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031篇 |
免费 | 5444篇 |
国内免费 | 333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03篇 |
儿科学 | 1175篇 |
妇产科学 | 243篇 |
基础医学 | 3287篇 |
口腔科学 | 1075篇 |
临床医学 | 6612篇 |
内科学 | 4619篇 |
皮肤病学 | 492篇 |
神经病学 | 1032篇 |
特种医学 | 182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5200篇 |
综合类 | 15578篇 |
现状与发展 | 11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6290篇 |
眼科学 | 649篇 |
药学 | 6574篇 |
81篇 | |
中国医学 | 5510篇 |
肿瘤学 | 20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2篇 |
2023年 | 720篇 |
2022年 | 1753篇 |
2021年 | 2216篇 |
2020年 | 1921篇 |
2019年 | 1018篇 |
2018年 | 1147篇 |
2017年 | 1557篇 |
2016年 | 1161篇 |
2015年 | 2057篇 |
2014年 | 2690篇 |
2013年 | 3319篇 |
2012年 | 4782篇 |
2011年 | 5175篇 |
2010年 | 4905篇 |
2009年 | 4571篇 |
2008年 | 4562篇 |
2007年 | 4135篇 |
2006年 | 3786篇 |
2005年 | 3047篇 |
2004年 | 2090篇 |
2003年 | 1661篇 |
2002年 | 1266篇 |
2001年 | 1189篇 |
2000年 | 875篇 |
1999年 | 357篇 |
1998年 | 78篇 |
1997年 | 83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60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4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6篇 |
1957年 | 13篇 |
1956年 | 9篇 |
1955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观察不同处理条件对苹果梨果皮中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浸提法、索氏提取法提取苹果梨果皮叶绿素,并测定氧化剂、还原剂、金属离子、太阳光照、紫外线照射以及储存时间对苹果梨果皮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索氏提取法获得的叶绿素含量为(0.550±0.006)mg/g高于相同条件下浸提法提取含量(0.150±0....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比较健康人群与结肠直肠癌(CRC)患者粪便菌群及肿瘤/瘤旁黏膜菌群的差异性,尝试寻找CRC新的防治途径。方法 收集了13例CRC患者粪便、6例患者肿瘤/瘤旁黏膜和20名健康对照人群粪便,利用16SrDNA测序技术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别对粪便和黏膜的菌群组成差异进行了分析。在流式细胞仪检测粪便中的细菌总数后,采用几种较为常见的细菌培养基对粪便及黏膜中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并利用乳酸脱氢酶检测试剂盒测试了其中7株细菌对3株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健康人粪便和CRC患者瘤旁黏膜中的菌群α-多样性显著高于CRC患者粪便和肿瘤黏膜中菌群α-多样性(P<0.05)。从特异性微生物来看,与健康人群相比,CRC患者粪便中的特有菌为Lactobacillaceae,而其肿瘤黏膜上特有菌是Escherichia、Enterococcus、Fusobacterium等。通过体外实验发现,分离自CRC患者肿瘤黏膜处的Bacteroides fragilis与Fusobacterium nucleatum分别对肠道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抑制活性(P<0.0001)与促进作用(P<0.001)。结论 CRC患者粪便、肿瘤黏膜及瘤旁黏膜菌群与健康人群粪便菌群差异较大,且CRC患者粪便菌群不能代表肿瘤黏膜特异性菌群。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抑制肿瘤黏膜中F.nucleatum定植与促进具有癌细胞毒性的B. fragilis定植可能是治疗CRC潜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和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MDA-MB-231细胞设置对照组以及1、3、5 mmol/L褪黑素处理组,Western blot检测自噬对细胞生长、转移的影响时,添加3-甲基腺嘌呤(3-MA)组、3-MA联合褪黑素组。使用不同浓度褪黑素处理MDA-MB-231乳腺癌细胞24、48 h,并加入0.1%无水乙醇的细胞作为对照,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确定最佳处理浓度和时间,筛选出3 mmol/L褪黑素用于后续实验。集落形成实验及划痕实验检测不同浓度褪黑素对乳腺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检测3 mmol/L褪黑素对MDA-MB-231细胞凋亡率和自噬蛋白阳性着色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P62、Beclin1,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Snai1的水平。结果 CCK-8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褪黑素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P<0.05);集落形成实验显示,3个浓度褪黑素处理组的集落数低于对照组;褪黑素作用24 h后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划痕愈合速度(P<0.01),并诱导细胞凋亡率增加(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褪黑素组的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P<0.05),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P<0.05),Bcl2/Bax的比值逐渐减低(P<0.01);转录因子Snail减少,上皮细胞标志蛋白E-cadherin增加;单独使用褪黑素能够诱导细胞内自噬标记蛋白LC3-ΙΙ/LC3-Ι、Beclin1表达增加,P62表达减少(P<0.05)以及Beclin1蛋白阳性着色增强,P62蛋白阳性着色减弱;3-MA+褪黑素组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0.001)、LC3-ΙΙ/LC3-(Ι P<0.05)以及凋亡蛋白Bax(P<0.01)、上皮细胞标志蛋白E-cadherin(P<0.001)明显低于褪黑素组,抗凋亡蛋白Bcl2(P<0.05)、转录因子Snail以及Bcl2/Bax的比值(P<0.01)高于褪黑素组。 结论 褪黑素可通过诱导MDA-MB-231乳腺癌细胞发生自噬,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转移并促进其凋亡,而减少自噬,可减弱褪黑素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干预组(n=31)和对照组(n=29)。对照组给予单一催眠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网络认知行为疗法,疗程均为6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结束及12周随访时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催眠药减药率。结果:12周随访时,干预组PSQI各维度得分、PSQI总分、HAMA及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PSQI总分有时间变化趋势(P<0.01);不同干预方式对患者PSQI总分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措施与干预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干预结束时,干预组患者催眠药物减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网络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催眠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可以减少催眠药物的使用,且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心理状态改善效果要好于单一使用催眠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MRI危险评分系统对剖宫产术中出血量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评估MRI征象并进行相应评分。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与非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的评分及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差异,评估凶险性前置胎盘MRI危险评分与剖宫产术中出血量的相关性,并用ROC曲线评估MRI危险评分预测剖宫产术中大量出血的效能。结果 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MRI危险评分与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均高于非植入型凶险性前置胎盘(P<0.001);MRI危险评分与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存在正相关(rs=0.701,P<0.001);MRI危险评分预测剖宫产术中大量出血的AUC为0.840(95%CI:0.755~0.925,P<0.001)。结论 MRI危险评分系统对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患者的表达及其对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行冠脉造影术提示冠脉CTO病变患者,根据冠脉造影术中侧支循环级别水平(0~3级),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Rentrop分级2~3级)40例,侧支循环不良组(Rentrop分级0~1级)40例。冠脉造影术后、PCI术前采集所有患者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测量血浆MCP-1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CTO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促进因素;采用ROC曲线界定MCP-1的cut off值评价其预测侧支循环价值。结果 (1)侧支循环良好组MCP-1浓度(118.13±16.24) pg/mL与侧支循环不良组(81.80±15.40)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MCP-1水平是侧支循...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索新产程模式下剖宫产和产钳术对持续性枕后位难产孕妇分娩结局的评估。方法:收集2017年至2020年间于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收住入院的103例持续性枕后位难产孕妇, 其中以产钳分娩的60例孕妇为研究组,53例以剖宫产术分娩的孕妇为对照组,评估其分娩结局,分析两种分娩方式对孕产妇的影响。采用χ2 检验比较剖宫产及产钳分娩两组的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产时、产后感染、软产道裂伤(包括会阴III度裂伤、阴道裂伤、宫颈裂伤)、切口预后不良的差异。结果:研究组产后出血、产时发热、产后发热发生率[分别为1.66%(1/60)、1.66%(1/60)、3.33%(2/60),χ2 值分别为(4.514 和5.698、4.826,P值分别为 0.040 和 0.020、0.030)],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32%(6/53)、13.20%(7/53)、15.09%(8/53)],但是研究组会阴III度裂伤、宫颈裂伤、阴道裂伤、发生率为分别为[15.00%(9/60)、13.33%(8/60))、(11.66%(7/60)),明显高于对照组(1.88%(1/53)、1.88%(1/53)、3.77%(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研究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切口预后不良的比例分别为[5(8.33%)、4(6.66%)],略低于对照组[(6(11.32%)、4(7.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286、0.233,P 值均>0.05)。结论:新产程标准下持续性枕后位难产孕妇选择产钳分娩可明显降低产时、产后感染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但软产道裂伤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以持续性枕后位难产孕妇选择产钳分娩是相对比较安全的分娩方式,但同时需要注意软产道裂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