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39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57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104篇
内科学   134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157篇
预防医学   81篇
眼科学   33篇
药学   89篇
中国医学   48篇
肿瘤学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胚胎发育中神经视网膜对血视网膜外屏障结构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胚胎发育中神经视网膜对血视网膜外屏障结构形成的作用。 方法 将孵化7、10、14 d的鸡胚眼各150、120和90只,分批分别剥离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NE)和色素上皮层(RPE)。RNE用来制备不同条件的培养液(7drcS F3、10drcSF3和14drcSF3),将7 d和14 d的RPE细胞分别培养到12 mmTranswell滤膜上,其顶房分别用SF3或上述条件培养液,底房均用SF2培养液。形成单层RPE细胞后,测定此上皮层的电阻(TER)。最后固定细胞,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RPE细胞间紧密连接形成的情况。 结果 不同培养液(SF3/S F2, 7drcSF3/SF2,10drcSF3/SF2, 14drcSF3/SF2)培养7d和14d鸡胚眼的RPE细胞TER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神经视网膜条件培养液可以使RPE细胞产生细胞极性,有效地促使紧密连接条带形成连续的网状结构。 结论 神经视网膜对血视网膜外屏障结构的形成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37-240)  相似文献   
812.
应用PET研究针刺信号对人脑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和^18F-2-脱氧葡萄糖(FDG)研究针刺时人脑内能量代谢的生化过程,进一步阐述针刺信号和神经系统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1名和脑梗塞患者4例。健康志愿者随机选择右侧,患者选择瘫痪侧上下肢体,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电针合谷、曲池、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位。使用GE Advance Ⅱ PET系统,同一患者同体位下接受针刺前和电针状态下2次PET显像,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健康志愿者针刺前双侧大脑皮层、丘脑、基底节和小脑的葡萄糖代谢基本对称,当电针右侧诸穴位时,对侧丘脑、对侧额叶和顶叶的运动和感觉皮质区葡萄糖代谢增高。4例脑梗塞患者针刺前PET所示的病灶区葡萄糖代谢明显低下(和头颅CT或MRI所见相同),但病变范围更大,电针时左内囊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病灶区明显缩小。较大动脉梗塞患者电针时病灶区葡萄糖代谢增高,皮质增宽,水肿区明显缩小。定量分析见病灶区局部脑/全脑葡萄糖比值变化明显和葡萄糖代谢变化率增高。结论:(1)针刺健康人肢体穴位时,脑的局部葡萄糖代谢增高。(2)针刺瘫痪侧肢体穴位时,除对侧丘脑、对侧额叶和顶叶皮质区葡萄糖代谢增高外,针刺前所见的葡萄糖代谢低下区也明显增高,病灶缩小或消失。(3)针刺可激发脑神经细胞的功能,提高葡萄糖代谢。  相似文献   
813.
水杉叶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二颖  雷荣爱 《中药材》1997,20(10):514-515
本文采用GC—MS—DS法,分析了水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已分离出40个成分,其中鉴定出以α—蒎烯(70.63%)、反式—丁香烯(10.38%)等为主的27个成分,占总油量的94.29%。  相似文献   
814.
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摄像技术对11例健康人和9例脑血管病患者针刺前后局部脑血流量(rCBF)及脑功能活动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留针和电针刺激对对侧大脑半球皮质、对侧丘脑、同侧基底核和双侧小脑的作用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者血流功能变化率高于留针者。推测针刺肢体穴位对脑血供的改善和激发脑神经细胞功能活动有赖于中枢神经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特异感觉和非特异感觉传入系统,同时亦有锥体外系和小脑的参与。脑血管病患者对电针刺激比健康人敏感。  相似文献   
815.
用组化和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肝脏缺血不同时间后再灌注对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同时观察氯丙嗪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只有在长时间肝缺血,达到不可逆性损伤后再灌注的条件下,才可引起此酶活性降低,氯丙嗪对这种异常改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16.
目的:探讨在旁中央暗点等公认的早期青光眼性视野损害表现之前存在的鼻侧等视线异常等不肯定损害的姓率及其诊断价值。方法:从220例用Goldmann式视野计、改良的Armaly-Drance法作过视野检查的青光眼或可疑青光眼患者中,按下述方法选取4组81例121眼的视野资料作比较分析。第一组为对称性大杯组,14例23眼;第二级为眼压≥30mmHg的早期青光眼组,43例70眼,第三组为一眼损害中期以上,另眼为早期或不肯定性损害的不对称性青光眼组,,16例16眼,第四组为初查为不肯定性损害,动态观察中出现肯定损害的病例,8例12眼。结果:第一、二组中不肯定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17%和80%,P<0.01,第三组16眼中,15眼有不肯定损害表现。第四组12眼初查只有不肯定损害,以后发展为相关的肯定损害。结论①青光眼组不肯定性损害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称性大杯组;②有些不肯定损害可称为青光眼性视野损害的先兆表现,按其临床价值大小依次排列为:鼻侧等视线异常、上下方等视线内陷、可疑旁中央暗点,生理盲点上下扩大或外露及颞侧等视线异常。  相似文献   
817.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 ,在我国其终生患病率为 6 55‰〔1〕,是精神疾病中患病率最高一种 ,病情重 ,预后不佳 ;尤其是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 ,以阴性症状为主 ,思维贫乏 ,情感淡漠 ,意志活动减退 ,社会功能下降 ,严重者甚至可发展成痴呆 ,给家庭、社会造成严重负担。我院于 1 999年 2月开始 ,成立康复疗科 ,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在降低患者复发率 ,延缓心身衰老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一定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病例来自我院 ,均为男性 ,系 1 962~ 1 998年住院治疗复员军人。共 92…  相似文献   
818.
目的比较经额部锥孔引流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04~2016-04该院收治的HICH患者1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实施经额部锥孔引流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小骨窗开颅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缺失情况、预后情况、肢体运动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提高,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小骨窗开颅术相比,对HICH患者实施经额部锥孔引流术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降低术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19.
背景:昆明山海棠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已被证实有确切疗效,但对于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目的:验证昆明山海棠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巨噬样细胞和成纤维样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及对其凋亡影响,分析其剂量效应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分组对照实验,于2003-08/2007-06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和南方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类风湿关节炎6例及正常滑膜组织3例,来源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和南方医院脊柱骨病科患者术中获得的标本。昆明山海棠制备水提取液,含生药0. 667 g/mL。 方法:收集获得的滑膜组织,通过消化法获得原代类风湿关节炎及正常滑膜细胞,第2~4代细胞用免疫磁珠法筛选滑膜CD68+细胞和CD68-细胞,在接种72 h后加入实验各组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最终体积分数分别为5,10,20 mL/L的昆明山海棠药液处理24 h和48 h。同时设立不加药物的阴性对照及不加细胞空白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相差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分选后滑膜CD68-细胞为成纤维样细胞,滑膜CD68+细胞为滑膜巨噬样细胞。施予干预因素后,各组有部分细胞体积缩小,胞膜皱缩,微绒毛和伪足减少或消失,部分细胞可见团块脱落形成凋亡小体。当昆明山海棠体积分数为2%时,各组细胞均有不同程度抑制,显示昆明山海棠有细胞毒性,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CD68-、CD68+细胞的抑制效应和诱导细胞效应强于同种正常滑膜细胞(P < 0.01)。在药物体积分数为1%时,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有明显抑制效应(P < 0.01)。昆明山海棠对诱导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凋亡作用有明显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且凋亡率与相同条件下的抑制率表现出较好的直线相关关系(r=0.497,P < 0.01)。 结论:昆明山海棠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滑膜巨噬样细胞和滑膜成纤维样细胞有诱导凋亡和明显抑制异常增殖作用。在一定浓度下,昆明山海棠对于正常滑膜细胞毒性较小且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的有较明显抑制异常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效应。  相似文献   
820.
背景:通常的力学实验手法基本上无法直接应用于人体且模型间可比性低,对人体的力学行为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就成为深化对人体认识的一种有效手段。 目的:运用计算机模拟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并做置换后股骨及假体的应力分析,评估置换后假体的初始稳定性。 方法:对志愿者双下肢进行薄层CT扫描获得股骨数据,图像处理软件Mimics11.1进行图像处理后数据导入建模软件UG4.0建立股骨三维模型;假体柄与股骨间行布尔运算,分为正常关节置换组和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组,观察两组材料赋值、定义接触、受力加载、应力分析等情况。 结果与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改变了股骨的受力方式,股骨转子间骨折关节置换后的假体稳定性较好,在正常载荷下人工关节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