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2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儿科学 | 13篇 |
妇产科学 | 15篇 |
基础医学 | 85篇 |
口腔科学 | 17篇 |
临床医学 | 145篇 |
内科学 | 82篇 |
皮肤病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15篇 |
特种医学 | 43篇 |
外科学 | 54篇 |
综合类 | 126篇 |
预防医学 | 141篇 |
眼科学 | 21篇 |
药学 | 196篇 |
中国医学 | 65篇 |
肿瘤学 | 8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60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120篇 |
2003年 | 116篇 |
2002年 | 89篇 |
2001年 | 69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69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39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5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HLA-Ⅱ类基因单倍型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LA-DRB1、DQB1基因单倍型与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检测中国北方汉族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患者的HLA-DRB1、DQB1等位基因。结果:与10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在52例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患者中HLA-DRB1^#040x-DQB1^#0301、DRB1^#040x-DQB1^#0401单倍型频率明显增高,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差别有显著意义,P值分别为0.0307、0.0033。HLA-DRB1^#150x-DQB1^#0602单倍型频率明显降低,P值为0.0201。在38例皮肌炎组中,HLA-DRB1^#040x-DQB1^#0301、DRB1^#040x-DQB1^#0401、DRB1^#070x-DQB1^#0201、DRB1^#120x-DQB1^#0303单倍型频率明显增高,P值分别为0.0292、0.0015、0.0450、0.0192,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14例多发性肌炎患者中HLA-DRB1^#070x-DQB1^#0301单倍型频率明显增高,P值为0.0141。结论:特异单倍型可能是决定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发病及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异质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2.
HIV-1准种的变化与疾病进展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HIV 1准种的变化对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 PCR方法扩增HIV 1V3~V5区片段 ,采用HMA(异源双链泳动分析 )的方法分析 4 8例HIV/AIDS准种的变化 ,并结合HIV/AIDSCD4 T淋巴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的结果分析HIV 1准种的变化对疾病进程的影响。结果 在不同的疾病状态下 ,体内病毒变异是不相同的 ,在体内CD4 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 ,血浆病毒载量低的个体内 ,病毒毒株有很强的变异特征 ,体内具有很高的准种复杂度 ;而在CD4 细胞数很低 ,病毒载量较高的个体 ,病毒基因变异较少 ,病毒准种较为单一。结论 HIV 1准种的变化与疾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NK相关抗原CD5 6、CD16在HIV AIDS患者CD8 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方法 取外周血细胞 ,用标记荧光的抗体进行染色 ,以CD8强阳 淋巴细胞为门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8 T淋巴细胞上CD5 6、CD16的表达。结果 HIV AIDS患者CD8 T淋巴细胞表达CD5 6 、CD5 6 CD16 - 、CD5 6 CD16 均明显低于HIV抗体阴性健康对照组 (P <0 .0 5 ) ;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HAART)治疗后CD8 T淋巴细胞表达的CD5 6 、CD5 6 CD16 - 、CD5 6 CD16 呈逐渐升高趋势。HIV AIDS患者表达CD5 6 CD16 - 的CD8 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数与CD4 T淋巴细胞绝对数呈正相关 ,r=0 .393,P <0 .0 5 ;表达CD5 6 - CD16 的CD8 T淋巴细胞百分数与CD4 T细胞绝对数呈负相关 ,r=- 0 .32 4 ,P <0 .0 5。结论 表达CD5 6的CD8 T淋巴细胞在HIV AIDS患者中明显缺失 ,HAART治疗可恢复缺失。CD8 T淋巴细胞上CD5 6的表达是HIV感染中值得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评价抗病毒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
中国东北地区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HIV毒株的耐药基因变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我国东北地区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 AIDS患者HIV毒株的逆转录酶和蛋白酶耐药变异情况 ,为开展大规模临床抗病毒药物治疗提供本底数据。方法 RT PCR和套式PCR扩增HIVpol区基因 ,双脱氧法测定逆转录酶和蛋白酶基因序列 ,与国际耐药数据库比对辨别耐药变异。结果 (1) 5 3例患者毒株亚型分析结果 :B′亚型 4 7例 ,B′ C亚型 4例 ,A、B亚型各 1例 ;(2 )未发现逆转录酶和蛋白酶原发耐药变异存在 ,但发现存在逆转录酶抑制剂继发变异 :M4 1L(1.9% )、I6 3M (1.9% )、L74I (1.9% )、S6 8G (1.9% )、V75L (3.8% )、V10 6I (1.9% )、I135L T (5 .7% )、V179D (7.5 % )和V189I (1.9% ) ,无症状感染者RT继发耐药变异出现率为 11.8% ,而艾滋病患者为5 2 .6 % (P <0 .0 1)。存在大量蛋白酶耐药继发变异V77I (88.7% )、L6 3P (86 .8% )、E35D (81% )、A71V(2 4 .5 % )、R4 1K (15 .1% )、L10I (9.4 % )、R5 7K (9.4 % )、D6 0E (9.4 % )、N37D (5 .7% )、G16E (3.8% )、I15V (1.9% )、M36I (1.9% )、K5 5R (1.9% )和L89M (1.9% )。未发现明显的亚型特异性耐药变异。结论 在中国东北地区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 AIDS患者中未发现毒株逆转录酶和蛋白酶耐药原发变异 ,但大量继发耐药变异的存在提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HpcagA菌株感染对IL-8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27例胃癌及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IL-8蛋白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用PCR法,对27例胃癌组织中HpcagA基因进行扩增。结果 27例胃癌组织中中,有25例(92%)可明显表达IL-8蛋白;而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基本没有IL-8蛋白的表达或仅有弱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基本没有IL-8蛋白的表达或仅有弱表达,HpcagA感染的胃癌组织中,IL-8的表达水平为64.27%,高于未感染HpcagA的胃癌组织(39.86%)。结论 IL-8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HpcagA感染有关。即HpcagA菌株感染可上调IL-8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6.
热休克蛋白70诱导抗肿瘤免疫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研究肿瘤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诱导的抗肿瘤免疫产生的机制。方法 用液相色谱法提纯小鼠肿瘤细胞株中的HSP70。通过动物实验观察HSP70的抗肿瘤作用 ,并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HSP70免疫后小鼠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用ELISA法测定HSP70免疫后小鼠体内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用HSP70免疫后 ,小鼠外周血中CD8+T细胞及几种主要Th1型细胞因子 (IL 2、TNF α、TNF β和IFN γ)均升高 ,与对照组相比较 ,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HSP70免疫后 ,小鼠外周血中CD8+ T细胞及Th1型细胞因子均有明显升高。此作用可能是其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7.
抗人大肠癌单链抗体的构建、表达及其体内外生物学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将抗人大肠癌单克隆抗体ND-1(mAb)的VR和VL基因进行重组,构建和表达ND-1scFv,并对其在体内外的生物学活性进行检测。采用RT-PCR技术,从能够分泌mAb ND-1的鼠杂交瘤细胞中扩增VH和RL基因,通过重叠延伸拼接PCR在VH和VL基因间引入连接短肽,体外构构建ND-1scFv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EY IF工IMPG-1scFv的免疫学活性。用^99Tc^m标记ND-1scFv后,将偶联物给予荷瘤裸鼠,观察其在动物体内的显像及生物学分布。结果 SDS-PAGEW显示,重组蛋白Mr为30000,同预期结果一致。IFA及ELISA检测表明,ND-1scFv保留了与亲本抗体相近的免疫学活性,对表达相应抗原的靶细胞具有行异结合活性。体内放射免疫实验显示,^99Tc^m-ND-1scFv在荷瘤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呈明显的肿瘤积聚趋向,注入体内1h血中T/NT即在2.61。结论 获得免疫学活性良好的ND-1scFv,对荷瘤动物体内肿瘤的定位快速,准确,可望成为有效的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导向载体。 相似文献
28.
对支原体培养液进行的高效液相层析分析的结果显示:具有DNase和/或RNase活性的两个主要蛋白峰(峰1分子量为67×103~100×103,峰2分子量为10×103~25×103)显示出明显的RT抑制活性。这一结果说明支原体培养液的RT活性抑制作用来自于培养液中有DNase活性和RNase活性的部分,对抑制HIV-1活性可能有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29.
腺苷和抗IgE抗体对哮喘患者BALF中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 (哮喘 )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肥大细胞的功能特性。方法 :2 9例轻度哮喘患者BALF中的细胞经冲洗后 ,加入含抗IgE抗体、腺苷、缓冲液或腺苷 +抗IgE抗体的LP4试管中进行激发试验。检测BALF肥大细胞中的组胺释放量。结果 :腺苷浓度达 10 0 μmol/L时 ,仍无明显刺激组胺释放的作用 ,仅在浓度高达 10 0 0 μmol/L时 ,方可诱导哮喘患者BALF中肥大细胞释放约 17%的组胺。抗IgE抗体的浓度大于 1× 10 -4g/L时对哮喘患者BALF中肥大细胞的释放组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仅 3× 10 -5g/L的抗IgE抗体与腺苷联合应用的实测值 ,明显高于对应的单独作用组的相加值。结论 :哮喘患者BALF中的肥大细胞对腺苷的刺激反应较差 ,但对抗IgE抗体刺激的反应性明显增强。仅低浓度的抗IgE抗体和腺苷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0.
人巨细胞病毒UL136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UL136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探讨其多态性与HCMV先天性感染不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8株经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MV DNA为阳性的临床低传代分离株进行HCMV ULl36全序列PCR扩增,对于扩增阳性的12株PCR产物进行ULl36基因全序列测定及结果分析。结果 48株临床低传代分离株ULl36 PCR扩增,12株阳性,阳性率25%,以HCMV Toledo株作为参考株,进行序列比较分析表明,12株临床分离株ULl36开放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长度均与Toledo株相同,为723bp,编码241个氨基酸的蛋白。DNA序列变异均为碱基替换,不同临床分离株ULl36基因与Toledo株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在核苷酸水平为97.7%~99.3%,氨基酸水平为96.6%~99.1%。ULl36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变异率为0.83%~3.3%。二级结构预测分为两种构象。大多数HCMV ULl36蛋白翻译后修饰位点在所有分离株中均高度保守,仅几个位点在一些分离株中存在缺失或新增。Toledo株及12株临床分离株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45J最接近Toledo株。结论 12株临床低传代分离株HCMV ULl36基因DNA及其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比较保守,但仍存在一定多态性。未发现不同临床分离株ULl36基因多态性与HCMV先天性感染的表现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