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790篇 |
免费 | 11659篇 |
国内免费 | 685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21篇 |
儿科学 | 1930篇 |
妇产科学 | 1060篇 |
基础医学 | 9992篇 |
口腔科学 | 2226篇 |
临床医学 | 14679篇 |
内科学 | 13565篇 |
皮肤病学 | 2024篇 |
神经病学 | 3809篇 |
特种医学 | 493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2篇 |
外科学 | 10452篇 |
综合类 | 26232篇 |
现状与发展 | 32篇 |
一般理论 | 4篇 |
预防医学 | 11876篇 |
眼科学 | 2169篇 |
药学 | 14163篇 |
175篇 | |
中国医学 | 9650篇 |
肿瘤学 | 70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6篇 |
2023年 | 1632篇 |
2022年 | 4041篇 |
2021年 | 5383篇 |
2020年 | 4364篇 |
2019年 | 3088篇 |
2018年 | 3186篇 |
2017年 | 3691篇 |
2016年 | 3235篇 |
2015年 | 5296篇 |
2014年 | 6839篇 |
2013年 | 7781篇 |
2012年 | 11113篇 |
2011年 | 11329篇 |
2010年 | 9193篇 |
2009年 | 7822篇 |
2008年 | 8667篇 |
2007年 | 8147篇 |
2006年 | 7569篇 |
2005年 | 6084篇 |
2004年 | 4252篇 |
2003年 | 3629篇 |
2002年 | 2978篇 |
2001年 | 2126篇 |
2000年 | 1625篇 |
1999年 | 964篇 |
1998年 | 431篇 |
1997年 | 444篇 |
1996年 | 310篇 |
1995年 | 275篇 |
1994年 | 265篇 |
1993年 | 165篇 |
1992年 | 161篇 |
1991年 | 152篇 |
1990年 | 109篇 |
1989年 | 77篇 |
1988年 | 63篇 |
1987年 | 50篇 |
1986年 | 45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31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10篇 |
1974年 | 7篇 |
1972年 | 9篇 |
1939年 | 6篇 |
193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971.
目的探讨系统追踪法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追踪小组,对内、外、妇、儿科各1个科室上报的各起事件的报告、登记、处理、分析、教育培训和持续改进情况,系统追踪找出医院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实施整改。结果医务人员主动上报的不良事件由实施前的883次上升至实施后的2 221例次,增长率为151.53%。规范化管理实施前全院发生医疗纠纷53例次(出院人数77 881例),发生率是0.07%;实施后(2017年)发生医疗纠纷45例次(出院人数78 035例),发生率0.06%,较实施前下降。结论系统追踪法的实施有利于完善不良事件管理体系的建立,医务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和主动报告不良事件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有利于推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972.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为ESS的11例患者的CT、MRI资料。11例中,5例接受CT检查,6例接受MR检查,均包括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理结果为低级别ESS 9例,未分化肉瘤2例。11例病灶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宫腔内7例、肌壁间4例,其中类圆形肿块8例、不规则形肿块3例,病灶最大径(9.18±1.36)cm,肿块边界清晰4例、边界不清7例;病灶CT、MRI表现以实性为主4例、呈囊实性6例、以囊性为主1例。CT平扫示5例病灶实性部分密度均近似于或低于子宫肌层,其中4例病灶密度不均,1例密度均匀。MRI平扫示6例病灶ADC图信号均减低,其中5例呈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或稍高信号且DWI呈明显高信号,另1例(以囊性为主)呈T1WI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且DWI呈中心高信号。10例增强扫描表现为渐进性、持续性强化,1例以囊性为主的病灶未见强化。8例肿块内可见囊变、坏死,6例肿瘤浸润、破坏子宫深肌层。11例中,伴子宫腺肌症2例、子宫肌瘤5例,合并少量盆腔积液5例、宫腔内积血1例、输卵管积液2例。结论 ESS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可为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3.
974.
目的探讨病灶旷置术在上颈椎结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7例上颈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寰枢椎椎体破坏程度,分别采用头颈胸石膏外固定(2例)、单纯后路寰枢椎内固定融合术(3例)、枕颈融合内固定融合术(2例)治疗,均未行结核病灶清除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上颈椎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脊髓神经功能,红细胞沉降率(ESR)评估结核控制情况。所有患者治疗后继续规范抗结核治疗18个月。结果 5例手术治疗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65±32)min,术中出血量(152±45)mL;术后随访18个月~10年,平均38.6个月。随访期间7例患者结核无复发,抗结核治疗18个月后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末次随访时,上颈椎VAS评分由治疗前(5.3±1.8)分降至(1.6±1.3)分,JOA评分由治疗前(13.5±2.8)分升至(15.9±0.8)分,ESR由治疗前(65.0±12.6)mm/h降至(13.0±2.6)mm/h。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继发上颈椎骨性畸形。所有患者均无需二期前路清创治疗。结论一期前路上颈椎结核病灶旷置术通过稳定上颈椎并结合规范抗结核治疗,可控制结核病灶的发展,患者可获得临床治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975.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5例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用减压并椎间融合术(融合组)治疗,26例采用单纯减压术(非融合组)治疗。记录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等指标,采用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联合CRP水平(DAS28-CRP)评估RA活动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测量X线片上腰椎邻近节段头端椎间隙狭窄及椎体滑脱程度以评估ASD情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后继发ASD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5~6.0年,平均3.2年。2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融合组显著高于非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融合组手术翻修率、影像学ASD及症状性ASD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AS28-CRP评分 4.7分、术前血清MMP-3含量升高是术后继发A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腰椎减压并椎间融合术治疗后出现ASD和需行翻修手术的风险高于采用单纯减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血清MMP-3含量和DAS28-CRP评分升高可能与腰椎椎间融合术后ASD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976.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达15.7%,预计到2020年,我国骨质疏松和低骨量患者将增加至2.8亿,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消化系统疾病并发骨质疏松症,其发生机制较复杂,目前仍未彻底阐明,常常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消化系统疾病有胃切除术后、慢性肝脏疾病、炎症性肠病等。研究发现,消化系统疾病伴随着肠道菌群的失调,而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从发病、发展及治疗等方面关系密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因此,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其与肠道菌群失衡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从肠道菌群的视角探讨消化系统疾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机制,对于开拓该类合并症的防治思路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77.
目的探讨髌骨爪结合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4医院骨科2008年08月至2014年10月收治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53例,排除髌骨体骨折病例。给予单纯克氏针张力带治疗(克氏针组)28例,克氏针张力带结合髌骨爪治疗(髌骨爪结合组)25例。记录克氏针组及髌骨爪组的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其末次随访的膝关节功能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骨折愈合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及其末次随访的膝关节功能采用χ2检验, 结果5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5±2.9)个月,髌骨爪结合组愈合时间(9.7±0.9)周早于克氏针组愈合时间(10.3±0.9)周,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393,P <0.05),根据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克氏针组优10例,良9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67.9%;髌骨爪结合组优13例,良10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4.681 ,P <0.05),克氏针组中1例术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3例出现内固定松动,4例关节僵硬,髌骨爪结合组中1例术后创伤性关节炎,未出现内固定松动,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4.045 ,P <0.05)。 结论采用髌骨爪结合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可以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僵硬,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78.
目的 :体外建立M1型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acrophage,BMDM)-弱激光照射模型,探讨弱激光照射对M1型BMDM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分离BALB/c小鼠BMDM,应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条件性培养基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的表达,确定所获得细胞为纯度较高的BMDM。应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24h诱导原代BMDM向M1型BMDM方向极化。将细胞随机分为弱激光治疗(low level laser therapy,LLLT)组和对照组,LLLT组采用810nm波长激光照射,光斑面积4.5cm2,照射功率密度2m W/cm2,照射持续440s,最终获得照射能量为4J,对照组置于暗箱,不进行照射。应用CCK8实验测定细胞活性,RT-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ukin-1β,IL-1β)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 NOS)的m RNA表达情况,ELISA检测TNF-α及IL-1β蛋白分泌,Western blot测定i NOS和M1型巨噬细胞极化的重要转录因子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 p65)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LPS刺激后,使用弱激光照射的M1型BMDM细胞活性显著提高,升高至对照组的2.313±0.630倍(P0.05)。LLLT组IL-1βm RNA表达为0.586±0.145,对照组为1.000±0.02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LLLT组TNF-α的m RNA表达为0.862±0.152,对照组为1.000±0.08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82);LLLT组i NOS的m RNA表达为0.720±0.039,对照组为1.000±0.02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TNF-α为270.478±26.831pg/ml,LLLT组为209.365±5.600pg/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IL-1β为98.941±12.430pg/ml,LLLT组为77.076±2.023pg/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的i NOS蛋白表达为1.005±0.075,LLLT组为0.210±0.01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NF-κB p65蛋白表达为1.006±0.260,LLLT组为0.428±0.16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10nm LLLT M1型BMDM可抑制其炎性因子IL-1β及i NOS的m RNA表达,下调炎性因子IL-1β及TNF-α的分泌,降低M1型BMDM表面标志物i NOS的表达,同时显著下调M1型巨噬细胞经典极化转录因子NF-κB p65的表达。810nm LLLT可调控M1型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抑制其炎性因子分泌,该调控作用和其下调M1型巨噬细胞经典极化转录因子NF-κB p65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79.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可危及全身各个器官,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常规治疗手段对严重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效果有限。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通过调控VSMC来逆转糖尿病血管病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笔者就VSM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糖尿病中的表型转换特点与VSMC调控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80.
目的总结神经型布鲁菌病(NB)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过程,为提高临床和实验室对该病的认识和早期诊疗提供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确诊的12例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及脑脊液(CSF)培养等病原学检查、影像学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并与非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比较平均发病年龄,CSF白细胞数、蛋白含量、氯化物、葡萄糖水平等。
结果12例神经型布鲁菌病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为(43 ± 14)岁;10例患者来自流行地区,9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其中3例既往诊断布鲁菌病;12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发热,6例有头痛伴脑膜刺激征表现;3例患者表现为复视、视力下降;伴有听力减退伴步态不稳,肢体麻木无力,精神状态改变者各4例。血清布鲁杆菌凝集试验阳性(100%)较CSF凝集阳性率(58.3%)和CSF培养阳性率(46.1%)对临床诊断神经型布鲁菌病价值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52.68、P = 0.005,χ2 = 73.79、P = 0.005);12例NB患者CSF白细胞数(单核为主)和蛋白均不同程度升高,葡萄糖、氯化物正常或减低,与非NB感染者相比,CSF葡萄糖检测具有重要价值(P均< 0.05)。给予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利福平+头孢曲松治疗后12例患者均预后良好。
结论神经型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或漏诊,非疫区医务人员应重视CSF血瓶培养及布鲁杆菌凝集,加强多学科协作交流以及早确诊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