31例行左腕X线摄片检查,无1例异常发现。结论北京地区大多数婴幼儿血清25-(OH)D及钙、磷水平正常。单纯以临床表现判断有无佝偻病时,既存在过度诊断问题,也有漏诊可能;应尽可能对疑诊患儿进行血清25-(OH)D水平检测,避免维生素D应用不足或过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