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67篇 |
免费 | 348篇 |
国内免费 | 25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9篇 |
儿科学 | 45篇 |
妇产科学 | 43篇 |
基础医学 | 233篇 |
口腔科学 | 49篇 |
临床医学 | 527篇 |
内科学 | 448篇 |
皮肤病学 | 20篇 |
神经病学 | 94篇 |
特种医学 | 235篇 |
外科学 | 505篇 |
综合类 | 1305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464篇 |
眼科学 | 42篇 |
药学 | 476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479篇 |
肿瘤学 | 1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58篇 |
2022年 | 104篇 |
2021年 | 159篇 |
2020年 | 145篇 |
2019年 | 65篇 |
2018年 | 75篇 |
2017年 | 105篇 |
2016年 | 97篇 |
2015年 | 151篇 |
2014年 | 218篇 |
2013年 | 255篇 |
2012年 | 435篇 |
2011年 | 486篇 |
2010年 | 401篇 |
2009年 | 346篇 |
2008年 | 405篇 |
2007年 | 399篇 |
2006年 | 333篇 |
2005年 | 252篇 |
2004年 | 171篇 |
2003年 | 137篇 |
2002年 | 111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58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8篇 |
1957年 | 9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4篇 |
1954年 | 3篇 |
1940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6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 expression in endothelial cells (EC) during hindlimb allograft acute rejection in rats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cyclospofine A (CsA) on the acute rejection. Methods The rat model of hindlimb allograft was developed. The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llowing groups: control group (Wistar→Wistar), rejection group ( Sprague-Dawley→Wistar) and CsA-treated group (Sprague-Dawley→Wistar). At postoperative day 1, day 4 and day 7samples of the femoral artery from the allograft limb were harvested to observe the pathologic changes. ICAM-1 expression in EC was quantified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assay. Results Slight swelling and weak ICAM-1expression of EC were observed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rejection groups, obvious EC swelling and massive lymphocyte infiltration were seen. ICAM-1 expression in EC was significantly stronger and elevated. In CsA-group only mild infiltration of lymphocytes was seen and ICAM-I expression in EC was also much weaker.Conclusion During rat hindlimb allograft acute rejection the expression of ICAM-1 in EC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cute rejection. CsA could reduce the expression of ICAM-1 in EC and hence inhibit acute rejection of composite allograft. 相似文献
63.
微管干预剂对大鼠缺氧心肌细胞能量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缺氧条件下微管干预剂对大鼠心肌细胞能量生成的影响。方法 常规分离、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分为单纯缺氧组、缺氧+秋水仙碱(微管解聚剂)组及缺氧+5、10、15 mmol/L紫杉醇(微管稳定剂)组。每组细胞加入刺激剂后,缺氧培养0.5、1.0、3.0、6.0、12.0、24.0h。采用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死亡率,常规比色法检测细胞肌酸激酶(CK)活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腺苷三磷酸(ATP)及腺苷二磷酸(ADP)含量。结果 (1)缺氧+秋水仙碱组及缺氧+15mmol/L紫杉醇组细胞培养1.0~24.0h死亡率均高于单纯缺氧组(P〈0.01);缺氧+5、10mmoL/L紫杉醇组6.0~24.0h时均低于单纯缺氧组(P〈0.05)。(2)缺氧+秋水仙碱组培养1.0~12.0h时CK活性均高于单纯缺氧组(P〈0.01)。0.5~12.0h时,缺氧+15mmoL/L紫杉醇组CK活性均高于单纯缺氧组(P〈0.01);缺氧+5、10mmol/L紫杉醇组低于单纯缺氧组(P〈0.05或P〈0.01)。(3)缺氧+5mmol/L紫杉醇组培养0.5~6.0h ATP含量[(49.9±2.8)、(40.7±2.0)、(25.8±1.9)、(19.1±1.2)μg/10^6个细胞]高于单纯缺氧组[(42.9±5.8)、(29.5±1.8)、(18.2±0.9)、(14.1±0.7)μg/10^6个细胞,P〈0.05或P〈0.01]。0.5~12.0 h时,缺氧+秋水仙碱组低于单纯缺氧组(P〈0.01);缺氧+15mmol/L紫杉醇组低于单纯缺氧组及缺氧+10mmol/L紫杉醇组(P〈0.01)。各组ADP含量变化趋势与ATP相反。结论 微管解聚剂和高浓度微管稳定剂可使缺氧心肌细胞ATP含量锐减。适宜浓度的微管稳定剂在缺氧早期可促进心肌细胞能量生成,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了解《中华烧伤杂志》载文、引文及著者的特点。方法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华烧伤杂志)2003--2005年的载文、引文和著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华烧伤杂志》3年内共载文741篇,每期平均载文量41篇,篇密度为0.59,基金论文占19.7%;著者来自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美国,合著率87.9%,合作度3.94人;78.7%的论文有引文,90.6%的引文来自期刊.引文语种主要为英文,普莱斯指数为65.6%。结论《中华烧伤杂志》是一本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积极推动着我国烧伤医学的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65.
双侧下颌角突出合并小颏畸形的治疗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 提高双侧下颌角突出伴有小颏畸形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用口内入路行双侧下颌角连续弧线截骨术,同时行颏部水平骨前徒延长、小夹板坚强内固定、自体下颌角骨质断端间植骨术,不作咬肌部分切除手术。结果 1996-1999年共收治20例,术后下面部宽短畸形明显改善。咬肌虽未行部分切除,但术后随着咬肌附着点的上移、肌张力降低而发生部分萎缩,下颌角部曲线圆滑,形态自然。结论 双侧下颌角突出伴有严重小颏者,只有同时行双侧下颌角有和颏部水平截骨整形,才能达到全面矫治畸形的目的。下颌角连续弧线截骨术截骨设计灵活、向上可达下颌升支后缘、向下可延续至下颌体下缘,截骨量大;一次完成;截央后的下颌角更加圆滑自然;结合颏部截骨整 术,不仅提高了术后的整体效果,而且可利用截除的下颌角骨质充填于颏部水平截骨断端间,可以保证骨质的愈合,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一种能够保持乳房功能和形成良好外观的乳房缩小成形术。方法 根据乳房肥大的程度设计不同类型的皮肤切口,采用内上腺体蒂技术,切除外上方和下方过多的乳腺组织,将保留的乳腺组织重新塑形,切除多余的皮肤后缝合切口。结果 本组36例72侧乳房术后形态良好,无并发症,乳头乳晕感觉良好,效果满意。结论 内上腺体蒂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获得持久的塑形效果,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皮肤切口可以适用于各种程度乳房肥大的矫治。 相似文献
67.
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前路减压、钛网和钢板内固定术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颈胸段骨折、脱位前路减压、钛网、Codman/Slimlock钢板内固定重建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6例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患者行颈胸段前路C7、T1、C6,7或C7~T1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及Codman、Slimlock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植骨均在3~4个月内完全融合,15例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1例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结论颈胸段前路减压、钛网、Codman、Slimlock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行之有效的手段,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 相似文献
68.
目的:评估胰管外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的应用临床效果。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等相关数据库,纳入2000年1月—2017年12月的有关在PD术中比较胰管支撑外引流与非引流的研究,对每个试验进行评估并且提取数据后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共458例患者,其中227例为胰管支撑外引流组,231例为非引流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管支撑外引流组较非引流组总体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RR=0.57,95%CI=0.40~0.82,P=0.002),且主要降低B/C级胰瘘的发生率(RR=0.57,95%CI=0.38~0.85,P=0.006)以及主要对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有效(RR=0.55,95%CI=0.37~0.82,P=0.003),此外,在行导管黏膜吻合术患者中,胰管支撑外引流组的胰瘘发生率也较非引流组明显降低(RR=0.42,95%CI=0.22~0.80,P=0.008)。胰管支撑外引流组术后总体并发症较非引流组明显降低(RR=0.79,95%CI=0.64~0.98,P=0.03)。两组患者在胃排空延迟、腹腔出血、腹腔积液、伤口感染与总体术后病死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胰管支撑外引流的使用能有效减少PD术后胰瘘及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但该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RCT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外侧裂区胶质瘤的解剖特点、影像学特征以及显微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外侧裂区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肿瘤全切除30例,次全切除13例,部分切除3例。结果病理证实星形细胞瘤29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7例,少支胶质瘤10例。术后对侧肌力好转15例,加重4例。脑血管痉挛8例(致重度脑水肿6例),其中7例对症治疗后预后良好,1例脑梗塞致重残。暂时性失语和记忆减退4例。无手术死亡病例。41例平均随访18(3~36)月,35例存活,6例死亡(5例死于肿瘤复发,1例死于肺部感染)。12例平均于术后14(10~18)月复发。结论经外侧裂显微手术切除胶质瘤可显著提高肿瘤近全切率,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并发症,避免短期肿瘤复发。恰当的手术入路,对侧裂区动静脉及重要功能区的精确辨认和保护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0.
背景与目的: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早期筛查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高风险人群对于降低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肝细胞癌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个体化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肝细胞癌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